第172章 北洋海軍

字數:3653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從時代的背景下來看,建造中的“疾風”級巡洋艦,在當下任何國家的海軍當中,都可算作是最先進的戰艦了。
    其在動力、防護和武備,這三個最主要的軍艦性能方麵,皆是如此,尤其是武器部分。
    “疾風”級是在這個平行世界當中,第一批采用全速射炮配置的戰艦。
    除了早已實現速射化的小口徑火炮以外,其每艦裝備的十門中口徑的4.7英寸速射炮,則更是在遠東地區的各支海軍陣中,第一次出現。
    眾所周知的是,火炮在射擊時會產生後坐力。而且隨著口徑的增加,火炮在提高了威力的同時,後坐力也必然會相應的增加。
    如何解決後坐力帶來的問題,就成為火炮設計中的一項重點,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火炮的射速。
    在此之前,世界上的艦用大中口徑火炮,普遍都是采用“架退式”的複進方式,作為反後坐力的裝置。
    其原理顧名思義,是指火炮的炮身剛性的固定在炮架上,在射擊時炮架會整體的朝著反方向滑動,以此來抵消火炮的後坐力。
    當射擊完成後,操炮者需要將炮架歸複原位,在修正過俯仰角,並重新瞄準等諸多準備工作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次開火。
    經過這樣一番流程之後,一門100毫米至200毫米之間的中口徑火炮,每發射一發炮彈至少也得需要一分鍾的時間。
    口徑更大的火炮,所需的時間則要更長,而且射擊的精度也會受到更多的影響。
    與之不同的是,阿姆斯特朗公司為了提高火炮射速而新研發的,是更先進的“管退式”炮架。
    其炮架裝有液壓彈簧複進式結構,炮身通過這種複進裝置與炮架彈性連接。
    在射擊時炮架不再整體移動,隻有炮管在複進機的作用下,做後坐和複進的運動,從而提高了火炮的射速。
    射速的提高,則意味著在火炮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在單位時間內輸出的火力,將是從前的數倍,乃至十數倍。
    而且在使用了這種新式炮架後,不但可以提高火炮的射擊速度,更降低了射擊誤差,有利於持續操瞄,還減輕了炮架的重量。
    阿姆斯特朗公司依照這種原理,最初研製出的速射炮,是兩型中口徑火炮。
    其中在“疾風”級巡洋艦上裝備的,是從1887年開始列裝的mk.i型40倍徑4.7英寸速射炮。
    該型炮采用後裝管退式炮架,射速達到每分鍾5至6發,在改進後更是提高到了每分鍾10發。
    一般采用十人為一個炮組,最大射擊仰角為20度,最大射程12,000碼,有效射程3,300碼。
    另一款速射炮,是在1889年定型的mk.i型40倍徑6英寸炮,射速與4.7英寸炮相當,但威力更大,最大射程也增至15,000碼。
    在這個海軍裝備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防衛軍海軍通過引進“疾風”級巡洋艦,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再度追趕了世界最先進的潮流。
    不過這也要等到兩年後,“疾風”級兩艦回到兩江後,才能夠真正的體現出來。
    而在光緒十四年的大清國內,所有關心海軍事業和洋務建設的人們,最感到興奮的事情,還是要數聽到北洋海軍正式成立的消息。
    隨著北洋新添數艘新艦,各基地港口和炮台的建設也日趨完善。
    在這一年中,李鴻章在頻頻巡閱他麾下的這支水師的同時,讓艦隊盡快實現經製化的任務,也被提上了日程。
    為此,利用數月時間,經過海軍衙門和北洋的共同努力,以西方海軍強國成例為範本,編製的《北洋海軍章程》進呈給了朝廷。
    並在八月底得到了慈禧太後“依議”的懿旨,獲批正式定稿,從此頒布實行。
    以此為標誌,可以視為北洋海軍這支被大清寄予厚望的艦隊,正式成軍了。
    這本當是一件令人振奮之事,但細究之下,卻能發現諸多不諧之處。
    就從北洋海軍本身而言,獲得正式的編製自然令上下眾人感到欣喜。
    這代表著,在得到朝廷的認可後,營製、餉製和官製等等都有了保障。艦隊的長期存在,也有了必要的基礎。
    然而,成為大清的經製軍隊,也就意味著沿襲了滿清舊有的軍事體製。雖有小異,但在本質上與八旗、綠營並無不同。
    而且在官階的稱呼和設置,營製的組織和編製等方麵,都未脫離綠營軍的模式。
    不得不說,這樣的體製,是師從西洋甚至遠涉萬水學成歸來,算得上是代表著大清最先進和進步的海軍將士們的悲哀。
    更為可悲的是,比起相對結構單純的北洋海軍來說,其上級管理體係和配套的後勤機構,在設置與運作上,則更為陳舊和複雜。
    這也為成軍之後的北洋海軍,今後的命運,埋下了深深的隱憂。
    不管怎樣,北洋海軍既已成軍,總是件可喜之事,值得慶賀。
    可是除卻隨後朝廷連下數旨,正式對海軍各將領封官進遷之外,便再無任何波瀾。
    也讓本已安排好人員和艦隻,準備再度北上,參與北洋海軍慶賀校閱的防衛軍將士們,都感到有些難以理解。
    這般安排,一方麵說明海軍在清廷的心中,並沒有得到人們想象中那樣的,應該受到的重視。
    另一方麵,海軍也是軍隊。對於仍存重文抑武風尚的大清朝野來說,慶賀一支軍隊的誕生,簡直不可理喻,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倘若旁觀者再從大清最高層的朝政來看,就會發現,這一年雖說是個平靜的年份,但卻在醞釀著許多會影響到未來曆史走向的重要事件。
    六月,宮中懿旨詔告天下,光緒皇帝將在明年正月大婚,在那之後便要開始親裁大政。
    而為北洋海軍將領們加官進祿的詔令,也是打著這個名義頒下來的。
    慈禧太後選中的皇後人選,是自己的親侄女葉赫納拉氏,也是皇帝的表姐,日後所上的徽號為“隆裕”。
    圍繞著皇帝即將親政這件核心大事,清廷內部其實已經在運作和博弈多年了。
    具體的表現,就是修園子。
    而在人前人後對此事最為賣力的人,就要數奕譞和翁同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