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國造裝甲巡洋艦

字數:3731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日本人通過進口,擁有了先進的“吉野”號巡洋艦,讓兩江防衛軍海軍都有些羨慕。
    不過羨慕的程度,也隻是“有些”而已。
    因為,這種防護巡洋艦的主要設計特點,兩江都已經大體掌握了,隻要把握住新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就能夠自行建造。
    而且,兩江在此類戰艦的設計和建造方麵,已經具備了很豐富的經驗,不但能夠自給自足,還可以進行外銷。
    眾所周知的是,隻要擁有相應的工業實力,自造戰艦的成本,是要遠低於進口的。
    從這個方麵來講,兩江憑借著中小型戰艦的建造能力,就可以為自己節省大量的經費。
    這至少在財政上,要比大清和日本都具有很大的優勢。還能夠促進自家造船工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隻不過,出於實戰的心得,和對新技術的理解,如今防衛軍海軍已經對防護巡洋艦不是那麽的感興趣了。
    並且因此,在建造了“九江”級後,暫停了這類戰艦的發展,轉而關注其他方向。
    海軍,是一個受技術發展影響巨大的軍種,每當科技出現飛躍時,海軍也常會隨之,開啟新一輪的技術和戰術革命。
    十九世紀的九十年代,正是這種情況上演之時。
    此時,中口徑速射炮已經逐步在各國海軍中普及。
    與之相對應的是,列國也都在思考,如何在這種新式火炮麵前,增強戰艦的防禦能力,特別是對於可用噸位不足的巡洋艦而言。
    在對此眾說紛紜的各種理論當中,有一種十分流行的觀點是,由於速射炮如同“洗甲板”一般的打擊效果,使得戰艦的中上層建築在戰鬥中會遭到嚴重的破壞。
    任何艦艇一般在這種情況下,都將喪失戰鬥力。
    如此一來,艦體水線附近的盒式裝甲結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反而不如隻安裝穹甲來作防護,還可以節省排水量以作他用。
    這種觀點在英國就十分受到推崇,因此這一時期,防護巡洋艦在皇家海軍大行其道,連續十餘年間,所造巡洋艦皆是此類,甚至包括了一等巡洋艦。
    當然,由於此時英國的世界地位,皇家海軍在造艦時考慮的因素也與別國不盡相同,也造就了這種局麵的出現。
    而這一次,兩江則沒有采取跟隨的做法。
    為了檢驗速射炮對海戰的影響,防衛軍海軍專門組織了多次演習和打靶試驗。
    通過這些測試他們意識到,新式火炮帶來的打擊效率上的提高,已經不能以倍數來衡量。
    這讓經曆過實戰考驗的防衛軍海軍認定,僅僅依靠穹甲防護,並不能有效的抵禦住速射炮的攻擊。為戰艦加裝垂直裝甲,才是正確的選擇。
    此外,兩江一直在重點關注的對手,沙俄海軍也裝備有數量眾多的裝甲巡洋艦,這自然也會影響到防衛軍海軍的發展決策。
    在確定了方向之後,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該如何更合理的,設計戰艦的裝甲布局,以求盡可能的增大防護範圍。
    好在新技術的及時出現,從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幫助。
    就在不久前,美國人海沃德?奧古斯都?哈維,通過以鎳鋼為基材,進行表麵滲碳處理,而研發出了最初形態的“哈維裝甲”。
    哈維裝甲的出現,迅速引起了各國海軍的關注。兩江也不例外,第一時間就進行了引進。
    通過實驗發現,這種新式裝甲的防護性能,相較鐵甲、均質鋼甲,甚至鎳鋼裝甲,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這就意味著,使用較薄的哈維裝甲,就可以獲得以往的防禦效果。從而可以利用節省下來的重量,擴大艦體的防護範圍。
    有了新技術的加持,兩江終於開始了,自行設計的第一型裝甲巡洋艦的建造工作。
    這型戰艦共建造了四艘,成為防衛軍海軍五年艦隊擴充計劃中,建造的最後一批巡洋艦。
    其首艦被命名為“蘇州”號,由通州和雷州兩家海軍造船廠各承建兩艘,於1892年11月至1896年7月間完成。
    單艦平均造價167.5萬元,約合35.3萬英鎊。
    “蘇州”級巡洋艦,采用平甲板船型。高幹舷,衝角艏,雙桅杆縱列雙煙囪的艙麵布局。
    艦體全長124.3米,寬16.5米,吃水5.8米,正常排水量達到6,080噸!
    作為防衛軍最新最大的巡洋艦,該型艦因為主炮口徑的原因,被列為了二等巡洋艦。
    在艦體的防護上,側舷裝甲帶采用了哈維裝甲。其中水線及以上部分為7英寸厚,水線以下部分為6英寸。
    這條裝甲帶,長度約占艦體的三分之二,上沿與中層甲板齊平。高度和防護的麵積,都較以往增大了許多,但也仍有進一步提高的必要。
    艦體其他部位的防護,選用的則是鎳鋼裝甲。
    水平防禦采用了兩層裝甲甲板,其中下甲板為穹甲樣式,平坦部分裝甲厚1英寸,傾斜部分則為3英寸厚,並與裝甲帶的下緣相連。
    另一層裝甲甲板,是與裝甲帶上緣連接的中甲板,裝甲厚度為2英寸。
    裝甲帶的兩端,為6英寸厚的橫向裝甲水密隔艙壁。在與其他部分的裝甲連接後,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裝甲盒子。
    “蘇州”級的前指揮塔,緊靠在前桅杆的前方,頂部帶有橫跨艦體的飛橋,側麵裝甲厚度為8英寸。
    備用指揮塔,則挨在後桅杆的後方,側麵裝甲厚4英寸。艦體的水下部分,有雙層底結構,還細化設計了水密隔艙。
    動力係統,采用兩台立式四汽缸三脹往複蒸汽機,雙軸推進,配套安裝了4座大型雙頭圓筒式火管鍋爐。
    最大輸出功率14,500匹馬力,設計航速為21.5節,煤艙滿載情況下,以10節經濟航速可續航7,500海裏。
    “蘇州”級的火炮,選用了12門光緒十九年型40倍徑152毫米速射炮,分別布置在艏艉甲板中線和兩舷的上甲板,都帶有4英寸厚的裝甲炮盾。
    其中兩舷的10門炮中,最前方和最後方的4門炮采用了耳台設計,以為其提供最大的射界。
    其他武備,采用了20門光緒十一年型霍奇基斯式40倍徑57毫米速射炮,8門光緒十六年型35倍徑37毫米速射炮。
    兩舷還各裝有兩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全艦平時官兵編製為5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