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風暴將至
字數:3879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麵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北洋的陸海各軍,也在抓緊備戰。
隻不過相較日軍而言,受朝廷和北洋高層戰和搖擺不定的製約,以及多年的積弊,北洋的戰備總有些不盡人意。
陸營方麵,因為上峰總是難定應戰的決心,淮軍進入朝鮮的進程也屢遭延宕。
在朝淮軍,僅有葉誌超和聶士成所部數千人,從海上登陸並駐守於牙山一帶。曾議由陸路入朝一事,則久拖未成。
反觀日軍,已經在朝鮮集結了旅團級別的建製,兵力遠超清軍倍數,而且還在持續增援之中。
海軍方麵,受朝廷禁購和後勤官僚做派的影響,北洋海軍裝備老舊,物資匱乏。
為了加以改善,在日本海軍撤回國內進行戰前訓練的期間,北洋各艦也暫離朝鮮,回到基地進行整修補充。
除了進行必要的維護改造,和調集物資以外,北洋海軍包括李鴻章在內,都十分關注著一批新艦的到來。
到了這年的7月初,兩江為北洋海軍建造的四艘巡洋艦,皆已陸續建成完工。
而北洋也早就為這幾艘心心念念的新艦,做好了人員的安排,並在當年北洋大閱完畢後,提前一個多月便派往了上海。
按照北洋海軍的體製,隻有列入《北洋海軍章程》艦船名錄的艦支,才具備大清的官方編製。餘者除非朝廷另有旨意批準,皆屬編外。
在這四艘新艦建成之前,北洋海軍有百噸級以上大小艦船共二十九艘,另有十二艘魚雷艇,總排水量四萬五千餘噸,基本上都是在編的行列。
而對於這四艘新艦的安排,不知是有人從中作梗,還是刻意遺忘,反正清廷始終未曾有新旨下達。
這就意味著,這些戰艦至少在短時期內,都無法解決編製的問題。因而操艦的官兵,也就得不到官方給予的薪俸糧餉。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李鴻章決定采取,借用編內艦船官兵身份的方式,來代行安排新艦上的人員。
同時,由於這四艦過於新銳,在完成檢驗和整訓之前,尚不能直接投入到一線。
李鴻章便和丁汝昌商議,擬將四艦單獨組成一支小隊,暫以大沽為錨地,先行檢視,即行訓練。
此後視情形如何,再考慮餘何時,以何種方式加入到北洋海軍的大隊之中。
至於各艦管帶的人選,二人也是別有計較。
按理來說,這支新艦小隊的領軍者,當從林泰曾、劉步蟾、鄧世昌和方伯謙,這幾位丁汝昌之下,北洋海軍的二至五號人物之中選出。
考慮到北洋海軍陣中,閩黨軍官勢力很大,常有尾大不掉之嫌。
為了力行製衡,李、丁二人密議,擬調幾人之中唯一非閩籍的鄧世昌為小隊領軍,並選其他非閩係軍官為各艦管帶。
誰料消息走漏,竟引得北洋海軍之中一陣陣暗潮翻滾,無奈隻得重新考慮人選。
最後經過折中考量,決定改命方伯謙指揮這支小隊,並兼任“寧遠”號裝甲巡洋艦的管帶。
另選色目人薩氏家族出身的薩鎮冰,管帶“安遠”號防護巡洋艦。
兩艘魚雷巡洋艦,則以與方伯謙交好的林穎啟為“嘉遠”號管帶,粵籍的李和為“泰遠”號管帶。
經過這樣一番安排之後,變成了閩籍與非閩籍管帶各占半數。
而方伯謙等人,在閩黨之中又結為一個小團體,與閩黨核心劉步蟾暗有嫌隙。
加之方氏其人,素來精明玲瓏,深得李鴻章和丁汝昌的器重,故而在此事之中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由於事態緊急,在李鴻章的不斷催促之下,方伯謙等人待最新一艦剛剛宣布建成之後,便管駕著四艦,急匆匆的結隊返回了北方。
途中,他們僅在劉公島停駐一日夜,就又駛往了大沽,緊趕著讓李中堂檢閱新艦去了。
7月中旬過後,隨著李鴻章謀求與日和解的各項外交努力一一落空,清廷也確定了一麵備戰一麵謀和的方針,並且諭令李鴻章向朝鮮進軍。
如此一來,北洋在朝鮮已經處於“不得不戰”的境地。
盡管已經錯過了最佳的進兵時機,李鴻章還是得重新考慮開展增兵的各種方案。
在經過一番比較商議之後,他最終選定從海路向牙山運兵增援。同時命淮軍主力從陸路進入朝鮮,向平壤方向進軍。
為了給海運提供掩護,北洋海軍也再次出動,前往牙山登陸場進行警戒。
此番北洋海軍出動了四艘戰艦,分別為“致遠”號、沈壽昌暫署管帶的“濟遠”號、劉冠雄指揮的“開濟”號和由吳敬榮代管的“威遠”號。
其中“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這支北洋海軍小隊的隊長。
此時已進入7月下旬,局勢又進一步惡化。已下定開戰決心的日本,終於展開了蓄謀已久的行動。
在朝的日軍,攻占了朝鮮王宮,俘虜了高宗李熙。
強迫李昰應組建傀儡政府,並由其“授權”日軍從朝鮮國土上驅逐清軍,宣布廢除朝鮮與大清的宗藩關係。
日本在朝的陸軍主力,也開始向牙山周邊開進,還不斷的派出斥候偵察清軍動向,尋戰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
日本海軍則成立了戰時的聯合艦隊,以伊東佑亨海軍中將為司令長官,下設本隊、第一遊擊隊和第二遊擊隊等部。
隨即主力盡出,殺奔朝鮮西海岸,尋找北洋海軍決戰。
就在日本海軍出動之前,北洋方麵陰差陽錯的得到了,日艦已經離港的不實消息。
出於擔心在牙山各艦的安危,北洋海軍一度準備全力前往增援,但最終未能成行。
這樣一來,處在日本聯合艦隊兵鋒最前方的,就隻有鄧世昌麾下的四艘戰艦了。
這一日清晨,牙山的海灣口處,突然出現了一艘日本軍艦。該艦現身不久,又隱遁而去,但其身影仍被多艘北洋的戰艦和運船發覺。
為了進一步了解情況,鄧世昌隨後派“威遠”號趕往仁川港打探消息,同時在那裏與國內進行例行的電報通信。
誰知當晚,“威遠”號便匆匆返回,並且帶來了日軍已攻占朝鮮王宮等重磅消息。
鄧世昌由是判斷,清日兩國實際已經決裂,戰爭的風暴也將隨時降臨。
考慮到此時往來牙山的運船仍有多艘航次,若其間遭遇日艦,後果將不堪設想。
再加上牙山附近海麵狹窄,不利於戰鬥展開,於是鄧世昌決定,全隊將於次日駛出牙山海灣,於開闊海麵迎護己方運船。
途中若遇日艦,即與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