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戰爭迷霧

字數:3592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為了救護大清的運兵船,鄧世昌率領著麾下的戰艦小隊,不顧實力上的懸殊差距,毅然決然的衝向了日本艦隊。
    見到北洋戰艦終於駛入了開闊海域,戰場環境已經有利於航速更高的日艦發揮,日軍各艦長紛紛發出信號,要求予以迎擊。
    坪井航三原本的打算,是先去解決掉那兩艘清國運船,再回過頭來對付北洋的艦隊。
    可是見到屬下們皆是如此亢奮,如果繼續堅持己見,他擔心桀驁不馴的他們,會再度違抗自己的命令。
    為了避免編隊瓦解,無奈的坪井也隻得遵從“眾意”,下令編隊轉向迎戰。
    不久,隨著日艦的率先開火,北洋各艦隨即還擊,一場惡戰在南陽灣中部的開闊海麵上就此展開。
    海戰開始後,鄧世昌指揮著編隊堅持以橫隊陣型應戰,努力保持艦艏指向敵艦,力求抵近發動衝擊。
    而日方,則始終采用單縱隊的陣型,並利用己方航速的優勢,在外圍取順時針繞行,力圖攻擊北洋編隊側後,同時躲避其屢屢發起的衝鋒。
    雙方如此這般,在海麵上盤旋纏鬥起來,炮聲不斷。
    相較北洋的戰艦,新銳且先進許多的日本戰艦,畢竟優勢明顯。海戰初時雖不大體現得出來,但時間稍一拖長,便顯露無疑。
    北洋三艦在日艦猛烈而密集的火力打擊下,頻頻中彈,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損傷。
    特別是位於右翼,老舊且為木殼的“開濟”號,成為日艦編隊繞擊側後的主要目標。
    盡管該艦也憑借其裝備的十門舊式火炮,進行了頑強的還擊,而且命中多發。
    但其木質的艦體,卻根本承受不住日軍混裝爆裂藥和黑火藥的爆破彈的轟擊。在連續中彈之後,艦上燃起了熊熊大火,場麵驚人。
    “開濟”號上呈現的慘況,引得幾艘日艦殺性大起,更加集中火力,試圖將其快速擊沉。
    就在此時,一旁的“致遠”號和“濟遠”號,在鄧世昌的統一指揮下高速衝出,聯袂對日艦編隊發起了新一輪的衝鋒。
    這一次的衝鋒行動,終於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注意力分散的日艦編隊,在慌亂中被北洋兩艦攔腰插入,衝亂了隊形。
    混亂之中,“吉野”號右舷後桅杆附近,被“致遠”號發射的兩發210毫米炮彈命中,傷得不輕。
    其中一彈摧毀了其舷上的一門120毫米炮。
    另一彈則在擊穿“吉野”號的艦殼後,在沿途一路掃蕩後發生爆炸,所幸在裝甲甲板的保護下未傷及要害,但仍殺傷了不少官兵。
    而“秋津洲”號右舷艏樓尾部的水線處,則被“濟遠”號前主炮的炮彈擊中。該處艦殼被轟出了一個大洞,海水不斷湧入。
    遭此打擊後,日艦紛紛規避,攻勢頓減。
    不過,在此番衝鋒的過程中,北洋一方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混戰當中,“濟遠”號的指揮塔被日艦發射的炮彈擊中,該艦在此處存在的設計缺陷,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正在指揮塔內指揮作戰的沈壽昌,被彈片擊中,當場犧牲,血濺艙內。
    此後,在“開濟”號已經徹底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致、濟兩艦仍然毫不畏縮,相互掩護著,與日艦繼續激戰,直至將到午時。
    另一邊,由於有了北洋戰艦編隊與日艦的纏鬥,大清兩艘運兵船得以趁機安全的駛入了牙山灣。
    而且原本泊於灣內的“威遠”號,在聽到炮聲後也駛至灣口,堵在那裏,形成防禦姿態。
    “威遠”號雖然並未出擊直接增援友艦,也未能現身戰場,但該艦的煙柱卻迷惑了日艦。
    這讓日本人懷疑,牙山灣中仍藏有清國實力不明的艦隊,正在等待時機準備隨時殺出。
    又過了一會,他們又觀察到,從西北方向出現了幾縷黑煙。
    這更讓本已心存疑惑的他們,大驚失色,認定那是清國前來增援的艦隊,意欲合圍殲滅他們。
    如此一來,他們心理防線瞬間被突破,急忙收拾隊形,朝西南方向撤離而去。
    他們不知道的是,北邊那幾縷黑煙,其實並不是什麽大清增援的艦隊,而是兩江前來探察情況的“諒山”級四艦。
    見日艦遁走,鄧世昌指揮致、濟兩艦進行了短暫追擊後,便折返回來,轉頭救援已被重創的“開濟”號。
    不過“開濟”號的情況已然糟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了,最終隻能放棄。
    而致、濟兩艦的傷情,也都比較嚴重,倘若日艦再晚走一陣子,兩艦也必將是凶多吉少。
    在這場“南陽灣海戰”中,北洋一艦被毀,兩艦受到重創,人員傷亡一百五十餘人。
    但他們的付出,卻保護了兩艘運船上的千餘名淮軍將士和物資裝備,得以安全抵達牙山。
    日艦退走之後,“威遠”號駛出牙山灣,與友艦匯合。
    不久後,四艘兩江戰艦也趕到了事發地。
    他們一麵了解情況,一麵協助“致遠”等艦進行救護,並且建議對方為了安全起見,最好從北線返回北洋。
    此後,在從仁川向國內發電報匯報情況後,兩江四艦編隊便朝著上海的方向返航了。清日開戰的消息,也就此被各方得知,四處擴散。
    幾天後,日本在朝鮮的陸軍第9混成旅團主力,開始向駐紮在牙山一帶的淮軍葉誌超、聶士成等部發動進攻。
    牙山的淮軍,在得到增援後,大約已有五千左右的兵力,與來犯日軍相當。
    但該部淮軍孤懸在外,信心不足。僅在牙山以東成歡驛與日軍簡單交戰,隨即撤走,並從朝鮮東部繞行數千裏,直接退往了平壤。
    至此,朝鮮南部再無清軍,日本陸軍也消除了後顧之憂,得以全力北顧。
    再幾日後,清日雙方相繼宣戰,兩國之間正式進入戰爭狀態。
    然而奇怪的是,自初戰之後,朝鮮的陸海戰場皆就此陷入了沉寂,交戰雙方之間也暫時失去了接觸。
    這讓剛剛被撥開的戰爭迷霧,又再度籠罩,也讓旁觀者不禁感到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