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管不了那麽許多

字數:364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經過“南陽灣海戰”的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吉野”號和“秋津洲”號受創較重,另外兩艦傷勢輕微,總體傷亡四十餘人。
    對比北洋方麵的損失,日軍在此戰中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鄧世昌率領下的北洋小隊,通過浴血搏殺,守護了己方的運輸船隻,也是完成了自己的本職任務。
    而且日方第一遊擊隊,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偶遇風吹草動,便頭也不回的退離戰場。
    如此一來,他們既沒能擴大戰果,又沒有查清對方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不得不說是犯下了重大的失誤。
    這反映出,麵對曾經長期壓製己方的北洋海軍,日本海軍仍存忌憚的心理狀況。
    此外,日軍在此戰中更是暴露出了,內部不和,不服從指揮等惡劣問題。
    並且,第一遊擊隊此番本來的任務是偵察。可他們在遇到對手後,竟自行選擇了不宣而戰。這又是犯了日軍“獨走”,和不顧大局的舊病。
    在接到戰報之後,本就為準備戰爭而變得歇斯底裏的日本國內,立刻便陷入了狂熱的狀態。
    但理應趁機大舉進軍的日軍,此時卻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冷靜”。
    在陸上方麵,成歡之戰後,雖然日軍鞏固了在朝鮮的後方。
    但為了迎戰北方的淮軍主力,他們在調來更多的兵力之前,暫時無力展開更大規模的行動。
    同時,大清對日宣戰之後,朝鮮國內反日情緒高漲。民間義軍四處興起,就連日本扶持的朝鮮傀儡政府內部,也湧動著反抗的暗流。
    朝鮮人包括大院君李昰應在內,事大之心澎湃。他們表麵上對日屈服,暗地裏積蓄力量,同時聯絡和協助清軍,試圖尋機反殺。
    因此,在戰力達到預期之前,日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維持朝鮮局麵的方麵,與清軍則暫時失去了接觸。
    日本海軍方麵,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生性謹慎。
    他甚至對第一遊擊隊貿然開戰的行為,感到十分擔憂,因此在事後采取的,反而是後撤和加強偵察戒備等措施。
    至於北洋這邊,當鄧世昌率領的分隊返回基地後,朝廷對他們予以了嘉獎,並對傷亡官兵進行了撫恤。
    經過初戰,以及清廷的正式宣戰之後,北洋實際上成為了大清主要的參戰力量。
    盡管心中不願,但在朝廷的旨意麵前,李鴻章也隻能勉力的采取各項措施,調集兵力投入到戰事當中。
    他一麵命陸上各支淮軍,加快向朝鮮進軍。一麵令北洋海軍抓緊修複傷艦,並多次進行出海巡弋。
    同時,他要大沽口方伯謙統領的戰艦小隊,加速完成訓練,以盡快加入到北洋海軍陣中。
    除了這些以外,李鴻章還在考慮的一項重要事情是,如何為北洋爭取援軍。
    而對於這件事情,清廷其實也有所顧及,並且已經發出了相關詔令。
    在宣戰詔書發布的幾日後,朝廷便明詔各督撫,要求全力投入到對日作戰當中,其中當然包括兩江。
    不過李鴻章心裏很是明白,這樣的諭旨除了造造聲勢,根本發揮不了什麽實際的效力,也不會有人真的聽命。
    朝廷能調動得了的,無非是淮軍和湘軍,以及各省的練軍而已。
    這些當中,除了數萬淮軍主力以外,大多都是魚腩,甚至很多都是臨時征集組建,裝備也不充足,戰鬥力可想而知。
    放眼整個大清,真正的戰力在哪,不言自明,那也才是李鴻章最心儀的援兵。
    李鴻章既然知道,清廷的諭令起不了什麽作用,那麽就得他自己親自出麵。
    大清對日宣戰當日,李中堂就以私人的名義,給兩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劉坤一和兩江總督陳濟懷,分別發出電報,請求對方援助北洋。
    對於兩廣和閩浙,李鴻章並無太多指望,更多的是客氣一下而已。
    這兩方的陸師孱弱,水師雖尚可用,但也是艦船或舊或小,人員訓練有限。即使前來,也隻是聊以壯聲勢罷了。
    李鴻章真正寄予厚望的,當然是兩江,而且暗地裏還挺有信心的。
    他認為,兩江很可能會像十年前那般,伸出援手。
    考慮到對手的變化,他甚至覺得,隻要兩江象征性的出兵,就能夠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可以讓局勢迅速轉化。
    李中堂能有此等想法,既是源於對兩江實力的信服,更是其心中“以夷製夷”的觀念在作祟。而且在潛意識裏,他已經把兩江當作如同列強一般的“夷”了呢。
    可令他遺憾的是,兩江的陳濟懷卻對他的請援反應冷淡,除了官麵上的敷衍之外,再無任何有實際意義的答複。
    如此這般,李鴻章不禁心生詫異。冷靜細思之後,又陡增不佳的預感。
    於是他又再度給陳濟懷發報,探求退敵的辦法。又安排屬下,以北洋的名義向兩江發送官函,正式邀請援助。
    此後,李鴻章專門派出心腹幕僚,江蘇籍人士馬建忠,作為自己的特使,密訪兩江,試圖轉圜。
    馬建忠在兩江活動多日,卻未能得見陳濟懷,與林東方會麵的時間也被壓縮得極短。
    在這短暫的交談中,林東方告訴他,兩江目下內外事務繁多,壓力極大,不願再多生其他事端。因此,對北洋之事實在管不了那麽許多。
    何況,朝鮮靠近京畿,向來為北洋禁臠。北洋經營多年,若傾力以對,量那日本蕞爾小邦,終難翻出什麽大浪,根本無需兩江相助。
    總而言之,態度明顯,也讓馬建忠感到失望。
    在準備北返之前,經人提點,馬建忠又私下去拜訪了老將軍陳經山。
    老將軍如今已至古稀之年,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在馬建忠的不住誇讚奉承之下,更是喜笑顏開。
    談到朝鮮之事時,心情大好的陳經山對馬建忠說,兩江雖已自治,但總歸還是大清的臣屬,豈有不管此事的道理。
    隻要北洋那邊能夠堅持住,積極一些,爭取多打幾個勝仗,到年底前還能守在朝鮮。
    他就可以確信,到那時,兩江終會如對待越南之事,一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