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齊人的準備

字數:3264   加入書籤

A+A-




    齊襄!
    王十三年秋,鄭駐滑之師奉命經由轘轅關撤入鄭國境內。
    沒有了鄭人羈絆的滑國當即選擇倒向王室,來自北虢的一支王師偏師於是進駐滑國,並帶來了滑國人賴以生存的糧食。
    周鄭雙方隔著轘轅關幹瞪眼,王師攻不進去,鄭人也跑不出來。
    秋收的日子即將臨近,也沒有太多時間留給雙方用來博弈。
    不管仗再怎麽打,糧食還是必須要收的。
    滑國、蔡國退出戰事之後,雙方的動作暫時停歇了下來。
    齊國方麵,一切仍然風平浪靜,就好像齊國從來就沒有打算摻和這件事情一樣。
    但一直宅在臨淄宮城東宮之中的齊太子諸兒心中,卻是一點都不平靜。
    由於陳國的內亂和鄭國閃擊蔡國的成功,致使反鄭聯盟被撕開了半邊,隻有周、衛和被嚴重削弱的陳國在明麵上對抗鄭人,齊、宋兩方仍是薛定諤的反鄭狀態。
    王室要是衡量力量對比,覺得勝算不大,那周鄭之爭可就要延期收場了。
    諸兒當然不是擔心以後對付不了鄭國,但中原四分五裂的局麵維持久了,就會出現各種不妙的情況。
    如果有嗅覺靈敏的人,一定能感受到空氣中的異樣。
    比如說,鄋瞞的長狄聯合北戎之人,已經隱隱有威脅齊國北境之勢。要不是在無棣駐守的連氏大夫連平父率領族徒與長狄小規模接戰,讓戎狄們吃了點虧,恐怕這些人早已大舉入侵了。
    又比如說,王十年秋七月,鄭伯、蔡侯在鄧國會麵,憂心的那位南方大佬最近也在舔舐著自己的熊掌,蠢蠢欲動地觀察著中原的情況。
    漢陽諸姬各個瑟瑟發抖,拚命想要抱緊曾國的大腿。
    而曾國,也是一副自身難保的樣子。
    當年放任鄂國被滅,把銅綠山拱手讓人,以至於有了今日,不亦宜哉!
    無論是王室、齊國還是鄭國,要是不早點整合起諸夏之力,到時候就真要南蠻與北狄交,中原不絕若線了。
    對鄭國的戰爭計劃已經準備妥當,不僅是針對鄭國,諸兒也草擬了萬一情況不對,轉而協助鄭國反叛王室的計劃。
    但無論如何,周、鄭之間必須決出一個勝負來。
    齊侯祿甫仍然維持著調停者的形象,但調和的對象已經從周、鄭轉變為了地區小國。
    自與鄭伯會麵以來,齊侯又與魯侯允、曹伯終生在陶丘盟誓,相約互不侵犯。
    接著一連會盟了萊、夷、莒、杞諸國,重申友好合作關係。
    又與邾國為首的泗上小國在魯國費邑會麵,明麵上還是呼籲和平,實則是要邾國協同齊人一起監視魯國,防止魯國生變。
    給東部諸國都敲了警鍾,不要等齊鄭拉開陣勢之時在背後搞小動作。
    為應對戎狄的威脅,齊上卿高傒在本城高唐監視長狄。自當年夏季起,高氏的族徒替換下連氏之徒,在無棣邑駐守,管理當地的魯人。
    上卿國仲在紀國常駐,國氏族徒在密邑防備,威懾當地勢力和萊、夷兩東夷小國。
    上大夫百裏視管理範邑通衢之地,疏浚水道,修繕橋梁道路,籌措維修軍械所需的部件之類,皆存儲於範邑。
    鮑氏大夫敬叔最近情況很不妙,大概是酷愛海產,又有大筆的家財可以支配,於是胡吃海塞,弄得嘌呤攝入過度,得了痛風。嗣子鮑叔牙在家照看父親,公室交代的職務皆被推辭了。
    大夫管夷吾仍在操辦國師改編之事,在與太子諸兒商討之後,保留了選鋒兵的編製,先將選鋒旅下屬的人員統一遷至臨淄城南宮城東街,就在那家“君子湯”的東麵街巷,編製成一鄉。
    鄉名就以本鄉的名產業命名,稱為“湯鄉”。
    工商鄉的規劃原本不計入征兵行列,但另外開設了募集的通道,萬一兵員不足,也有現成的機製來從工商之鄉中抽取人力。另外,軍糧的輸送、器械的維修等等輔助性的工作,也將交由工商之鄉來完成。
    除此之外,一切按照管仲之策,在臨淄城中劃出十四個士農之鄉,分製三軍十四旅,加上一旅選鋒,仍是十五旅。
    將紀國一口吞下,齊國公室的財政狀況大大改善,甚至能將選鋒旅單獨列出,建立第一支常備軍。
    公子彭生成為了湯鄉的鄉良人,也就是選鋒旅的旅帥。選鋒旅的士卒不再四時從事生產,而是嚴加訓練。每一個伍都配發了弓或弩,由伍長操持。伍長們受公子彭生親自教學,習齊軍金鼓進退之法,練紀昌之射術。
    徒卒們再由伍長管教,習進退之法,練長驅奔襲及搏鬥之術。為了應對鄭軍弓弩的威脅,也在徒卒伍中編入幹戈手二人,矛、戟手則各一人。
    自滅紀以來,齊國從紀國繳獲了不少戰車,如今在臨淄已存有六百輛之多。
    臨淄一鄉,有十連,十連有四十裏,四十裏有四百軌,共二千家。
    故而一旅四十乘,有十卒,每卒二百人,下轄四乘戰車,每一乘,就是一個小戎,兩個方陣。每個小戎,就是十個伍,在戰車兩翼分列各五個伍的方陣。
    相比於鄭軍的“魚麗”之陣那一比七十五的乘卒比配置,齊軍“小戎”之陣的選擇是增加戰車乘的數量。
    春秋之世,車屬徒卒的配置改了又改,數百年也沒有一個定論是哪種配比最佳,無非是各家諸侯按照本國的情況因地製宜而已。
    手頭的戰車多了,徒卒少了,一乘敵不過別人一乘,那就用兩乘去夾擊一乘,以絕對的優勢兵力碾壓對手。
    手頭的戰車少了,徒卒多了,就往一乘中塞入更多的徒卒,看看否能依靠徒卒的兵力優勢先擊潰人家的徒卒。
    適合自己的,就是好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