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革命肇始

字數:4772   加入書籤

A+A-




    相較於日新月異的海軍,6軍終於是在世紀之交的混亂中走出了新的1步,相比於第2次布爾戰爭帶來的戰術戰略改變,1款新式武器的亮相更能昭示6軍的未來。
    在1899年7月,布爾戰爭前3個月,巴黎的“巴士底日”閱兵式上,法國人新研發的1款1897型75速射野戰炮首次公開亮相。
    這門大炮在對日作戰時已經得到了驗證,因此法國人對於她們十分相信。
    而該炮的保密措施做的極好,不僅在對日戰爭中各國沒有發現,而且在閱兵之後,名義上該炮已經“解密”,但法國人依然為她準備好了十足的保密措施,使得世人對於這種火炮的威力尚不清楚,隻知道這種火炮射速很快。
    但它很快,到底有多快?
    除了法國人,恐怕也就左念微知道了,這門大炮1分鍾最快可以發射30炮彈,是其他國家主流火炮的1015倍。
    如此恐怖的武器,自然被法軍視作6軍的法寶,甚至專門為其進行了令外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編製改革,即將裝備1897型的炮兵連,由原來每連6炮編製調整為了4炮建製,這當然是基於其尚屬保密的真實性能。
    而法國人研發此型火炮的出發點是源自其軍中盛行的進攻與機動至上的戰術學派,高速高機動成為法軍的追求,而1場由“速射炮萬能論”引導的戰術革命也就此拉開序幕,並且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了其他國家。
    美國等國很快就向法國輸入了75速射炮並展開仿製或授權生產,英國、沙俄等國家雖然基於實戰經驗而對速射炮抱持著懷疑感,但也開始按照法國的方法研製自己國產的速射炮。
    而東南也做出了決定,向法國引進該火炮,並簽下保證書,堅決不會讓德國人知道這型火炮的任何信息。
    在速射炮革命中,德國是唯1的輸家,因為法國對於與德國的世仇念念不忘,始終拒絕將75速射炮的設計圖授權給德國人,結果使得德國不得不將自己手頭上的舊式野炮與有缺陷的77速射炮升級修改,但不管怎麽努力,德國人都還是隻能麵對坐擁絕對領先優勢的法國火炮望而興歎。
    法國人十分明了他們具備這種絕對優勢,遂更進1步的走向了極端,形成了速射炮萬能論學派。他們給速射炮加上鋼製炮盾,在教範中要求炮兵將75速射炮推進到距離前線1千公尺以內,以榴散彈的彈幕壓製德軍戰線,以支援法軍步兵發起他們自豪的國技:刺刀衝鋒。
    在這種技術與精神兩方麵的因素下,法國人對於75速射炮的熱烈擁戴,已經從軍事上的學派升級成為了1種不可質疑的信仰。榴彈炮、重炮、臼炮等各式各樣的舊式火器與大口徑炮都被扔進了垃圾場,法軍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未來戰爭的最佳解答,全軍上下隻需要1種火炮、1種口徑、1種彈藥———75小姐、75、榴散彈———就能夠在麵對德國人的複仇雪恥之戰當中克敵製勝。
    麵對這種發展走向,左念微及時製止了其在本國的傳播,因為這是完全不可取的,德國人將給法國人1個教訓。
    德國無力在速射炮上擊敗法國,所以他們開創了1個全新的火炮學說——大口徑長射程化。
    大口徑長射程化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普法戰爭至1次大戰之間,除了攻城臼炮以外,絕大多數的6用野戰炮口徑都是50~90之間,含炮架在內1至4噸左右,其理由也很簡單:更大的炮,馱馬就拖不動了。倘若是用於攻略要塞用的列車炮或攻城臼炮也就罷了,但是野戰之中,1門走不動的重型火炮在進攻時將會帶來嚴重的補給負擔,同時拖累步兵的推進。
    例如東南6軍中的150重炮就是依托鐵路、航船來運行的,因此才需要獨立的炮兵團,而非直接跟隨步兵行動。
    但這1過程的難度並不下於速射炮,其技術也好,資金也罷,都不是中國能夠承擔的起的,所以這個時候隻需要學會苟,總是能苟到好東西的。
    不過,說起苟,1個人倒是確實聽苟的。
    那就是帶清的光緒皇帝,這東西確實聽能苟,兩年前把慈溪弄死了,但這個家夥倒是命長,半死不活的躺在病床上,1直到現在還沒斷氣。
    而清廷朝政由載灃、奕劻、裕祿等1眾滿族大員把控,而漢官們隻能圍繞在翁同龢的周圍,被滿員4意欺淩。
    光緒皇帝的重病讓清廷上下人心惶惶,如今1眾滿員已在密謀嗣君何人,據傳將由端王之子溥儁過繼至光緒皇帝名下。
    最終,1899年10月11日,就在布爾戰爭開戰的那1天,光緒皇帝頒布聖旨,立愛新覺羅·溥儁為大阿哥,升端郡王載漪為親王,命端親王載漪,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直隸總督裕祿、戶部尚書翁同龢等5人為監國輔政大臣,輔佐國事。
    同時,估計已經命不久矣的光緒皇帝授命康有為組建議政院,授命載灃組建內閣。
    但這個議政院也非常逗,議員總定263人,滿員83人,蒙員77人,漢軍旗73人,漢員僅30人。
    內閣7位閣臣,僅翁同龢1人為漢員,其他均為滿員。
    這樣的內閣和議院1出頓時間惹得天下非議,許多維新派士子直接稱其為“皇族內閣”,對其大4批駁。
    而維新派推出的資產階級政策又與封建地主產生了衝突,其中1些開明分子看到英美等國的地方分權,要求組建地方議政院,製定維護本地的政策,對於中央派遣下來的官員們不配合不接納,使得清廷的地方統治進1步失靈。
    但由於科舉尚在運行,清廷的官員體係還沒有完全癱瘓,清廷在這方麵的做法是將新學納入科舉體係,這也成為清廷唯2的保命稻草。
    但稻草終究是稻草,1旦發生意外,眾多士紳是否會站在清廷這1邊,那就很難說了。
    1899年12月29日,己亥年的最後1個月,混在新軍中的興中會成員趁著兩廣總督譚鍾麟在廣州巡視新軍時舉行暗殺,成功刺傷譚鍾麟。
    當天下午,興中會發動第5次起義,楊衢白任革命軍總司令,率隊奪取小北門,迎接參與起義的廣東新軍第2鎮第1營入城,直撲總督府。
    隨後,革命黨人與廣東巡防營統領、廣東第2鎮統製李淮在總督府外發生大戰。
    當晚8點2十分,南關炮隊發動起義,炮轟第2鎮大營。
    在革命軍總司令楊衢雲的領導下,革命軍隊5迅速擴大,當南關炮隊轟擊大營之後,第2鎮新軍內的軍官紛紛選擇起義,革命隊5迅速擴大。
    這時候,姍姍來遲的新軍第1鎮方才在廣州將軍春齡的帶領下抵達戰場。
    新軍第1鎮在南大門外遭到炮擊,隨後與駐守此處的革命軍進行了槍戰。
    兩軍對壘到天明,結果新軍第1鎮發現主帥不見了,1陣混亂之後,被革命軍第2縱隊司令鄭士良抓住機會,率領敢死隊,攜帶炸彈和步槍衝向敵軍,成功衝破新軍陣線,打死炸死數十人,第1鎮新軍潰散。
    上午8點,珠江江防艦隊舉行起義,澄清、綏靖、飛龍3艘炮艦駛入廣州城,炮擊沿岸清軍。艦隊司令鄭晏發電報邀請東南海軍南洋艦隊進駐廣州,穩定局勢。
    12月30日,南洋艦隊靖海、威海號巡洋艦,廣觀、同安號炮艦駛入廣州城,駐泊黃埔,監視廣州灣內的3艘外國軍艦以及岸上清軍動向。
    中午,革命軍攻破兩廣總督府,兩廣總督譚鍾麟自殺,廣州將軍收攏新軍第1、2鎮、巡防營、綠營和8旗,總計萬餘人,退守滿城。
    此時,革命軍人數已膨脹至2萬餘人,其中起義新軍達兩千人,為革命軍骨幹,其內青年軍官大多選擇加入興中會。
    30日晚,孫文自香港乘坐輪船順平號進入廣州,在兩廣總督府門口舉行革命演講,打出“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旗號,確定了全國革命的目標。
    隨後,革命軍組建十6支敢死隊,用炸藥炸開滿城,攻入其中,雙方開始了激烈的巷戰。
    同時,孫文與陳少白等人開始緊張的開始準備革命政府的組建。
    1899年12月31日,作為公元十9世紀的最後1天,孫文在兩廣總督府內就職廣州革命軍政府都督,向全國拍發通電,宣告起義成功,後世史稱——“己亥迥電”。
    在這通電報中,革命軍政府述說了革命的緣由和目標,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東南巡閱府起來推翻滿清政府,建立1個中華合眾國,並推舉東南巡閱使左孝威為中華合眾國臨時大總統。
    興中會如此高調的行事自然是引起了清廷的震怒,尤其是聽聞廣州滿城內十不存1之後,京師中如喪考妣,許多人叫囂著要大力平叛。
    然而,雖然雙方豪言壯語不斷,但在真正的動作上,依然在觀望東南的態度。
    革命軍政府拍發的是通電,所有人都能看得見,包括清廷,他們也能看得見其中對於東南的“勸進”。
    但東南巡閱府會如何選?
    他們會選擇1個怎樣的國家?
    君主立憲?
    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