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二十五歲的夏天
字數:6300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奪嫡不如當神醫[清穿] !
從康熙四十四年到康熙四十五年,皇子們之間頗有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感覺。先是十二阿哥得了內務府總管的差事,再就是八貝勒的門人姚法祖進京獻捷,而後納蘭性德調兵部尚書,整頓各地兵營。還沒等大家一口氣接上,康熙爺下旨南巡,除了要放在眼皮子底下盯著的太子外,隻帶了十三阿哥一個皇子伴駕。
而等到五月康熙南巡回來,三貝勒的侍讀陳夢雷獻上了一部叫《匯編》的書。
文人向皇帝獻書不奇怪,但陳夢雷的《匯編》還是震驚了朝野。無他,隻因《匯編》著實是一本鴻篇巨著。
作為一本將有史以來的天文地理、人獸萬物,乃至文學樂律、醫農百工都編纂在一起的大型索引類百科全書,《匯編》可以比肩《太平禦覽》、《永樂大典》之類的前輩,甚至比它們的排版更加清晰合理,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更可怕的是,像《永樂大典》之類的巨著,都是傾朝廷的人力物力,用三千多人的團隊才編成的;而《匯編》一書,陳夢雷帶著幾十個學徒就完成了草稿和清本!
正文一萬卷,四十二萬多頁,一億六千萬字,一條思路寫到底。前後五年而已。
算算每天的工作量,達到了驚人的八萬八千字。雖說編寫百科全書不完全是原創,但一天校訂個八萬八千字,全年無休,也是相當恐怖的一件事。
何況寫得如此完善,圖文並茂,條理分明。以至於康熙爺隻看了幾頁目錄,就拍案叫絕,將書名改成了《古今圖書集成》。
這是什麽樣的人型圖書館,記憶力和腦力雙重絕頂的天才人物啊?!
翻開陳夢雷的履曆,還真是一個天才。
陳夢雷,字則震,福建人。十二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舉人,二十歲中進士,入翰林院。按照正常發展,陳夢雷怎麽也會作為最頂尖的文人在朝中慢慢晉升,甚至以他的才名早早破格到了皇帝身邊當侍讀學士也說不定。
然而康熙十二年的一次回鄉省親,徹底斷送了陳夢雷的官途。
因為就在他回鄉的時候,爆發了三藩之亂。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舉兵反清,陳夢雷的家鄉迅速成為淪陷區。而恰巧回家的陳夢雷就被徹底困在了福建。
名聲太響在這時候反而成了致命的缺點。耿精忠在搜羅人才時,顯然不會忘記赫赫有名的陳夢雷。即便陳夢雷百般推脫,也因為家人被耿軍扣留而不得不接受來自叛軍的官職。
而跟陳夢雷一道回鄉的李光地,此時卻因名聲不顯,在耿精忠的人才名單上次序靠後,得以帶著家人逃入山林。
此後,李光地找到機會從福建送出了耿軍的情報,這份情報是如此詳實,堪稱幫助清軍獲得了三藩之戰中至關重要的首場大捷的功臣。
那麽,作為情報的提供者,李光地自然在三藩之後平步青雲。而陳夢雷作為耿精忠的偽官,也隨著耿精忠被押解到了京城。昔日同年同鄉,至此命運可謂是天壤之別。
然而恰恰圍繞著那份與勝利攸關的情報,引發了陳夢雷和李光地之間的一場懸案。
陳夢雷堅稱,那封情報是他陳夢雷所寫,交由李光地傳遞罷了。
而李光地則表示,雖然陳夢雷多次表達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但那封情報確確實實是他李光地寫的。
兩人對於這份驚天大功勞寸步不讓,最終反目成仇。陳夢雷的《絕交書》傳遍天下。然而已經對李光地大加褒賞的康熙選擇了強行撐麵子,在這段公案中堅持站了李光地,將陳夢雷流放。
在此後的近二十年裏,陳夢雷一直在東北的戍所中潦倒,而李光地一路當到了巡撫、尚書,就差入閣拜相了。
是一直到幾年前康熙爺北巡,路過陳夢雷的流放地。陳夢雷憑自己的文采寫了一首拍馬屁的長詩,這才得以回到京城。
二十年時間風吹雨打,抹平了許多人的記憶。曾經二十歲中舉的天才學子已經滿麵風霜,他幾乎是默默無聞地跟在禦駕回京的隊伍中,又仿佛一個落第舉子般到貝勒府上修書。
直到《古今圖書集成》橫空出世,再次讓“陳夢雷”這三個字成為天才的代名詞。
“聽說皇上已經讓武英殿開印《古今圖書集成》了。”就連雲雯都興致勃勃地談論起此事,“鉛活字的話應該挺快的吧,不知道我們家能不能分到第一批樣書。”
八福晉一向是喜歡收藏書的,如《古今圖書集成》這樣的索引類書籍,若真能無動於衷那就不是她董鄂·雲雯了。
八貝勒低頭嗦了口麵。
然後雲雯就自個兒把自個兒否了。“如今陳夢雷修書大成,得了萬歲爺的誇獎,以他的性子,少不得要和李光地舊事重提。李光地畢竟簡在帝心三十載……到時候若是陳夢雷落敗,倒像是如今誇他有才的人,是慫恿了他的狂妄似的。”
八貝勒把嘴裏那口麵咽了下去,眉眼彎彎地看福晉,語氣中帶著點調侃:“那怎麽辦呢?”
雲雯細眉輕蹙,就仿佛一個有謀略的西施。“若是宮裏賞賜,咱們就歡天喜地地接著;若是沒有,也萬不可巴巴地湊到三貝勒府上去燒熱灶。若是外人問起來,就說我雖喜好收集古本、雜書,對於《匯編》這樣的類書卻隻是平平的喜歡。”
景君小丫頭坐在她小小的高椅子上,吧唧吧唧地嚼麵條,一雙眼睛烏溜溜地盯著她額娘。
“學會了嗎?”八貝勒拍拍女兒的小腦袋瓜,“如你額娘這般,才能在愛新覺羅這個家裏活得長久。”
小丫頭連連點著小腦袋,表示受教,但目光還是巴巴的。“要聽李光地。”她把嘴裏的食物都咽下去,才大聲開口道。
“好好好,講李光地。”左右八貝勒已經把一碗牛肉炸醬麵吃完了,也不用講究食不言寢不語了,就給閨女講八卦,把李光地和陳夢雷的恩怨情仇給倒了個幹淨。小丫頭果然像大多數人一樣被帶著跑了。
“陳夢雷好可憐啊。”
八貝勒和八福晉對視一眼,不約而同地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八貝勒摸了摸閨女的腦袋:“我家景君真可愛啊。”
景君:“……阿瑪,我聽懂了你在嘲笑我!”
八貝勒扭頭,到底沒忍住,哈哈大笑。
小丫頭氣結,深以為恥,接下來的日子裏埋頭讀書習字的時間都長了不少,每每從書中讀到一句聖賢之言,就拿來套李光地和陳夢雷的故事。然而幾天下來,卻依舊找不到頭緒。
於是景君便有些蔫蔫兒的了。她上輩子雖貴為太後,卻是命運使然,並沒有經曆過如何激烈的鬥爭。她本以為憑自己過目不忘、舉一反三的聰慧,真與人鬥爭起來也未必會落到下風,這輩子遇上了風雲詭譎的皇家,起初還有些躍躍欲試。然而自打被阿瑪帶在身邊教導為人處世、識人馭人之術,她才發現在這個一切權術都登峰造極的朝代,上輩子那種“兒子殺老子,弟弟殺哥哥”的粗暴思維,已經不合時宜了。
根源在於乾清宮中的那位帝王禦極四十多年,對於朝臣和軍隊的掌控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任何人都不可能繞過她這位祖父去攫取權力。即便是太子想要逼宮,都是一件能在開始前預料到慘敗的事。也因為繞不開,各方圍繞著儲位的鬥爭,就變成了一場揣摩聖意的漫長比賽。
真的挺憋屈的。
小丫頭心想,抬頭望了望乾清宮裝飾精美的天花板。那上頭一塊一塊的彩繪版,許是畫著種種吉祥的神話故事,然而天花板有些高,又藏在陰影中,不能清晰地分辨。景君小丫頭的兩隻腳垂在凳子邊,有一下沒一下地晃蕩。她手邊的桌子上放著一個大大的點心盒子,裏頭仿佛又換了一些花樣。
用奶酪做成的蟠桃活靈活現,桃子粉色的屁股和綠葉,也不知是如何調出來的顏色。另有麵團做出來的小兔子、小狐狸,經過高溫炸製後,依舊是可愛的模樣,沒有歪脖子掉尾巴什麽的,一口下去,酥脆的外殼下是甜絲絲的山楂餡兒。可是如此精巧的點心,小景君也隻不過略略看一眼,心思都在門簾背後的動靜上。
時值夏季,為了透氣通風,冬季厚厚的棉花青布簾子被換成了竹簾,因此即便是隔了兩道門,豎起耳朵依舊能聽見書房裏的聲音。
“廣州痘官常元嘉來報,廣州民間痘所很是興旺,今年開年以來登記在冊的種痘人數已達三萬餘人。而貧民孩童中種偏痘者則翻倍……”她阿瑪的聲音在侃侃而談,即便是頂著日漸陰晴不定的皇帝也依舊不卑不亢,自有一股風流氣度。
“何謂黑痘?”
“兩廣天熱,痘苗不易儲存。而養牛又過於奢侈,便有民間痘師,以低價甚至免費吸引窮人種痘,實則是以其身體保存痘種。為了能隨時取用,此類‘善舉’每日不絕。因此類種痘不入官冊,故民間稱為‘偏痘’。富人惜身,即便是痘瘡中的膿液也不願意與人,隻有種不起‘正痘’的窮人才去種‘偏痘’,卻也仿佛是將自身壽命借給了受種者一般。”
“倒是有趣。”皇帝的聲音難掩蒼老和疲憊,“聽你話裏的意思,仿佛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民間痘師種痘,價錢幾何?”
“有名的痘師,種痘刀法精湛,或者講究節氣,或者占卜吉凶。開價一兩銀子的都有。”八爺回道。
“哼,朝廷的痘所,一人隻收二十文,他們倒是暴利!”老皇帝譏諷道。
“朝廷的痘所是虧本買賣,民間痘師卻是要養家的。兒臣想著,隻要不去逼迫窮人,賺富人的賺了也就賺了。若是不盈利,哪來這麽多民間痘師,若不是他們為了逐利去給貧民低價接種,又如何使得全大清種痘之人超千萬之數呢?這兩年除了廣西上林的一次,再沒出過天花成災的奏報了。”
“得限價。”康熙說,“凡事過猶不及。限價一兩銀子,再高就得整治,免得敗壞牛痘的名聲,若是倒逼百姓去種人痘,豈不本末倒置?再者,民間痘師受百姓追捧,亦是需要警惕。漢末五鬥米教就是傳醫看病博得百姓信任,最後聚眾造反的。定要嚴查民間為這些痘師立生祠排位抑或塑像之事。若要立生祠,也該以吾兒功勞最大,何時輪到他們這群蟲蠹?”
聽壁角聽到這裏,小景君驚出了一身冷汗,隻聽他阿瑪不慌不忙地應對道:
“兒臣不過是在其位謀其政罷了,若論功勞,怎麽及得上開創者?皇阿瑪在兒臣未出生之時就大力倡導種痘,論立生祠,該先給皇阿瑪立生祠,然後是奉皇阿瑪之命第一批摸索種痘的老臣,再然後才是兒臣。”
“哈哈哈,梁九功,聽到沒有。你們八爺在調侃朕,真是膽子越來越大了。”
“兒臣可不是開玩笑。聽說如今江南已經漸漸不供痘娘娘,改奉痘牛翁了。那神話故事也是編得有頭有尾的。道是一老翁生性耿直,豪爽好施,雖家中留不住餘財,然鄉人皆信服他。一日路遇美豔婦人手持竹節,鞭打其婆母,老翁衝動上前,奪過那婦人手中竹節,擊打婦人後背,斥其不孝。婦人恨恨而走,臨走時揚言報複老翁。當晚老翁便遇到神牛入夢,口吐人言:‘你得罪了天花娘娘,要害你家兒孫。天帝動容於你仗義,令我來護你。’老翁夢醒,當真在自家門口看到了一頭大青牛,而家中幾個孩子,都長了牛痘。他因此得道,騎著青牛遍行鄉裏,從此得過牛痘的人再不會得天花了。
“那老翁的原型,一說是宋朝宰相王旦,另一說便是皇阿瑪您了。蓋因您二位一片拳拳愛子之心,大力為子尋痘,引得民間效仿。小民感悟教化,口耳相傳,編成故事,雖其中謬誤甚多,卻非無中生有。”
景君聽到這裏,已經放鬆了後背。她是第一次見到有人把馬屁拍得如此有理有據。他阿瑪在許多叔伯姑姑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帝爺爺最看重的那幾個,是有些本事的。
果然皇帝爺爺高興了,聲音都顯得精神了兩分:“你們兄弟幾個平安長到這麽大,朕可沒少花心思。”
接下來就是一番追憶過去,父慈子孝。八爺在乾清宮書房裏呆的時間,比往常還多了一刻鍾。
臨走前,康熙爺還布置了一個任務:“李光地這兩天染了風寒,你去看看他。經年老臣,需要什麽藥材,盡管從朕私庫裏取。”
剛剛在皇帝麵前替痘官們掃了尾、將民營痘所過了明路、正一身輕鬆的八貝勒:……“兒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