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參謀旅行(上)

字數:3490   加入書籤

A+A-




    春秋篡國者!
    最終郭猛還是堅持帶著牛一塊東行,畢竟自己這個帶著商貿名義的隊伍,如果隻有戰馬這種商品,很明顯是要在鄭國搞事,加上牛這種民用屬性更強的牲口,多少能淡化一些搞事的色彩。
    雖然摻入牛作為貨品會走的慢一些,但是起碼能以此為借口,向世人告知,自己隻是去貿易的乖寶寶,請大家不要聯想。
    “不妨把奴隸也帶上。”
    嫡兄虢林父的建議立即得到了便宜老爹的讚成。
    雖然郭猛不太想把奴隸也拉去鄭國賣掉,但是虢公忌父和虢林父確認為,眼下國內奴隸太多,不賣掉一些,大量珍貴的糧食就將被他們吃光,而國內卻沒有足夠的事情交由奴隸們幹;與其讓奴隸們在國內白吃幹飯,不如賣掉賺一筆——反正據說鄭伯(鄭莊公)很是熱衷於購買奴隸,當能賣出好價錢來。
    對此郭猛極為無奈,如此珍貴的人力資源居然拿去賣掉,簡直就是敗家;至於說奴隸們留在國內沒事幹?——郭猛看著城郭外隱隱綽綽的野人村落,城外農田外比人還高的野草,輕輕歎了一口氣——真的是沒事可給奴隸幹了麽?
    然而郭猛此刻也同樣需要大量的錢帛,既然父兄都堅持賣掉一些奴隸,郭猛也不好過於推三阻四,隻能帶上三百名奴隸,向著遙遠的東方前進。
    而這次,繚也向母妃姣主動請纓,跟隨郭猛一塊趕去鄭國,聲稱絕不讓郭猛被鄭國的狡詐之徒所蒙蔽,畢竟鄭國國人的習性已深為京畿諸國所了解,哪怕郭猛手中已經有一份栗緊急的絹帛,用於向鄭伯引薦。
    當然作為母親姣監視郭猛的檣自然也一同前往。
    原本繚建議郭猛帶著使節團繞過國都東北麵的砥柱後,即上船順著大河(黃河)一路東行,不僅可以減少勞頓之苦,行進速度也是沿著崤函古道步行速度的數倍  ,然而這個建議當即被郭猛拒絕了。
    坐在船上順水而下固然省時省力,但是卻對郭猛了解沿途地形和風土不利,反正這次是虢國的公費出差,隻要別在路上盤桓過久鬧到糧食短缺,這個使節團總歸是安全的。
    記得後世的論壇上,有人說過,作為一個合格的使節團,貿易不過是附帶的,更重要的是收集情報。郭猛無比讚成這個觀點。
    因而帶著這個心思,郭猛帶著使節團不緊不緩地乘著四駕馬車,沿著崤函古道行進。
    當然,三百名奴隸帶在使節團身邊是個巨大的不安定因素,因而反倒是奴隸們被送上船隻,塞在了船艙中運往東方。
    “公子,前麵就是南北兩條崤道的分界點,吾等是走北崤道還是南崤道呢?”
    繚不虧是母家在虢國的商家扛把子,對這條道實在熟悉無比。
    “兩條崤道有何區別?”
    “北崤道更寬敞,大體上經澗河(穀水)一線行進,更有當年文王躲避風雨所在;而南崤道則狹窄一些,大體上經由洛河一線行進……”
    “文王避雨處?”
    那還有的選麽?
    雖然西周開國君主實際上是周武王,不過虢國先祖作為周武王之父周文王的弟弟,為周武王分封,這才有了分居崤函古道東西兩側的東虢和西虢,而西虢正是郭猛所在的國家。
    正所謂飲水思源,見到這個“革命聖地”,豈有不去拜見之禮?
    “走北崤道。”
    郭猛當即下令走北道,而繚則是一副本該如此的神色。
    當然他肯定不知道郭猛心中盤算著,返程之時必須也走一走南道,把這兩條重要通道親自走過一遭,加深對這兩條重要幹線的認識。
    就這樣,這隻多達100多人的使節團帶著戰馬和牛,浩浩蕩蕩地向崤函古道北道向東走去。
    然而崤函古道之狹窄,遠遠超出郭猛的想象,郭猛原以為如此重要的東西交通孔道,怎麽都應該是“通天大道寬又亮”,而實際上整條道路盡管有過人工的開鑿,仍然隻能做到“車不並轅,馬不並列”,原先郭猛極力要求攜帶的牛,更是把道路堵了個嚴嚴實實,讓使節團的行進速度根本快不起來,每日行進不過20多裏而已。
    “幸而公子是在秋後出行,若是在夏季,前方道路甚至積水成湖,百裏穀間泥濘不堪,更是難行。”
    郭猛看著車夫拚命抽打著馬匹,試圖讓馬匹將車子拖出小坑,心中不禁僥幸,若是這道路下了雨,這駟馬車乘更是要陷在泥地裏動彈不得了。
    ——隻可惜依照周禮,使節團得乘車前行,否則郭猛早就想騎馬快行了,相比於革車,馬匹在這種地形的通行效率可是高了不止一星半點。
    “繚,汝可知道從崤函古道最東邊,走到崤函古道最西邊,大致需要走多久麽?”
    看著整隻隊伍人嘶馬叫,郭猛懶的一直盯著,索性向繚請教一二。
    “史載三監之亂時,周公從關中調兵趕路至朝歌,完成平叛後返回豐鎬,前後曆時70多天。”
    就這麽一條大概300裏的通道,居然走了一個多月?這還是通道為自己所控製的前提下!
    “所以三監之亂後,為了穩固東方,周公在洛邑(洛陽)設置了殷六師,並任命衛國為東方方伯,以監視東方諸侯。”
    郭猛表示了充分地理解,從關中平原調兵居然需要如此長的時間,一個多月時間,東邊心懷叵測的諸侯早就不知道鬧成啥樣子了,必須得在東方險要之地設置重兵鎮壓。
    “就沒人想過打通砥柱,讓船隻能順著大河快速在東西方調度麽?”
    “公子說笑了,如此巨大的砥柱,非人力所能打通,而通過砥柱的船隻,十之六七撞毀於砥柱之上,誰敢從那兒調兵呢?”
    怎麽又是砥柱?船隻穿越砥柱居然有如此之高的損毀率,也難怪砥柱的三個通道被世人稱為人門,神門,鬼門。
    這個砥柱的存在,某種意義上大大阻礙了虢國的經濟發展,對於黃河這條母親河的航運利用降低到了極點。
    帶著淡淡的憂愁,郭猛繼續隨車前行。
    行進不過三日,便趕到了“周文王避風雨台”,這是一個長約50米,寬約20米,高約8米的石坎,郭猛帶著使節團成員紛紛登上石坎,向名義上的先祖三叩之後,稍作歇息,這才繼續往東趕。
    “前麵那個石壕有個部落,請諸位穿戴好鎧甲,以防被彼子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