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識時務者為俊傑
字數:3244 加入書籤
春秋篡國者!
“鄭邑封君已同意吾等派兵進駐城邑。”
正當郭猛和繚在函穀關前看著伯庚等人將又一座水排立起時,毛遂已騎著快馬匆忙趕回報告這一喜訊。
“看來這位封君也沒年老糊塗。”
鄭邑封君威乃是鄭桓公庶子之孫,算起來鄭莊公當叫他一聲堂哥;鄭莊公乃是鄭武公被扣押於衛國後,同意與西申國女公子武薑結婚並立武薑為後誕下的孩兒。
而鄭武公此前所納妾室則早已生育,因而比鄭莊公年長的庶長其實頗有幾位,他們的年歲便與這位鄭邑國君威年歲相近,亦是年近五十,比起鄭莊公可是足足大了一圈。
雖然鄭邑乃是鄭國小宗,然而鄭國與鄭邑被崤函古道分隔東西,加之鄭武公全力經營關東,多年來對關西起家之地的鄭邑不聞不問;鄭邑多次向大宗祈求的援助也是口惠而實不至,如此一來,身為小宗的鄭邑早已跟關東的大宗鄭國沒了親情。
而沒了關東的大宗支持,鄭邑全靠自己在關中狄戎堆裏苦撐,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而且這一苦撐就是數十年。
若不是秦國一直試圖往東打擴大勢力地盤並靠近成周,而且近年來虢公忌父試圖以攻擊關中狄戎揚名於天下,進而圖謀周平王的卿士一職,頻繁用兵關中以致於狄戎注意力被秦國和虢國吸引,鄭邑與其他幾座關中碩果僅存的城邑能否繼續堅持下去,猶未可知。
不過這已是過去之事
,隨著鄭邑封君威決定交出鄭邑權柄,決心投靠郭猛,並將鄭邑府庫和國人上交,郭猛即將獲得在關中平原的第一個核心城邑。
眼看威如此識時務,郭猛自然不能虧待這第一個投靠者。
“向周王上表,為威請表為車騎將軍。”
此時戰車兵為戰場絕對主力,因而車騎將軍職位並非後世西漢衛青所得的車騎將軍所能比,實權甚大,擔任此職位說不得便能統周王室軍隊中至少一半的戰車。
這也是因為郭猛尚為一城邑封君,無法直接自己封賞威;畢竟好歹威也是一座城邑之主,郭猛以一城之主封另一座城邑之主,顯然動靜會鬧得太大,為天下所矚目;若是由周平王封賞,那便正常多了。
當然不管周平王的封賞是否下來,威依舊代管著鄭邑,暫時而言權力與以往並未有多大改變,無非暗中向郭猛輸誠了而已。
而威情願放棄封君之位而投靠郭猛,顯然也思考了許久;與關東和幾內諸侯對蕩社之戎實力僅僅處於道聽途說不同,威可是在鄭邑城頭多次親自帶兵擊退過蕩社之戎的圍攻的,若不是蕩社之戎數次或偷襲或強攻皆失敗,鄭邑早已落入狄戎之手。
亦正是因為蕩社之戎多次失利,讓狄戎諸部覺得鄭邑是個不好啃的硬骨頭,這才決定放過鄭邑,隻要求鄭邑每天分別向犬渠、烏氏、陸渾戎和蕩社之戎上供,以換取其不再進攻鄭邑。
“然
而狄戎貪得無厭,對鄭邑等關中周人城邑索取無度,鄭邑亦是苦不堪言。”
然而鄭邑隻能依托城牆死守,沒有足夠能力獨立擊滅狄戎,故而隻能默默忍受。
期間鄭邑並非沒有人產生動搖打算投降關中諸戎,如同白羊部所為一般,然而這些人或被鄭邑國人所驅逐,或自行離開,因而鄭邑此刻所剩人口不過五千餘人。
然而這五千餘人皆是死心要跟狄戎死磕到底之人,因而鄭邑守城戰力反而比數十年前提高不少,因而能死死釘牢於此。
隻是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來自東部的虢國國君庶子居然帶人擊破了蕩社之戎。
至於郭猛是否真正擊破蕩社之戎,這點威毫不懷疑,因為郭猛擊破蕩社之戎後,便是押解著俘虜從鄭邑城牆之外的大道大搖大擺趕回的潼關,威可是親眼在城頭默默地看著這些垂頭喪氣的數萬狄戎俘虜們被捆上繩索,排成一大溜拖著長長的身影逶迤在落日的餘暉中的。
此次押運,給威和鄭邑重臣們的衝擊是巨大的,於是當毛遂伸出橄欖枝時,威便當即接了過去;哪怕是鄭邑之內,重臣之中反對投靠郭猛的人也不多,更多的隻是質疑是否要如此光棍的投靠。
簡單地說,不過是投靠的姿勢問題,而不是需不需要投靠,畢竟鄭邑國人在這數十年裏孤軍奮戰,實在是累了,既然有條大腿伸過來要接納自己,幹嘛不投了呢?
當然
已經投靠了郭猛的威可並不是啥都沒幹,直接躺平;相反他力排眾議,跟隨毛遂一塊趕到了瑕邑。
“武城封君與吾有舊,不妨由吾說服此君。”
武城城邑在鄭邑東麵約十七裏位置,也同樣緊鄰渭河而建,位於渭河以南,城邑人口約為三千人,並不大;而其能存活至今,情況其實與鄭邑大體相同。
“若能將武城城邑一塊說服,當大功一件。”
“隻是武城封君所獲獎賞,當居於汝之下。”
武城再怎麽說地位都不及鄭邑,郭猛也是早早劃出上限,一方麵也是向威表達了自己對威的尊重。
當然也是對威的敲打,威若成功說服武城封君投靠,自然武城封君也少不得要感謝威的引路,少不得便會勾搭為新的同盟;而鄭邑加上武城的人口,若威並未擴大的話,則合計有八千左右人口,與瑕邑現有人口相比,已然能達到三分之一,即便能將晉國等國戰爭難民帶回國內,這兩座城邑的人口依舊相當於瑕邑人口兩成有餘。
不過旋即郭猛便是自嘲,自己尚且沒拿下武城,何必想得如此長遠?
雖然武城城邑不大,但是卻離潼關更近了,不過七十多裏,若狄戎南下,顯然從武城城邑派人趕回潼關報信也會更容易些,快馬若是沒有受到攔截,當能在一個時辰內趕回潼關。
當然威為了在郭猛麵前留下更深的印象,並不僅僅隻出了這麽一個意見。
“據聞
瑕邑鐵器甚多,若能將武城城邑拿下,何不沿鄭邑至武城渭河河段築高半丈河堤,以作禦敵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