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大唐的強盛

字數:6414   加入書籤

A+A-




    大唐跟著李世民打天下!
    其實對於辭掉禦史大夫這件事,王權寧自己本身是早就有計劃的,因此對於如今這樣的一個結果,並沒有太過於放在心上。
    本身他就有著逐漸遠離朝堂的想法,遊曆山水、寄情於詩畫,家人和睦安康,這些才是王權寧所真正追求的。
    對於權力,卻是不像很多人那般,喜歡將其給牢牢抓在手中不放。
    王權寧自認為,一代人有著一代人所需要做的事情,他們這一代人所做的事情已經足夠多、也足夠好了。
    從太原開始起兵入關,建立唐朝,而後爭霸天下,掃平群雄,再到後來的滅突厥、平吐穀渾,這一件件事情,若是將其中的某一件放在任何一個皇帝、任何一個朝代身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天大的功績了。
    可就是這樣的功績,他們大唐這樣一個剛建立不久的朝代,卻是時不時就會發生,這些種種,足夠比肩秦皇漢武。
    而在這些事件當中,王權寧全部都參與了,不僅如此,他還是其中最主要的領導者,可以說王權寧的前半生除了最初的十年學藝外,皆是在戰火之中長大。
    這麽多年過去,這般年紀的王權寧也算是逐漸開始厭倦這樣的生活,心中早已有了退隱之意。
    如今的這般辭官,隻能說是剛好遇到了一個合適的時機,對於王權寧而言,也隻是順勢而下罷了。
    當然,盡管如此,他還是會選擇堅定繼續支持太子,太子想比如另外兩位皇子的巨大優勢,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王權寧心中,除了太子這件事以外,還有另外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正在準備,隻待時機成熟,方可開始行動。
    對於王權寧的突然退去,整個禦史台官員其實是非常不習慣的,盡管他們的這位禦史大夫平常也沒太多的事情交由他們,甚至很多時候,在的禦史台都看不見王權寧的身影,但就是如此,有了王權寧坐鎮的禦史台,就如同擁有了一根定海神針般。
    他們這些禦史台官員,不管是去到哪,別人對他們都是恭恭敬敬的,甚至還有著拉攏、諂媚之意。
    這些,除了是他們本身權力所帶著他們的之外,其實更多的還是王權寧這位名動天下的中山王所帶給他們的。
    他們這些禦史,幹的本就都是一些得罪人的事情,平日裏樹敵可謂是相當之多,如今王權寧一旦離去,他們這些禦史台的官員所麵臨的處境如何?前路如何?就都無從得知了。
    這些,同樣也是他們這些禦史台官員這般團結在王權寧身邊的原因之一。
    若是王權寧知道這些人心中的想法,恐怕隻能是暗自發笑了。
    如今的禦史台,有著魏征的掌舵,想來是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他們這些禦史台官員的前路也自然是坦蕩無比。
    要論得罪人,恐怕這群禦史加在一起,都沒有魏征厲害,他們所得罪的,最多也就隻是那些大臣,而魏征,卻是直接得罪的皇帝,甚至時不時都會挑幾下皇帝的一些毛病,可就是這般,魏征依舊是升官當上了禦史大夫,位列副相。
    在其之後,更是還會繼續的升官,直至宰相。
    如魏征這般人、這般性格,都能如此,禦史台下麵的這些禦史,隻能說是微不足道了。
    漸漸的他們這些禦史就會明白,在魏征手下做事,簡直就要比在王權寧手下做事還要爽,並不是說王權寧就不如魏征,而是兩人的處事方法有很大的差異。
    王權寧基本上是屬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魏征則是屬於碰到問題就要提出,自然就會有相當大的差異了。
    在準備泰山封禪的這段時間內,除了王權寧辭官這件影響朝堂格局的事情外,在大唐外部,還發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
    那就是大唐出兵高昌國。
    也不知道是因為何種原因,位於吐穀渾更西邊的高昌國突然之間發兵,直接切斷了大唐與西域之間的往來,這般情況下,消息傳到長安,自然是引起了群臣以及皇帝李世民的極大不滿和憤怒。
    高昌本就是一小國,隻不過是因為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過於遙遠,距離大唐長安足足六千餘裏,正因如此,大唐在滅掉吐穀渾後,便沒有繼續西進,而是直接班師回朝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件事,讓得這高昌國的國王麴文泰覺得大唐始終不會將他們怎麽樣,又加上利益的誘惑,這才直接派兵攔截,以致於作於這般的舉動。
    對於此事,大唐長安,朝堂上在經過眾臣以及皇帝陛下的一致同意,決定派遣使臣號召高昌國國王麴文泰入長安,前來說明原因,若是真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則隻需要即刻撤軍,可以選擇不追究其責任。
    沒錯,直接要別國的國王前來長安親自解釋,如今的大唐就是這般強盛、繁華,甚至還帶著點點強勢不講理。
    但不管怎麽說,這也是高昌國出兵在前,大唐也隻是被迫的反擊罷了。
    而待派出的唐使離開長安一段時間後,卻是遲遲沒有等到高昌國的任何人前來給個說法,等來的,隻有派出去使臣的一封信件。
    信上明確說明了使臣在高昌國的一些遭遇,以及他過去之後所做的一些努力,盡管整個高昌國對他都是禮遇有加,將他奉為座上賓,甚至就連那高昌國國王麴文泰都是和他稱兄道弟。
    但每當隻要他談論到關於何時撤兵,何時隨他一同前往唐朝長安時,高昌國國王總是不給予正麵的回答,而是將話題引到另一邊。
    反複數次交談皆是如此。
    在如此這般交談無果之下,使者也是明白了這高昌國國王壓根就不想隨他一起去長安。
    於是乎,這份記載了事情原委的信件便送達到了長安。
    果不其然,唐使信件送到長安的三日之後,高昌國國王麴文泰的書信也是被送到了長安城。
    其在信中,高昌國國王用詞顯得極為真切,言語間也是感人肺腑,表達了對唐朝的無比愜意,整篇信件所寫內容皆是如此。
    李世民隻看了片刻,便是勃然大怒起來。
    整篇信件上,沒有任何關於何時撤軍?派兵在這裏是出於什麽樣的原因?準備給予他們什麽樣的補償?
    這些方麵一個字眼都沒有提到,全部都隻有一些看起來顯得十分真切的詞句,隻是在最後說明了自己如今身體不好,而長安又太遠了,不適合長途跋涉。
    這般解釋,就好像是在以為整個大唐都是好忽悠的一般。
    高昌國國王的這一封信件,是直接將李世民給徹徹底底的激怒,他直接命令侯君集率領大軍出發,前去討伐高昌國。
    高昌國盡管距離長安極為遙遠,但由於這段時間其與大唐之間的相互摩擦頻繁,高昌國王也是在長安培養了屬於自己的消息渠道,在侯君集大軍出發後不久,麴文泰便是收到了唐軍出征的消息。
    但這個時候的麴文泰卻是沒有太當一回事,畢竟雙方之間實在是太過於遙遠了,先不考慮其它的,單單是大軍所需的糧草,就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在唐軍前往高昌國的這段路程之中,特別是出唐境之後,大軍會經過很長一段路程的沙漠地帶,這裏冬冷夏熱,沒有任何的水草生長,自然,馬匹所需要的糧草就不能就地取材了,隻得消耗大軍自己攜帶的。
    按照麴文泰的估計,在這般情況之下,唐朝大軍最多也就隻能堅持二十多天,就會因為糧草短缺的問題而被迫撤軍。
    而這二十多天內,唐軍有沒有走出那片沙漠甚至都還猶未可知呢,正是因為這般,本身並不強大的高昌國才敢做出那般舉動,才敢將發財的主意打到唐朝身上。
    想到這裏,麴文泰便將自己那顆小心髒穩定了下來,重新沉浸到那無窮盡的享樂中去了。
    時間匆匆流逝,很快,一個月時間已過,直到這時,麴文泰似乎才終於想起來從那日起,直到如今,整整都過去這麽久了,卻還是沒有關於唐軍的任何消息傳過來。
    若不是今日一名大臣突然之間提起,恐怕這件事都要被麴文泰給拋在腦後了。
    就當麴文泰撇下身邊美女,準備重新安排人前去打探一番時,遠處,一則消息卻是傳來,瞬間將整個高昌國人的目光都給吸引。
    因為這則消息的傳遞之人是一名軍人,一名神情急切、麵容憔悴、身上還帶著絲絲血跡的軍人。
    “報,數日前磧口突然出現一支唐軍,其裝備異常精良,我方將士奮勇抵抗,但磧口還是丟了。”士兵言語間充滿哀傷的說道。
    話語不長,但這些話聽在麴文泰耳中就猶如天雷滾滾,將他整個人都劈的有點找不著北了。
    磧口,就位於高昌國境內,而此地出現唐軍,毫無疑問就代表著侯君集所率領的唐軍,已經踏過了麴文泰那引以為傲的沙漠屏障,攻入了高昌國國境之內。
    麵對著這般情況,一時之間,麴文泰竟不知道該做些什麽,頓時隻感覺到渾身的氣血翻湧,心跳開始加速,像是有什麽壓在自己胸口,千斤重,壓的麴文泰直喘不過氣來。
    突然,就在這麽眾目睽睽之下,身為高昌國國王的麴文泰毫無預兆的一口鮮血噴出,瞬間將他身前的整片地麵都給染的鮮紅,整個人的身體也是就這麽直直的向地上倒去。
    身旁幾人見狀,連忙派人去通知禦醫前來。
    可當數名禦醫急忙跑來,在麴文泰身上一陣搗鼓後,卻皆是無奈的搖頭,眼中更是閃過悲痛之色。
    一代高昌國國王,就這麽毫無征兆的去世了。
    而此刻由侯君集所率領的唐軍,卻是不知道自己這才僅僅開始,就已經將對方的國王給嚇死了。
    唐軍攻克磧口後,沒有絲毫的停歇,整個大軍在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前進著。
    當然,這一路上高昌國的軍隊也不是沒有任何的阻擋,而且新繼任的高昌國國王麹智盛也特地從全國調遣兵力,以圖能夠阻攔唐軍,將其打敗是不做太大指望,隻求能讓這些唐軍知難而退罷了。
    這位麹智盛,就是高昌國前國王麴文泰的兒子,也是整個高昌國的合法繼承人,就好似大唐王朝的太子般,在內憂外患之下,他的整個繼承倒是沒有出現任何的紕漏。
    要說這點,整個高昌國還是做的比較好的,但也就的僅僅如此了,在唐軍的刀鋒之下,這種內部的穩定似乎也顯得沒有太大的作用了。
    唐軍一路可謂是攻城拔寨,銳不可當,幾乎沒有花費多大的代價就直接殺到了高昌國的都城下。
    直到這時,整個高昌國群臣包括新國王麹智盛在內的全部人,似乎都意識到了唐軍的真正強大,不可戰勝。
    在侯君集所率領的唐軍包圍高昌國都城僅僅三日後,那位新上任的國王麹智盛便派人送來了一封書信。
    這是一封象征著恥辱,充滿著辛酸,卻又無可奈何的書信。
    信上麵說,先前對大唐一切不友好的行為都是前國王所做,都是先王對堂天子的無禮舉動,但是他這個現任國王卻是前段時間才即位,這所有的一切都與他沒有任何關係,如今更是不應該算在他的頭上。
    在整封信件的背後,新國王麹智盛也表示希望侯君集能夠手下留情,放他們高昌國一條生路。
    不過侯君集看後,隻是通知大軍行動不變,一切都按照原計劃進行,同時也給高昌國新國王麹智盛書信一封。
    特此說明若是高昌國真的有誠意道歉,那就應該立馬打開城門出來投降,除此之外,再別無他法。
    信件送出,一連數日,整個高昌國卻是沒有半點回應,侯君集心中也清楚,對方想必是不會這麽輕易就選擇投降的。
    由於有著提前的命令,唐軍也在一刻不停的準備著最後的攻城,沒有被任何事情而打亂自己的節奏。
    大軍整裝待發,隻等待著最後的命令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