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危中有機(二)
字數:4000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在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徹底倒下之後,紐約國民商業銀行因不堪承受存款人的擠兌而被迫停止營業。為了應付存款人的擠兌,紐約的眾多信托公司紛紛從股市投機商那裏回收活期貸款,使得活期貸款的價格驟漲至90,這些本應注入股市的資金很快被這些信托公司回收1空,導致紐約股市的資金流入變得緊張起來。
到了1907年10月24日上午,紐約的證券交易實際已經處於停滯狀態,時任紐約交易所1把手的托馬斯此時意識到紐約交易所正麵臨嚴重的貨幣短缺,因此他擔心紐約的股市會因此而崩潰,慌忙向詹姆斯·斯蒂爾曼(花旗銀行的時任總裁)求助。
詹姆斯·斯蒂爾曼得知紐約股票交易麵臨停擺的局麵後,當即安排托馬斯與約翰·摩根會麵——見麵之初,托馬斯就告知約翰·摩根,若不能立即籌集2500萬美元的資金來恢複紐約的股市交易,那麽至少有50家股票經紀行會倒閉,作為紐約交易所主席,他將不得不在10月24日下午3點收市以前宣布終止交易業務。
約翰·摩根聽完托馬斯的請求之後,認為關閉紐約證券交易所將徹底打垮黴國民眾的信心,因此他果斷地告誡托馬斯絕對不能讓交易所關門,並向托馬斯承諾,將設法為其籌集所需的資金。當日下午兩點鍾,約翰·摩根將紐約各主要商業銀行的總裁們召集到他的辦公室,開始討論籌款事宜,過程之順利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約翰·摩根迅速為紐約交易所籌集到了2500萬美元的現金後,交給托馬斯1張列有借款銀行及其借款金額的清單,讓他立刻回到股票交易所去,向外界宣布紐約銀行界借給紐約交易所2500萬美元的‘好消息’。
盡管如此,恐慌的局勢依然沒有得到控製。第2天,活期借款的利率再次高漲,此時危機爆發才僅僅1周時間,紐約已經有8家銀行和信托公司相繼倒閉。
為了能夠有效地控製危機蔓延,10月25日清晨,約翰·摩根領導的最高3人組向公眾宣布,將追加紐約信托公司及交易所的拯救資金,結果到了中午,市麵上活期貸款利率己飆升至150。麵對近乎失控的局勢,約翰·摩根不得不再度召集各商業銀行總裁,幾乎是以個人信譽為擔保,籌集到了1000萬美元的現金。約翰·摩根將這筆錢貸給交易所,利率在25至50之間,交易所瀕臨關門的危機終於有了短暫的緩解,但是對於整個紐約金融界而言,1000萬美元隻不過是杯水車薪,紐約貨幣供應緊張、資金流通困難的問題仍然無法得到解決。
最終,以約翰·摩根為首的3巨頭(詹姆斯·斯蒂爾曼、喬治·貝克爾)決定讓紐約清算所發行總價值1億美元的貸款憑證,以此向紐約各銀行籌資,這筆錢將作為應急貨幣,目的是為了加強紐約的現金流通,從而緩解嚴重的現金短缺。
得到紐約清算所貸款憑證的承諾後,約翰·摩根開始4處遊說,他必須說服紐約各銀行接受清算所的貸款憑證,這無疑是1場困難重重的戰役。
好在最終的結果沒有令人沮喪,在以摩根為首的私人銀行家集團有力援助下,交易所挺過了這場災難,這意味著紐約股市沒有崩潰,而且紐約的大部分信托公司也得以保全。
1907年10月25日晚上,作為反危機的配套措施,約翰·摩根成立了1個公眾關係委員會,向新聞界發布了1係列鼓舞士氣的消息,並成立宗教委員會,以督促牧師們走到人群中去撫慰民眾的情緒。盡管明眼人1看便知這是場“公關秀”,但黴國的各大媒體還是予以積極的配合。所有的報道都在向公眾傳達這樣1個概念颶風過去了,重建家園的時候到了。
事實上這句話並沒有錯,但需要在它前麵加上“紐約”1詞。隻因席卷整個紐約的‘金融風暴’是過去了,但是1場波及整個黴國的‘金融海嘯’即將來臨。
1907年10月28日,時任紐約市市長麥克萊倫也向約翰·摩根緊急求助。
因為歐洲投資者受紐約銀行危機的影響,正在把資金抽走。現在紐約市需要3000萬美元來償付到期債務,如果不能及時還債,紐約市政府的海外信譽將受到損害。
約翰·摩根、喬治·貝克和詹姆斯·斯蒂爾曼立刻又籌集了紐約市議會所需的這筆資金,買下利息為6的市議會債券。約翰·摩根把它們全部兌換成第1國民銀行和國民城市銀行賬戶上的清算所貸款憑證,從而保全了紐約市議會的信譽。
盡管以約翰·摩根為首的私人銀行家集團想方設法出資出力,但接下來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擠兌浪潮沒有停止,反而逐漸擴散,最終形成了1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
這場危機橫掃了紐約、芝加哥等金融要城,許多銀行先後停止現金支付。1場由金融炒作引發的擠兌危機,為黴國金融安全敲響了警鍾
在1907年的金融危機當中,黴國境內凡是人口超過25萬的城市裏,大約有3分之2的金融機構轉而使用現金替代品,各種代金券式的合同、證券充斥於金融市場甚至2級市場,其中大約有90的代金券不具備合法性。這種情況的普遍化,促使金融市場的價值交易被迫轉為純粹的價格交易,黴國的金融交易開始麵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除此之外,信托公司的破產和商業銀行的停業,也對證券市場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涉入股市的企業和投資人廣泛蒙受損失,大量經紀人和投機者破產。
僅在1906年12月31至1907年12月31日1年之內,道瓊斯指數38的資本價值蒸發不見,包括當時最熱門的投資項目——鐵路業務,其股價跌幅亦達到了32之多。
金融危機不會隻在自己的領域內作祟,它還摧毀了大批實體企業,並讓無數人失去了工作,這是它最可怕的地方,就像核武器的衝擊波。
當1907年的金融危機過後,黴國的經濟開始恢複,官方與輿論在1片反省的聲浪中共同得出了這樣1個結論——私人銀行家在拯救危機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黴國公眾輿論的看法是,如果沒有私人銀行家集團力挽狂瀾,那麽這場危機的災難性影響將變得難以想象,整個國家很可能會因此而陷入長達數年的經濟蕭條。
由於黴國民眾普遍有著反對集權式貨幣銀行的傳統意識,且黴國社會各階層利益集團的要求難以趨於1致,迫使黴國1907年以前的銀行改革,在範圍上僅限於工商界、金融界以及傳統學界,在改革方案上也沒有突破建立中央銀行的障礙!
1907年金融危機將當時的黴國銀行體係的弊病集中暴露出來,金融危機的破壞性影響,要比數年來黴國銀行改革派老掉牙的說辭更具有實際說服力。
麵對金融危機,黴國社會各界對本土銀行的安全性開始產生懷疑,最終達成了要徹底改變銀行體製的共識。對黴國這1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強國而言,這無疑是1次偉大的轉變。
黴國各方利益集團達成共識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探討改革的具體事宜——麵對龐雜的銀行體係,該從哪裏入手?這就像1個外科醫生麵對手術台上的病人!
經過幾番激烈的討論之後,黴國的工商界人士1致認為,貨幣銀行領域內的自由放任和商業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是銀行體係的最大弊病,而在黴國本土社會實行貨幣集中式管理的中央銀行製度,是解決該問題的唯1辦法。
不久後,黴國金融界和學術界也達成了建立中央銀行的共識,兩界人士普遍認為1907年的擠兌恐慌之所以演變成全麵的金融危機,根本原因是銀行體係內部缺少1個能夠統籌全局、施行統1有效地反危機措施的權威機構。
此外,黴國的金融研究者們進1步指出黴國金融體係不穩定的根本原因,在於製度散亂、競爭惡劣、自由過度的銀行體係,在1個高度資本化的工業公司時代,這種“分散化的、競爭性的銀行體係是不適當的和具有破壞性的”!因此,他們主張用中央管理機製去維持整個銀行體係的安全,並1致認為建立中央銀行是解決金融危機問題唯1且適當的辦法。
於是,1912年夏秋之際,時任黴國貨幣委員會主席卡特和其助手威廉斯製定出了《歐文格拉斯法案草案》,該草案被提交至威爾遜總統;在該草案的基礎上,黴國國會經過反複地討論與修改,最終製定出了正式的《聯邦儲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