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危中有機(四)
字數:3962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美聯儲開業於1914年,當時麵臨的第1個重大挑戰,即第1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當黴國在1917年參加‘1戰’後,美聯儲維持了低利率以便於黴國財政部以低成本借款,並協調組織了4次營銷運動,將自由公債出售給黴國公眾。最終近2000萬人購買了債券,籌集到了180多億美元的信貸資金。然而,貨幣擴張導致了戰時和戰後的通貨膨脹。此次通貨膨脹的消除肇因於美聯儲的信貸緊縮,以及意外的經濟衰退與通貨緊縮。
通過發行公債向人民籌集戰款,在黴國曆史上並非首次出現,南北內戰時期就曾出現過官方發行的戰時債券。比起南北內戰,公債的意義在1戰期間變得更加明顯起來——戰爭費用總支出中,來源於公債的比例已然達到613。
在黴國正式向德意誌第2帝國宣戰後的第3個星期,黴國國會通過了50億美元的自由公債發行計劃,並頒布《自由公債法》,要求進行戰爭籌款。
1917年6月,黴國聯邦官府發行了全額為20億美元、利率為35的第1批自由公債,這批公債在財政部的記錄中被稱為“黴國有史以來政府發行的最大的1批獨立公債”。
1919年5月,黴國財政部共計發行4批自由公債和1批勝利公債,國債總額從戰前的10億美元飆升至近255億美元。
第1次世界期間“貨幣創造”也成為黴國戰時財政來源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的戰爭中,黴國官方主要通過“印製新貨幣”來實現“貨幣創造”,比如說獨立戰爭時期出現在“大6幣”和南北戰爭時期的“綠背紙幣”。而到了‘1戰’時期,“貨幣創造”的實現變得複雜了許多,這與黴國聯邦儲備體係的建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聯邦儲備體係的建立,主要是為了應對20世紀初黴國金融市場因缺乏有伸縮性的、集中的貨幣供應體係而出現的周期性金融恐慌,其中包括銀行倒閉、企業破產等狀況——建立美聯儲的目的在於“為國民經濟有伸縮性的貨幣流通”。
在黴國聯邦儲備體係中,各商業銀行的存款要以“準備金”的形式存入所在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美聯儲為此規定了準備金比率——
當商業銀行擁有超額準備金(準備金中超出法定的部分)時,就可以通過貸款的形式增加利潤,此時該筆貸款會以借款人的現金或另1存款的形式出現在賬目中,因現金和存款都可以作為貨幣的1種形式,這樣就意味著新貨幣的產生(對於不了解銀行體係高級職責的人而言,記住這1點非常重要)。反之,如果這筆超額準備金沒有以貸款的形式被流通或儲蓄,僅僅作為銀行準備金,就不具有貨幣的意義。
因此,在黴國完整的銀行體係中,各商業銀行通過使用超額準備金發放貸款,借此來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量的過程就是所謂的“貨幣創造”。
在這1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貨幣是1種彈性貨幣,因為它與各商業銀行所擁有的超額準備金有直接關係,美聯儲便可通過調節準備金率或準備金中的貼現率來調節流通中的貨幣數量,這也就實現了最初建立聯儲體係的目的——對抗危機期間流通性不足的問題。
事實上,在1917年,隨著軍費開支的增加,黴國官方不僅多次通過降低聯儲體係中的準備金比率擴大貨幣數量,還允許聯儲直屬銀行保留準備金,其附帶條件也被取消,這樣也就增加了準備金流動的自由度。除此之外,黴國國會還要求美聯儲的所得與官方的需求掛鉤,增加聯邦儲備銀行的數量,並且為銀行係統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設備。
由此可見,當時的黴國官方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金融體係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美聯儲不僅為商業了必要的貨幣流通性調節,也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功能。
另1方麵,對於美聯儲來說,戰爭讓它在購買官方公債的過程中實現了另1種方式的“貨幣創造”;而這種方式逐漸發展為美聯儲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公開的市場操作”。
美聯儲在黴國官方的公債發行過程中擔當了“窗口”的作用,即黴國財政部最初采取的公債發行方式並不是通過銀行發行,但為了讓投資者轉移投資方向,將他們的投資由商業轉向戰時公債,黴國財政部允許人們使用銀行貸款購買公債,並製訂了相應的分期付款政策。
這種舉措雖然擴大了公債的購買量,但另1方麵因為貸款量的增加,導致信用貨幣膨脹,結果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19161920年間,黴國的貨幣總供給量增加了大約75、消費品價格指數幾乎增加了1倍;1918年物價指數較1914年上漲655;到了1920年更是比1914年上漲917。
為了抑製戰時公債發行過程中因過度信貸造成的通貨膨脹,黴國聯邦官府決定減少公眾及商業銀行公債持有量。於是美聯儲開始在公開市場上大量收購官府公債,以減少信貸貨幣的數量。這種做法客觀地實現了另1種方式的“貨幣創造”——在公開市場的條件下,美聯儲購買官府公債的對象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公眾,都會增加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從而增加了貨幣數量;相反的,美聯儲如果出售公債,則會減少貨幣數量。
因此,美聯儲可以通過對官府公債的買賣方式,實現對經濟體中貨幣數量的控製,進而實現對金融體係的調節。這1做法的積極作用,在1戰期間的實踐中為人們所普遍了解,並在後期成為美聯儲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公開的市場操作”(沿用至21世紀)!
……………………………………………………………………………………………
在那個被稱為“咆哮的20年代(roarg enties)”的繁榮時期,美聯儲依靠“逆向操作”來平複商業周期。美聯儲擔心1929年股市崩盤及其後的過度投機行為,未能消除因銀行恐慌不斷加劇導致的貨幣供應量急劇收縮。由於美聯儲的分散化特性以及出於保護黃金儲備安全的需要,美聯儲難以采取強有力的行動。
“咆哮的20年代”,是指北美地區的20世紀20年代。在這短短的10年裏,發生了無數令世界震驚的大事件,因此許多人將其稱之為“(黴國)曆史上最多彩的年代”。
在1戰的陰雲即將散去的時刻,黴國的士兵們開始6續從歐洲前線歸國,這些人是拉開“咆哮時代”序幕的主力軍。在這1個風起雲湧的時期裏,以爵士樂為代表的新式藝術開始在北美地區傳播,女拳運動興起。
盡管1929年的災難終結了活躍的氛圍,但這1時期湧現出無數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創造,黴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工業化浪潮,民眾消費欲望高漲,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後來的曆史學家們常常會把這種戰火結束後的集體化熱情稱之為“戰後綜合征”。
‘1戰’正式結束之後,美聯儲為了解決戰爭融資所造成的通脹問題,進行過階段性的利率上調,如1919年1月和12月,部分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將利率調升至4043;1920年1月末至2月初,全國聯邦儲備銀行將利率統1調整為百分之6,利率升幅最高達到了百分之4,這是美聯儲成立以來單次升幅最大的利率調整。
然而就在公開利率上調之後的不久,美聯儲竟然連續降低了再貼現率。1
920年5月至1月間,美聯儲再貼現率從7下調至45,這意味著商業銀行將從聯邦儲備銀行得到更多的貸款金。由此可見,美聯儲應對戰後通脹的臨時計劃在戰後不久便發生了轉變,政策目標由解決通脹轉為振興經濟。而貸款金的增加,得到了工商界的廣泛支持。事實上,寬鬆的貨幣政策是黴國企業界的強心劑,這1點放在未來的21世紀同樣適用!
美聯儲自1920年至1928年間,持續施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沒有通過上調貼現率來抑製貨幣的供應量。這場長達8年的寬鬆,如果放在21世紀,其威力不亞於1枚核彈!
某位著名黴國學者曾說過這樣的話,即“紐約地區儲備銀行有效的為給股票市場的同業拆借確定了利率,在與紐約證券交易所貨幣委員會的合作中,美聯儲的政策是為銀行必要的資金,以使銀行能夠隨時準備著向股市貸款——如上所述,同業拆借利率要比戰前及高峰時期的利率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