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危中有機(二十)

字數:4027   加入書籤

A+A-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得知李秉哲回到大邱的消息之後,曾和他1起共過事的金在照、李昌業和金再明1起到他的住處看望他。李秉哲在離開大邱去漢城之前,就把3星商社和韓國釀造交給了這3個人來管理。李秉哲見到故友表現得十分驚喜,但是卻仍然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失望和傷心。他對老朋友們說“我現在真的是1無所有了,但是不管怎麽說,命是保住……”
    這幾個人聽完李秉哲的話語之後,並沒有過多地安慰他,他們直接從角落裏拉出1個大箱子來,那個箱子看樣子十分沉重,3個男人抬著都稍顯吃力。
    李秉哲不知道他們究竟想幹什麽,也根本不知道這個箱子裏麵究竟是什麽東西,幾位老朋友臉上的笑意,更加讓李秉哲猜不透他們葫蘆裏麵究竟賣的是什麽藥。
    金在照、李昌業和金再明看著李秉哲越來越茫然的表情都禁不住笑了起來。他們1邊笑1邊打開了箱子,箱子裏麵裝的竟然全部都是錢,而且是滿滿當當的1箱錢。李昌業告訴李秉哲,這些錢都是在他離開的這幾年裏,3星商社和韓國釀造的贏利,整整3億韓元。
    看著這麽多錢,李秉哲1時之間沒有回過神來,大家都建議他利用這3億韓元再重新去幹1番事業,他們都相信,憑借著李秉哲出色的經營能力和執著的精神,1定能夠東山再起。
    李秉哲聽著這幫朋友為自己出謀劃策,1股暖流湧上心頭,拉著他們的手,1時間竟然無語哽咽,再1次感受到了人間的真情所在。
    其實,李秉哲自從把這兩家公司交給他們管理之後,就已經對它們不抱過多的期望了。他離開大邱之後,1直專注於3星物產公司的1些瑣事和其他事業,很少關心3星商社和韓國釀造的經營情況。對這兩家公司的了解大部分都是通過和這3名元老的書信往來,李秉哲隻是知道3星商社和韓國釀造1直都在維持經營,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兩家公司竟然在3名元老的帶領下,發展得如此良好,而且,韓國釀造公司還贏利了3億韓元。這些錢對於已經身無分文的李秉哲無異於雪中送炭,金再明等人的行為,讓李秉哲深受感動。
    這1次,李秉哲真切地體會到了什麽叫作“患難之中見真情”;對這3個人滿懷感激之情,其實李秉哲事先並不知道,這3個人之以這樣做,全都是因為他1貫信奉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法則,這3億韓元是對他李秉哲信任的回報。
    李秉哲帶著3星物產的員工們1起回到了大邱,躲避戰火,雖然在逃難中失去了所有的錢財,卻得到了不論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東西——人心和信任。
    走投無路時得到了之前部下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讓李秉哲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了信任的重要性。他更加清晰地意識到隻有得到了人心,才能夠擁有事業。此時,他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心中的想法“既然他們如此信任我,那麽我1定要帶領他們1起去開創新的事業。”
    有了身邊這些人的支持,李秉哲對東山再起充滿了信心和希望。於是,他很快又踏上了考察市場的道路。他先後考察了很多地方,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機,最後他來到釜山,並在這裏成立了“3星物產株式會社”。李秉哲這1次的創業資本就是韓國釀造贏利的3億韓元。
    李秉哲重新把“3星物產株式會社”建立起來後,依然從事進出口貿易。
    憑借著獨到的眼光和獨特的經營方式,李秉哲迅速使得3星物產重新走上了正軌,當時的韓國半島地區仍舊處在戰火之中,但是釜山卻僥幸成為較為安全的地區之1。
    當時不論是戰區還是非戰區,物資都十分匱乏,所有的物資都要從國外大量地進口。李秉哲憑借著獨到的經營方法,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了無限的商業貿易之中。
    憑借天時、地利、人和這幾點,經過1年多的苦心經營後,年底結算時,原來投入的3億韓元的資本竟然漲到了60億韓元,整整翻了20倍,這不得不說是1個令人矚目的奇跡。
    即使這樣,李秉哲並沒有被巨大的利潤蒙蔽了雙眼,他十分冷靜地對3星株式會社的贏利做出了全麵分析。從表麵上看,60億韓元的贏利是1筆不小的數目,但是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實這筆錢裏麵的水分很大。3星物產株式會社之所以能夠有如此大的贏利1方麵與李秉哲的悉心經營密不可分,還有1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正值戰爭時期,韓國半島地區因物資短缺而產生了通貨膨脹現象。當時韓國半島地區的通貨膨脹率1度達到了530,也就是說,這60億韓元的贏利中有相當1部分是因為通貨膨脹的因素產生的,而除去這1部分通貨膨脹的因素,會社獲得的實際利潤其實並不是很多。
    戰爭不可能無期限地進行下去,但是通貨膨脹的現象卻在加劇。
    此時的李秉哲看到了貿易業的局限性,如果通貨膨脹再這樣繼續下去的話,國家和企業不僅會消耗大量寶貴的外匯,而且還會使國民生活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完全依賴於國外,這樣1來,南韓國地區就沒有辦法擁有獨立的民族經濟了。如果1個國家沒有獨立的經濟基礎,那麽這個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於是,頗有遠見的李秉哲意識到在今後相當長1段時間內,滿足國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將會成為南韓國地區急需解決的1大難題,而製造業或許會成為挽救南韓國的唯1方法,同時也是壯大3星物產的最佳途徑。李秉哲認為應當盡快地建立產業替代進口,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同時也能夠為國民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並且可以拉動內需,帶動國內經濟的發展。
    可以說,發展製造業不論是對南韓國還是對普通民眾,都是有好處的。看清楚了這1點之後,李秉哲毅然決定把貿易資本轉化為產業資本,帶領3星物產株式會社向製造業過渡。
    早在韓國半島戰爭爆發之前,也就是李秉哲在大邱的韓國釀造的生意正紅火之時,他就已經感覺到自己的理想絕不僅僅是單純賺錢這麽簡單,因此他才會北上漢城去尋找自己的夢想。但是由於戰爭的爆發,李秉哲在漢城的事業又全部化為泡影。
    從漢城回到大邱後的這1次創業,對李秉哲來說無疑是最成功的1次,而這時,李秉哲卻決定將自己的企業和國家的命運捆綁在1起。當時,戰火尚未平息,李秉哲手裏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和技術去建立工廠,但是李秉哲還是下定決心要好好地幹1場,隻因他認為“單純的賺錢並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標,他想要成為1名真正的企業家,而不是1個商人。他想要真切地為國家和人民幹1番事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1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經過1番深思熟慮之後,李秉哲決定召開1次公司的骨幹大會,他想要在會上表明自己的心思,聽聽大家的意見。本以為能夠得到積極回應的李秉哲怎麽也沒有想到,自己的話音剛落下,反對的聲音就此起彼伏。
    反對者們認為這個時候建立工廠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沒有人知道戰爭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員工們都認為,如果他們能夠繼續經營上升勢頭正猛的貿易業,那麽用不了多久李秉哲就能夠成為南韓國地區的首富,他們對於李秉哲決心要放棄貿易業轉而去建設工廠,涉足自己完全沒有經驗的產業十分不理解。
    因此,許多3星物產的職員或高管都勸說李秉哲“現在的時局依然很動蕩,而且通貨膨脹的現象1時間也很難有所控製,你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投資辦廠在是1件太不明智的事情了。就算我們成功地把工廠建立起來並且投入運營,但是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的質量又怎樣去和外國的同類產品抗衡?要知道他們的製造業發展了多少年,而我們才剛剛起步。”
    李秉哲也清楚,自己的這個想法太過於超前了,因此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夠很快就接受這樣的遠見,就連南韓國官方也是在李秉哲辦廠多年之後才提出了振興經濟的政策。
    麵對這些質疑,李秉哲並沒有退縮。他用十分懇切的語氣為員工們分析“我們大家1起努力的結果就是讓3星物產株式會社從最開始的3億韓元資產,發展壯大到現在的60億韓元。現在,我們的生活衣食無憂,但是我們不能隻單純地考慮自己能過好日子……所以,想讓我們的國家生存發展下去,就必須建立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優良技術的製造業才行。”
    聽過李秉哲的分析之後,3星物產的職員們都深切地感受到了李秉哲這1位社長想要建立工廠的意誌是多麽的堅定。作為多年共事的同事,大家都見識過了李秉哲的高瞻遠矚和真知灼見。既然對李秉哲之前的所有決定都深信不疑,那麽這1次也相信他的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