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危中有機(二十一)
字數:4139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給3星物產的職員們開完動員大會之後,李秉哲下定決心發展製造業,製造生產生活必需品,來滿足本國人民的需求,用自己的技術實現國產化。他認為隻有實現了國產化,才能夠有機會發展國內產業,而這也是企業家身上應該肩負的責任和重擔。但是,盡管李秉哲雄心勃勃地想要幹出1番事業,卻始終沒有1個清晰的目標,不知道要從哪裏開始入手。
1953年,李秉哲說服了手下的員工,在建廠這個問題上大家達成了1致意見。之後,李秉哲立刻動員全體員工到市場上進行全麵細致的調查,調查的重點是當時社會上最迫切需要的日常必需品。在員工到市場上進行調查的同時,李秉哲也委托了國外有關機構進行相關的調查,而他自己則去經濟部門拜訪相關的專家,虛心地聽取他們的意見。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李秉哲最終將選擇的範圍縮小到造紙、製藥和製糖業這3個行業中。
範圍縮小了就方便了李秉哲的選擇,他仔細地對比和分析了這3個行業的現狀。
從造紙業這方麵來看,在南北韓國還沒有分裂之前,整個韓國半島境內1共有21家造紙廠,其中有14家是分布在南韓國境內的。
這其中除了設在群山的造紙廠規模較大之外,剩餘的13家都是小作坊式的經營,而且這13家造紙廠中又有很大1部分在這場戰爭中被炸毀,最終這些小廠就隻剩下了3家,他們總共的年產量不過34千噸,但是南韓國境內對紙張的需求量卻是十分巨大的。國內的紙張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國民的需求,因此南韓國地區的大部分紙張都是從黴國進口的。
製藥業方麵的情況也不比造紙業好多少。在韓國半島擺脫殖民統治之前,整個韓國半島的藥品市場是被東洋國壟斷的,其境內連1台像樣的藥品生產設備都沒有。擺脫了殖民統治之後,大量的歐美藥品開始取代東洋國藥品,在韓國半島境內大行其道。現在,南韓國地區仍然無法自主製藥,其境內的製藥業1直都處於空白狀態。
製糖業的情況也很不樂觀,擺脫殖民統治之前,整個韓國半島隻有1家東洋人建於平蘘的製糖廠,而在韓國南部地區,則是1家製糖廠都沒有。
南韓國對於糖的需求卻在不斷地增加,僅1953年1年時間,南韓國進口糖的總量就達到了23900噸,總共花費了200多萬美元,而且進口糖在國內的價格要比在國外高出了整整3倍還要多。大量的白糖進口已經成為國家消耗外匯,增加人民生活負擔的重要因素之1。
其實,從這3個行業的經濟效益來看,製藥業的利潤是最大的,但是它的生產技術十分複雜,而且要求很高,生產的產品也很難保證質量,製藥廠從建廠到投產的周期又十分漫長;造紙廠的情況和製藥廠相似。相比之下,製糖廠從建廠到投產的周期相對較短,而且利潤也很高。所以,經過1番審慎的分析後,李秉哲選擇了製糖廠作為自己興建工廠的開始。
李秉哲決定創辦製糖廠的事情很快就在南韓國地區流傳開來,很多企業家都認為這是商界的1大笑談,認為李秉哲這種做法是不自量力;有1部分人對於李秉哲的決定持懷疑的態度,也不看好他的選擇;還有1些人認為李秉哲有這樣的想法很厲害,是國民的英雄。
許多‘吃瓜群眾’就這1事件同樣是議論紛紛,當時的南韓國剛剛結束戰爭,開辦製糖廠確實是1個很大的挑戰,不僅資金短缺,而且也沒有相應的技術人員。
但是,不論外界如何反響,都沒能影響到李秉哲的決定。
李秉哲1邊無視外人的流言蜚語,1邊為糖廠選址,最後在釜山看中了1塊地皮,花費高價買下,隨後開始在此建廠房。經過了接近大半年的時間,李秉哲的糖廠終於在1953年8月1日掛牌成立了,他為糖廠取名叫“第1製糖工業株式會社”。
1953年3月,南、北韓國正式簽署了停戰協議後不久,為了製糖的工業設備,李秉哲與和第1製糖工業會社的社長金在明1起去東洋國進行考察,並且協商設備進口的問題。
李秉哲和金在明的這次行動受到了東洋媒體的高度關注——持歡迎態度的東洋媒體表示“李秉哲和金在明的東洋之行,將會增進日韓兩國的經濟合作,開創兩國合作的新局麵。持反對態度的媒體則表示“南韓國是東洋白糖的主要出口國,現在南韓國想要建立1個規模和實力與東洋相當的糖廠,南韓國有必要丟掉這個廣闊的市場,培育1個競爭對手嗎?”
盡管東洋各界對李秉哲來日考察的反應不1,這次考察卻進行得十分順利,很快便確定了訂貨廠家。不過機械公司提出要求說,南韓國的技術人員水平不夠,所以機器的安裝必須由東洋國的技術人員親自進行。這句話明顯帶有諷刺的意味,讓李秉哲和金在明都感到了羞辱,但也正是這1句話激發了他們兩個人的鬥誌。這件事情過後,李秉哲和金在明就日夜不停地考察東洋國的機械製造行業和製糖廠,他們1邊考察,1邊暗中學習。
事實上,李秉哲與金在明之所以能夠順利在東洋國境內如此安心地考察製糖工業,是因為沈萬福讓堂弟沈萬仞給東洋國的主要製糖企業打過招呼,而運送製糖機器的業務也是由川崎造船公司來負責——黃埔船塢與川崎造船聯合控製了從南洋、東洋出口至南韓國的走私通道,而在這1張走私網絡當中,涵蓋了大米、成衣、白糖、藥品等生活必需品與……軍火!
除此之外,沈萬福還專門授權太和銀行南韓國全資分行聯合了j摩根、大通國民銀行、花旗銀行等黴國大型商業銀行在南韓國地區的分支機構成立了1個銀團,專門向3星、現代、lg、樂星等在沈萬福前世響徹全球的南韓國企業集團信貸,累計信貸額為2億美元,其中沈萬福以私人名義向3星物產、3星商社、第1製糖等與李秉哲息息相關的3星係企業了價值1億美元(大約是6000億新韓元)的無息貸款——
為了避免引起李秉哲的警惕,沈萬福並沒有親自出麵與李秉哲簽署相關的無息貸款協議,而是安排了堂弟沈萬仞以盛禾貿易公司的名義與李秉哲接觸,同時第1製糖工業株式會社所需要的製糖機器,同樣是由東京芝浦公司,按照固定資產注資的方式來獲取第1製糖工業株式會社的部分股權——即使李秉哲再怎麽嚴防死守,仍舊是無法擺脫沈萬福的算計,隻因在當前的東洋國境內,製糖工業所需的機械設備,無1例外都被東京芝浦公司的董事長土光敏夫在借助沈萬福這1位幕後大老板的關係網之下,動用各種手段奪取了數十萬項專利。
除非李秉哲舍得跑到黴國或者是歐洲尋找合適的製糖設備,否則的話,李秉哲隻能是捏著鼻子接受東京芝浦公司以製糖機器及其生產專利的途徑來進入第1製糖工業株式會社。
為了表現出真心與李秉哲與3星集團的合作誠意,沈萬福還特意授權堂弟沈萬仞開放1部分的暹羅香米進口額給李秉哲名下的3星商社,至於軍火……那是跟南韓國官方的生意。
回到南韓國後,李秉哲又和廠裏的技術人員1起不分晝夜地研究機械設計圖,為糖廠設備安裝努力地工作。那段時間他們的眼裏隻有設備和圖紙,李秉哲帶領著全廠上下幾百名員工1起夜奮戰,終於用4個月完成了機械的安裝任務,比原計劃提前了整整兩個月。
機械安裝完成後,就到了最為關鍵的試運階段。
1953年10月28日,李秉哲帶著全廠員工1起為安裝好的機械設備試運。隨著製糖機的開關被按下,機器開始轟鳴著轉起來。每個人都既緊張又興奮地盯著出糖口,每個人都希望能夠看到白花花的糖從出糖口源源不斷地流出來,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從出糖口出來的並不是白白的糖,而是1團黑黑的東西。看到這個情景,大家滿臉的期望瞬間就變成了失望,員工們知道此時心裏最難受的人肯定是李秉哲。
李秉哲看到這個情景也十分驚訝,但他不能讓員工們看到自己失望的表情,於是他1邊鼓舞著所有的員工,1邊開始對機器進行檢查和分析。
隨後,李秉哲又開始了不分晝夜的工作,他帶著幾個技術員反複檢查機器,但不論他們翻閱了多少資料,進行了多少次調試和試運,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偶然從1位電焊工那裏得知糖廠的員工每1次製糖都放了比較多的原糖,李秉哲當即靈光1現,讓製糖員工放少1些原糖,這1回從機器裏出來的是晶瑩剔透的白糖!
此時南韓國市麵上的進口白糖每斤需要300韓元,而李秉哲的第1製糖廠生產的白糖每斤隻需要48韓元,但由於不信任國產白糖,南韓國人民1開始也沒有去購買。
可等到第1位顧客品嚐到第1製糖會社生產的白糖不比進口白糖差之後,立即就讓這1款白糖風靡整個南韓國地區,這也促使了第1製糖會社的產量在第2年大幅提高至25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