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危中有機(二十五)

字數:4220   加入書籤

A+A-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1945年8月15日,東洋宣布無條件投降。在此之前,黴國由於軍隊集中在東洋、菲律賓1帶,1時抽謂不出力量在韓國半島登6,就匆匆擬定了個同紅蘇以北緯3十8度線為界分區受降的方案。東洋國投降後,紅蘇和黴國先後以北緯3十8度線線為界,分別將韓國北部和南部占領。因為分區受降的方案是由黴國提出的,所以韓國的首都漢城披劃在南部。
    東洋宣布投降後,韓國人民積極籌備建立獨立統1的新國家。8月16日,呂運享聯合各界人士在漢城組成了“韓國建國籌備委員會”,並於9月6日在漢城召開了“全國人代大會”,到會代表1100餘人,決定建立“韓國人民共和國”,並選舉了中委會,通過了正治綱領。可是,在當日,黴國駐太平詳地區6軍總司令‘麥跑跑’卻公布了兩項布告。第1項布告的第1條規定38°線以南的地區的官方權力目前仍由他本人行使,第2條規定東洋人繼續履行公務;第5條規定“在軍事管製期間,英語為通用的官方語言。”
    6月7日,黴國霍奇中將率部在仁川登6,12日阿諾德少將取代了東洋總督阿部信行的位置,於當月19日成立了臨時由黴軍管控的“軍官府”!
    然而,新來的黴國人同當年東洋人完全不1樣,他們對韓國的正治、經濟、曆史、文化1無所知。所以,他們1到之後,1方麵拒絕接見“建國籌備委員會”的代表;另1方麵號召組建黨派,宣布軍官府隻同“黨派”和“正治團體”的領導人聯係而不同個人聯係。
    在他們的號召之下,到9月12日韓國南部地區已成立了33個“黨派”;1年之後,這個當時隻有1千6、7百萬人口的落後地區竟有300多個“黨派”注冊,基本上都是為取得正治權力而臨時組成的宗派團體。多數都沒有明確的正治綱領,也不是某個階層的代表,而是以家族關係、同鄉關係、同學關係為紐帶聯結起來的——這是南韓國政壇混亂的根源!
    於此相關的,這些黴國將軍不知道官僚機構在這個社會的重要性,不知道由於沒有自發性社會團體,整個社會都是靠官僚機器控製的。所以,在社會呼籲的壓力之下,撤換東洋國官僚的工作太匆忙、草率。有時在街上看到1個相貌、氣質好的青年,就隨便地委任他1個市長或什麽官職。這樣撇換,隨之而來的就是官僚機構的腐敗。
    黴軍占領工作缺乏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從軍官府成立到1948年8月李震南官府成立近3年的“占領期”內,南韓國沒有經曆黴國人在東洋進行的那種有計劃的係統的社會改革。
    黴軍占領當局對南韓國地區的貢獻主要有3點——
    第1,推動了南韓國的教育事業,即黴軍占領當局把黴國小學、初中、高中的6‘6+3+3’教育體製搬到南韓國,並革新了教學內容,向學生灌輸西方“民主”思想和現代科學知識,中小學在校人數由1945年9月的1336024人,增加到1948年春天的人;高等教育發展更快,1945年冬在校人數為6111人,到1947年冬增加到20545人。
    第2,“教濟”性質的經濟援助。1946年春,東洋人大批撤走後留下的工廠,因為缺乏技師、技術工人、電力、原料而被迫停產,機器生鏽,甚至廠房被偷拆。
    到1948年春,這些工廠全開工和半開工的仍不到20。在此期間,社會混亂等也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農業生產的中斷、跌落,造成供給不足、物價飛漲,黴國不得不“占領地區官方救濟金”。1946年經濟援助折款600萬美元,1947年9300萬美元,1948年增加到11300萬美元;從1945年9月到1949年底,黴國共經濟援助達43億美元。這些援助主要是救濟性的物品,如糧食、布匹、藥品以及扶植農業生產的工具、化肥等;
    在韓國戰爭之前,黴國對韓國半島未給予充分重視。但有1點十分明確它不會把南部拱手交給紅蘇控製,它要在這裏扶植1個資產階級傀偶政權,把南部變為黴國的勢力地盤。
    1945年10月16日,‘麥跑跑’用飛機把極端親美的李震南送回漢城。這個流亡黴國長達37年之久的民族主義者,此時已年高7旬。
    李震南出身兩班貴族,自稱是韓國王朝李太祖的後裔。此人是韓國知名的“愛國英雄”,他的抗日功勳可以追溯到19個世紀末反甲午更張。後來,他又因反日活動被判刑7年,然後逃往黴國從事民族獨立運動。1919年在滬市成立的“大韓臨時官府”中,被選為總統。
    結合上述背景,李震南在回到漢城之後,立即成為了韓國半島右翼保守勢力當之無愧的領袖。當時的南韓國地區黨派分成了3派1是以金性誅、宋鎮禹為代表的親日派;2是以金9、金奎植、申翼熙等流亡華夏的“大韓臨時官府”人員為代表的“溫和派”或稱“臨時憲製派”,3是各左派力量,而李震南為首的親美派淩駕於各方派係之上!
    在獨立後的1段時間裏,韓國半島的左派和紅色勢力強大,黴軍占領當局曾利用金9的溫和派來緩和矛盾。但是,紅蘇和黴國的難以調和的矛盾,導致這個半島分裂。
    1948年,在黴國的操縱下,韓國南部單獨進行了“國民議會”選舉,7月公布了《大韓憲法》;7月20日李震南當選為總統,李始榮為副總統;8月15日宣布“大韓國”成立。12月12日,黴國操縱聯合國第3屆大會通過了所謂的“關於承認‘大韓’官府及設立‘聯合國韓國委員會”的決議。
    北韓國在南部單獨成立政權之後,立即作出反映,8月選舉了最高人民會議,9月9日宣布成立北韓國人民xxxx。至此,韓國半島正式分裂為兩個意識形態完全不1致的國家。
    李震南傀儡官府成立之後,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進行了1次土地改革。這次土改由軍官府在1947年提出,1948年9月開始賣“歸屬土地”(即沒收的曾為東洋人占有的土地);1949年6月南韓國國會通過土改法案,廢除租低製,並開始贖買地主的土地賣給佃農,到1952年結束。這次上改是黴軍占領當局和李震南官府對南韓國經濟發展所作的最有益的1件事。
    之前東洋殖民當局在韓國半島弄的土地調查加上這次土改,對於破壞南韓國的土地製度“相當於1次革命”。1950年,南韓國地區的《土改法》作過1次修改,規定私人擁有土地最多不能超過75英畝——這個法案是韓國土地政策史上第1次規定平等原則。
    整個南韓國地區,當時共有耕地222萬町步,地主占有144萬町步。土改之前,49農戶全靠租佃耕種,35半租佃;租佃耕種的土地占63,租佃耕種的稻田占70。
    土改使南韓國地區的大地主嚴重削弱,自耕農數量大大提高。在土改後由於種種原因,約有20到土地的農戶又把土地賣掉。但是,土改的成果基本保持著。
    從直接經濟效果上看,黴軍占領當局與李震南官府聯合展開的土改是對南韓國地區的農業生產力的解脫,南韓國的糧食在1949年秋和和1950年夏狀得大豐收。再加上煤、電、工業生產的恢複和增長,19491950年是李震南官府統治十幾年中最好的年份。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國半島戰爭,使南韓國在黴國眼中的地位陡然上升了。
    1950年1月12日,時任黴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的1個關於黴國防衛線的聲明,還把南韓國劃在黴國的“防衛線”之外“黴國遠東的防衛線,是從阿留申群島起,經東洋國本州,再延伸至琉球群島,而與菲國相連結。”同年5月,黴國參議員兼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湯姆·康納利在1次政府發言中散布說“如果韓國北方進犯南方,黴國將不過問。”
    然而在韓國半島戰爭爆發的第3天,即6月27日,時任黴國白宮主人杜魯門就命令黴國海、空軍投入戰爭,並於9月16日糾集大規模的聯軍海6空部隊在仁川登6。
    韓國半島戰爭是自世界第2次大戰結束以來交戰程度最激烈、交戰規模最宏大的現代化戰爭之1,期間交戰雙方累計死傷人員超過350萬、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達300億美元!
    1953年停戰後,黴國同南韓國於同年8月8日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草案》,曾被劃在黴國防衛線之外的南韓國,成了黴國對抗紅蘇及紅色主義降營的“前哨”,在這裏集結著世界最強大的部隊和最現代化的武器裝備。
    韓國半島戰爭給南韓國的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從國內正治勢力組合上看,它使溫和派的力量消逝途盡,有些在漢城被殺,有些到了北方。這樣就造成了戰後清1色的右翼統治。
    經濟上的損失更為修重,百分之8十上的工業、公共設施和運輸,3分之4的辦公場所和1半以上的住房被毀壞;農業因戰爭影響而耕作間斷,1952年糧食產量比1949年下降了27,戰後難民達500多萬,占全部人口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