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自新之路(三)
字數:4198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事實上,當時本田宗1郎的“煙筒式”發動機並沒有研製成功,這可以說是“技術的發展跟不上思路”的結果。無奈的他隻能轉變思路,繼續從6號無線電通訊機用發動機入手。
當時,整個東洋國境內已經6續建立起了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發動機製造公司,在濱鬆地區,就有40多家發動機工廠,東京地區達60多家。
然而,這些大大小小的發動機製造商良莠不齊,不乏魚目混珠者。消費者如果缺乏相應的知識,是很容易上當受騙的。因此,如果在這種“爭奇鬥豔”的情況下出現“1枝獨秀”的局麵,那麽無疑,這個行業會變得“清澈”,消費者也就更容易作出判斷了。
1947年12月,本田宗1郎在6號無線電通訊機用發動機的基礎上,改良出了真正意義上屬於本田技研的第1款產品——50兩衝程a型機動自行車發動機。
這款50兩衝程a型機動自行車發動機相比6號無線電通訊機用發動機更加輕便,性能也更高。它的誕生,拉開了本田技研自行研發發動機的序幕,具有重大的意義。
本田宗1郎將這款發動機定價為每台8000日元,相對來說,這1個價格還是非常高昂的。不過,大部分客戶十分認可這1款發動機。由於是更為輕便的發動機,所以很多自行車店紛紛向本田技研發出了訂單,希望其能盡快趕製出更多的a型發動機。
就連距離濱鬆很遠的岡山等地區的客戶都來到本田技研,希望能夠訂貨。有濱鬆當地的人索性將自家的自行車推到本田技研,請他們將a型發動機直接安裝在自行車上。銷售的火暴程度,超出了本田宗1郎兄弟和河島喜好等本田技研全體員工的預料。
在第2次世界大戰前便以生產大型摩托車聞名的“6王”此時的月產量隻有127輛,其新推出的兩款小型摩托車的產量相加也不過300輛左右。而以“黑馬之勢”崛起的本田技研卻“1枝獨秀”,僅半年時間就達到了1400多萬日元的銷售額,取得的成績令人瞠目結舌。
由於本田技研a型發動機大賣,幾乎瞬間就有幾十家發動機廠被淘汰。後來,隻剩下本田技研、山葉和鈴木3家濱鬆地區的發動機廠,以及1家名為川崎的工廠了。那時,本田技研的營業收入已占全國同業營業總額的66。
所謂“有得必有失”,正當本田技研的a型發動機持續出現搶購風潮之時,外界卻紛紛傳言“現在本田技研的生意的確好做,可汽油已經嚴重不足,用不了多久,它就不行了。”
本田宗1郎聽了外界對a型發動機的前景預測後表示,本田技研的a型發動機就是因為汽油供應緊張才出現的,汽油的緊缺正好證明此時是用這種節油機動自行車的時候,況且藥店的酒精完全可以作為燃料。
也有人說“那種東西,就是給跑黑市、做掮客的人騎的,現在汽油如此緊張,要那種東西根本沒用。”本田宗1郎聽了,依舊是那句話——汽油的緊張恰恰證明隻有“這種東西”才會有銷路。為了讓外界戴著有色眼鏡看本田技研的人信服,本田宗1郎說“以後,我們還要搞模鑄。”這話聽起來頗有點“大言不慚”的意思。
本田技研當時采用的是翻砂鑄造,這與模鑄截然不同。模鑄采用的是金屬鑄造,它可以讓鑄件變得十分光滑,不必再進行返工削磨。同時,它也能節約鐵材,減少工序。總之,它具有很多翻砂鑄造所不具有的優點。值得注意的是,做1個模鑄就需要投入50萬日元左右。
如果是1家生產大量部件的工廠,折算下來會很合算。可若是1個月生產量隻有千8百個部件的工廠的話,那是很不劃算的。
已經‘瘋狂’的本田宗1郎不理會成本和預算,堅持不管怎樣都要搞模鑄。為了盡可能降低成本,他以弟弟本田弁2郎為中心,讓其用十分簡陋的工具製造金屬模鑄。
經過1段時間的試製,本田技研早期的a型發動機上雖然隻有1部分采用了模鑄鑄件,但到了後期,大部分都采用了模鑄鑄件,就連1些外部看不到的如旋轉閥、連杆兒等都采用了模鑄鑄件。這也說明,本田技研簡陋的金屬模鑄獲得了1定程度的成功。
本田技研氣勢如虹的發展,讓本田宗1郎開始考慮擴建工廠的事情了。1948年,本田宗1郎在濱鬆野口町購置了1塊土地,建起了1個專門組建發動機的工廠。在本田宗1郎看來,建立這個工廠標誌著本田技研已經開始“組裝線”,即流水線作業了。
可是,按照當時本田技研的規模,人員的數量和產品數量還遠遠達不到1流的流水線作業的程度。但這就像搞模鑄1樣,表明本田技研開始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正如本田宗1郎讓河島喜好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煙筒式”發動機1樣,這1流水線作業方案的提出極具前瞻性。區別在於,這個方案並沒有受到當時技術的限製,生產者加工起來更加方便,生產出的部件移動的距離也相對縮短,且有限的空間被充分地利用了起來。
本田宗1郎個人對這1方案也十分欣賞,隻因他覺得這是十分理想的狀態,這能讓新進入工廠的員工馬上進入工作狀態,他不希望員工像手藝人1樣慢騰騰的。
本田宗1郎對機械的要求是精益求精的,a型發動機大獲成功之後,以此為藍本,他又開發出了90的b型機動自行車發動機。這款發動機較之a型發動機的容量更大,可試製階段卻以失敗而告終了。原因是,這款發動機研發出來之後,存在著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為了節省時間,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更重要的事情中,本田宗1郎終止了這款發動機的研製。
雖然b型機動自行車發動機胎死腹中,但本田宗1郎並未停止在發動機領域探索的腳步。很快,96的c型機動自行車發動機又被他提上了日程。
長期與發動機打交道的本田宗1郎,並非1個癡迷於技術而無法自拔的人,他清楚,在技術上絕對要投入百分百的精力,但也要看是什麽技術。他越發覺得,單單為自行車研製發動機,似乎已經阻礙了本田技研向前發展的腳步。可如果研發排氣量更大的發動機,略顯“單薄”的自行車車體又無法承受,即不能提高速度。1時間,本田宗1郎有些舉棋不定。
1948年9月24日,本田宗1郎將本田技術研究所法人化,在其基礎上成立了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當時的注冊資金為100萬日元,他本人親任社長,員工也增加到了34人。
本田宗1郎在員工和周圍熟知他的人的印象裏,1直是1個脾氣暴躁、性格粗魯之人,時常會用“武力”對待員工。可就是這樣1個人,卻有著哲學家般的思維模式。
自從創業以來,本田宗1郎1直強調“3個喜悅”——購買的喜悅、銷售的喜悅和製造的喜悅“如果顧客在購買了我們公司的產品後獲得了喜悅,那麽說明我們公司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我希望本田技研是1個能夠與顧客1同分享喜悅的企業。”
在本田宗1郎的心中,產品的製造者1定要為長期與產品相伴的人著想才行。
因為與產品相伴最長時間的人是顧客,其次是產品的修理工,最後才是產品的設計者。因此,產品的設計者隻有真正做到為顧客著想,設計出的產品才是受顧客歡迎的、不低劣的產品。以“暴力”著稱的本田宗1郎,其實是1個“粗中有細”的人。
1949年,兩衝程的c型機動自行車發動機研發成功,本田宗1郎等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當時,c型發動機相當先進,可供速率遠超b型發動機。
但是,本田宗1郎很清楚發動機的研發不能停留在隻為自行車動力的階段,而速度較快又相對安全的交通工具——摩托車才是本田宗1郎的下1個目標。
本田宗1郎打定主意,要製造出馬力強勁、具有結實車架的真正的摩托車。最後,他從濱鬆1個熟人擁有的1輛德意誌b公司(即寶馬公司)製造的摩托車上得到了啟示,將當時傳統的管式摩托車車架改造成了歐洲流行的電波式製壓框架。
製造摩托車不同於製造“吧嗒、吧嗒”,在自行車車體上直接焊接組裝的做法絕對不能用在製造摩托車上,因為焊接部分極容易裂開。自行車還好,它的速度不算快,可摩托車在飛速行駛的時候若出現焊接部分裂開的情況,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所以,本田宗1郎希望找到既能保證安全又不影響量產的方法。
然而事情總不能是1帆風順的,期間本田技研的員工們發現壓製成型的部件達不到1定的規格,必須要用錘子等工具進行人工校正。為了不被老板破口大罵,本田技研的員工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總算是讓製壓機的技術精度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