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角色轉變(二)
字數:4088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本田宗1郎在經營東海精機重工業株式會社的時候,也曾是中飛機公司的下遊製造商,所以,同為中島飛機公司下遊製造商的藤澤武夫,對本田宗1郎早有耳聞。
1949年夏,即藤澤武夫向竹島弘表示他希望成為本田宗1郎的合作夥伴之後,藤澤武夫為了能與本田宗1郎會麵,趕到了居住在東京的竹島弘家中。竹島弘提前將本田宗1郎請到自己的家中,而後邀請了藤澤武夫。
1進竹島弘的家,藤澤武夫1眼便看見了坐在裏麵的本田宗1郎。那年,本田宗1郎42歲,藤澤武夫38歲,兩人正值既有智慧又有衝勁的年紀。
3人相互寒暄了幾句後,藤澤武夫直奔主題,他說“從今以後,我們可能就是合作夥伴了。如果日後哪天我們分道揚鑣,我絕對不會讓你吃虧的。當然,我所說的吃虧並不是金錢,而是分開時應該拿走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分開對我們有利,那麽我們就分開。不過,到底有什麽利我現在還不知道,我隻知道這些利需要我們自己創造。”
本田宗1郎聽了藤澤武夫的話後連連點頭,他說“你說得很有道理,我覺得公司金錢方麵的事情應該交給你……此外,至於我們公司到底生產什麽樣的產品,希望你不要加以幹涉。汽車、摩托車這樣的商品與和服1類的東西不同,這事關人的性命,你1定要記住。”
藤澤武夫說“這我完全可以答應你。金錢方麵的事情,我1定會盡全力去做。可像每1季度可以賺多少錢,或者想要買什麽機器之類的問題我還不能夠確定,不過我可以1個最有效率的行事辦法。你是社長,我自然要按照你的指示行事,但我希望你不會有短視的做法。”藤澤武夫的言外之意,是希望本田宗1郎不要鼠目寸光。
本田宗1郎自然心知肚明,表示雙方都不應該有任何短視的做法。藤澤武夫同時也表示,他隻會做那些光明正大的生意,而且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到令人刮目相看。
藤澤武夫表現出的激情完全感染了本田宗1郎,他本身就是1個熱衷於挑戰的人,此時又遇到同自己“1模1樣”的人,自然感覺非常痛快。
此前,外界人士紛紛揣測像本田宗1郎這樣“獨斷專行”的人,是不會允許本田技研中出現“1山2虎”的局麵的。可日後的事實表明,本田宗1郎的“獨斷專行”並不是排斥,恰恰相反,是“吸引”——“吸引”那些真正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前來共創輝煌。
在竹島弘家,本田宗1郎和藤澤武夫就像是多年未見的老友1樣,從眼前的摩托車談到了汽車。本田宗1郎斷言“無論到了哪個時代,汽車都不會消失。”
藤澤武夫被本田宗1郎的熱情吸引住了,他漸漸地感覺到,他似乎就是為實現本田宗1郎的夢想而降生的,他認為替本田宗1郎實現夢想是自己的使命。
當天,返回濱鬆家中的本田宗1郎還在回味著與藤澤武夫見麵的情形,而藤澤武夫又何嚐不是呢?日後,兩人如“戀人般”聚在1起,1天24個小時中竟然有20個小時是在1起度過的。公司的“1號人物”和“2號人物”能如此和睦相處,實在是難得。
1949年8月,本田技研終於在真正意義上擺脫了研發自行車發動機、1直處於自行車領域中的形象,研製出了輕型98兩衝程的d型發動機,並成功地將其安裝在了摩托車上。
這種發動機的誕生,讓本田技研很快便推出了名為“本田夢幻d型”的摩托車,它是本田技研十分成功的1款摩托車。
成功開發出了新型摩托車讓本田技研的員工們得到了鼓舞。可是,這款摩托車的銷量雖然很好,但賬麵上顯示的業績卻不容樂觀。本田宗1郎對此十分頭疼。更奇怪的是,其他公司推出的新產品有的並不比本田技研的優良,但卻仍然盈利,這更讓本田宗1郎寢食難安。
本田技研1948年即已在濱鬆設立了營業所,進行專門管理,不過他們總是莫名其妙地會遇到1種情況——1家代理店前1天還在正常營業,第2天卻突然毫無緣由地倒閉了,代理店的人到底去了哪裏,誰都不知道。河島喜好見此情形十分著急,他知道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本田技研將無法維持太長時間。
就在這時,藤澤武夫以董事的身份加入了本田技研,他的到來為本田技研帶來了1片曙光。正式進入本田技研後,藤澤武夫首先係統地了解公司的運作情況,又仔細地進行了研究。
藤澤武夫在總務科清查賬本時發現,本田技研的財務狀況竟然比自己想象的還要糟糕。
在藤澤武夫到來之前,當竹島弘稱本田技研的產品大賣特賣、但就是不能獲得更多利潤時,藤澤武夫已經覺察到可能是貨款方麵存在問題。此時看到本田技研賬本的藤澤武夫不禁大吃1驚,心想本田宗1郎的辛苦努力都付諸東流了。
為了進1步了解本田技研的財務狀況,藤澤武夫找到了財務科的人員,詢問他們是如何進行貨物交易的。藤澤武夫發現,本田技研所發行的票據根本沒有信用。
本田技研財務科的人員不以為意地說“公司的員工會定期到代理店收錢,不過往往是代理店給他們多少他們就拿多少。”1聽這話,藤澤武夫倒吸了1口涼氣,他從未見過這種收款方式,哪裏能別人給多少就收多少呢?他問“本田社長是怎麽處理這種情況的?”
財務科的人員接下來的回答讓藤澤武夫更加哭笑不得,隻因他想不到堂堂1位社長竟然會如此放縱自己的經營——從不沒有追問,本田宗1郎好像認為做生意都是類似的。
藤澤武夫下定決心,1定要改變本田技研原來的經營方式。他有的放矢地1步步整頓財務,並把工作目標放在了銷售上。經過藤澤武夫1段時間的悉心打理,本田技研不再像以前那樣“混亂”了,起碼不再是代理店給多少貨款,本田技研就收多少貨款。
精通企業經營管理的藤澤武夫知道,本田技研欲求更大的發展,就要加大投入,隻有更大的投入才能換取更大的產出。為此,藤澤武夫在與本田宗1郎商量之後,將本田技研的注冊資本額翻了1倍,變成了200萬日元。在這當中,藤澤武夫本人更是拿出了25萬日元,在增資後的本田技研占有8分之1的股份。
1949年年末,考慮到年底員工的開支,藤澤武夫將庫存的100多台a型機動自行車發動機出口至台島地區,最終以每台45美元的價格成交。100萬日元的貨款解了本田宗1郎的燃眉之急,因為他終於有錢給員工開支了。
在東洋國內,3菱重工、東京發動機和富士重工等都為大型企業,它們在發動機市場上占有大量份額。本田技研雖然是“後起之秀”,可產量卻遠遠不及它們。
本田技研新推出的d型兩衝程“夢幻號”摩托車的月產量僅有50輛而已,c型兩衝程發動機也隻有月產150台的規模,所以在業內隻能算1個地方性的小企業,根本就沒有與3菱重工、東京發動機和富士重工等大企業競爭的實力。
藤澤武夫清楚,本田技研如果在首都東京沒有落腳點的話,想要有更大的發展比登天還難。因此,此時他的工作重點便是在東京建立本田技研營業所,以此建立全國性的行銷網絡。
本田宗1郎也清楚銷售的重要性,可他更知道銷售的困難所在,更是認為銷售商品“不管什麽產品,廠家隻要生產出了1件,而後按部就班,完全可以生產出幾千件、幾萬件同類商品,而且並不會花費太大的力氣。然而,銷售商品則是另外1回事。”
當時,在日本摩托車領域中,本田技研研發出的兩衝程“夢幻號”摩托車幾乎代表著那時期的最高水準,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本田宗1郎對這款產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馬力如此強勁的‘夢幻號’是不可能在銷售上遇到障礙的……”
然而,現實卻是跟信心滿滿的本田宗1郎開了1個大大的玩笑。
由於銷售渠道不夠廣,每月銷售50輛都甚為吃力。起初,本田宗1郎還以為是產品本身不受顧客的歡迎所致,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銷售渠道太狹窄。在技術上首屈1指的本田宗1郎並不善於銷售,不過幸好有深諳銷售之道的藤澤武夫,這讓他安心不少。但他並不是把銷售之事交給藤澤武夫後便不聞不問,他1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
1950年3月,藤澤武夫在東京京橋車站8重洲口附近的小馬路上,開設了本田技研東京營業所。營業所的麵積隻有15坪大小,左右兩邊各是小商販的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