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扶桑電影(一)

字數:5989   加入書籤

A+A-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2戰後,極度荒廢的扶桑國電影界逐漸開始恢複活力。到電視普及開來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止,電影獨占扶桑國娛樂界的鼇頭,創建了最後的黃金時代。
    大映公司所拍攝的由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首開電影時代的先河。
    電影《羅生門》取材於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在1950年上映時有觀點認為其晦澀難懂,但在1951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扶桑曆史上最初的大獎,並在國際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時,這1榮譽對於充滿失敗感的扶桑人來說,是最好的喜訊。對於大映公司來說,則不斷收到歐美各國要求簽署放映合同的申請,以此為機緣,扶桑電影開始接2連3地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扶桑電影走上了國際市場的道路被打開了。
    在《羅生門》之後,同是大映公司拍攝的由吉村公3郎導演的《源氏物語》,在1952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國際攝影獎。新東寶公司拍攝的溝口健2導演的《西鶴1代女》在同1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國際導演獎,大映公司拍攝的溝口健2導演的《雨月物語》在1953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國際銀獅獎。其後,大映公司拍攝的溝口健2導演的《山椒大夫》和東寶拍攝的黑澤明導演的《7個武士》於1954年同時獲得國際銀獅獎。再者,正如同大映公司拍攝的衣笠貞之助導演的《地獄門》分別於1954年和1955年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大獎、黴國奧斯卡特別獎1樣,扶桑電影在世界上開始引人注目。
    在扶桑電影躍上國際舞台的同時,在這1時期值得注目的現象是彩色片的出現。大映公司從黴國引進了技術,用彩色膠卷拍攝了前麵敘及的《地獄門》,該片於1953年10月公映。該片因色彩的美麗和扶桑風格的奇異而獲得了國際性的聲譽。其後,在1954年又用彩色膠卷拍攝了島耕2導演的《金色夜叉》、田中重雄導洟的《月亮使者》、木村惠吾導演的《千姬》。同年,《金色夜叉》在第1屆東南亞電影節獲得最佳故事片獎。
    東南亞電影節是在大映公司的永田雅1(扶桑國著名製作人)的倡議下設立的,是在扶桑、呂宋、印尼國、大馬國、暹羅等國家和地區所結成的東南亞電影工作者聯盟。
    永田雅1設立這1聯盟的初衷是為了在東南亞開拓扶桑電影的市場,其活動能力受到了很高的評價,但取得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1951年,鬆竹拍攝了由木下惠介導演的《卡門回故鄉》,這是扶桑國內生產的第1部彩色故事片。該片由鬆竹和富士膠卷共同製作,但缺點是紅色不能徹底地顯現。1953年又拍攝了第2部作品,這是中村登導演的《夏子的冒險》,與用伊斯特曼彩色膠卷拍攝的《地獄門》相比,扶桑國產彩色膠卷的缺陷已經很明顯了,鬆竹1時間不得不停止拍攝彩色電影。
    幾乎在同1時期,鬆竹映畫開始致力於拍攝兩部電影間時放映的姊妹電影。自1952年西河克已導演《伊豆的流行歌樂師》以後,到1953年底,共推出了34部電影;姊妹電影是把放映時間限定為50分鍾的中型電影。其目的在於培養新導演和演員以及與鬆竹映畫簽訂放映合同的電影院中把其他公司的電影排擠出去。這種努力在1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由此產生了野村芳太郎、堀內真直、小林正樹、穗積利昌、西河克己等新導演和川喜多雄2、水野真知子、小園蓉子、北原3枝等受人歡迎的明星。但是,這種兩部電影同時放映的做法不久便被東映株式會社所模仿,並為東映株式會社帶來了經營上的轉機。
    1951年,以大川博為社長,由東京電影發行、東橫電影和大泉電影共同創建了東映株式會社。東映成立之時,該公司是當時扶桑國電影界業績最差的公司,但由於大川社長開展了為重建而奮鬥的運動和有東急的支撐等因素而逐漸好轉。尤其是今井正導演的《山丹之塔》在1953年獲得了1億8000萬日元的發行收入,成為東映株式會社發展的主要資源。
    1954年,為了擁有專有電影院,在放映時同時放映兩部新片,首先放映的是河野壽1導演的《真田十勇士》,接下來又推出了上座率高的出自同1導演的《雪之承變身》,獲原遼導演的《吹笛子的童子》,河野壽1導演的《裏見8犬傳》,佐伯清導演的《霧中小次郎》,獲原導演的《紅孔雀》,東映株式會社在扶桑國電影界的領先地位得以確定下來。
    上述電影大都是以孩童為對象的連續武打電影,好人和壞人—清2白,而且正義必然要占上風。這種電影雖被扶桑新聞界指責為騙孩子的電影,但與電影評論相反,這種立川文庫式的東映風格吸引了大多數的觀眾,就《紅孔雀》來說,發行收入為2億3520萬日元。
    但是,在扶桑電影史上最為走紅的電影是,在1953年至1954年之間分3次上映的《請問芳名》,該片由鬆竹拍攝,導演是大庭秀雄。該片的發行收入超過了9億6000萬日元,觀眾據說為2000萬人次。《源氏物語》的上座率也是空前的,該片的上映正好和穀崎潤1郎將其翻譯成現代日語而被廣泛宣傳的時間1致、東映拍攝的2部片同時放映的電影是以nhk的廣播連續劇《新諸國物語》為素材的,而且《請問芳名》是受人歡迎的廣播節日。由此可以看出,上座率高的電影與其他媒體有深層的關聯。顯然,人們在追求大眾傳媒的交叉效果。
    在東寶勞資糾紛發生之後,由於清共而被趕出東寶和鬆竹的電影從業者開始投入電影拍攝。獨立製片運動是電影革新運動,在提高扶桑電影的質量方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些獨立製片人各自尋求作為作家的良心和觀眾的需求的接合點,以獨立的創作方法出現在人們的麵前,其中不少作品成為當時扶桑電影界中最優秀的作品。
    從1951年7月開始,獨立製作的電影由北星電影向全國發行。按照這種運作方式首先公映的是新星、前進座共同拍攝、今井正導演的《艱難的生活》——這是1部描寫打日工的人的生活的力作。到1952年,又出現了由新星、前進座共同拍攝,山本薩夫導演的《箱根風雲錄》,8木製片的今井正導演的《山彥學校》,近代電影、民芸共同拍攝,新藤兼人導演的《原子彈之子》,新星製片的山本薩夫導演《真空地帶》等作品。
    尤其表現了對原子彈轟炸的憤慨的《原子彈之子》、揭露了過去扶桑軍隊生活的悲慘內幕的《真空地帶》上座率也很高,給發行公司北星電影帶來了意外的收入。
    具有這種令人震驚的能量的電影獨立製片在1953年也拍攝了許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有kuta製片的龜井文夫導演的《女人1人行》、現代製片和近代電影共同拍攝的今泉善珠導演的《全村絕交》,蟻製片關川秀雄導演的《混血兒》、新世紀和重宗製片共同拍攝的由家城己代治導演的《雲的那邊》、新映的若杉光夫導演的《獻給你的生命》、現代製片的山村聰導演的《蟹工船》、日教組製片的關川秀雄導演的《廣島》、新世紀和文學座共同拍攝由今井正導演的《渾水》等。這些電影都反映了扶桑國民真實的呼聲、藝術性高,獨立製片的作品由此而被為人們所認可並開始擁有廣泛的影響。
    但是,另外1個時空的曆史證明了,即在6公司1統扶桑國電影界的體製確立以後,獨立製片便失去了立足之地,發行公司北星電影也於1954年7月破產,許多獨立製片公司也紛紛倒閉。其後,支持獨立製片的電影院或是工會組織雖有重建獨立電影公司、繼續從事發行的願望,但最終結果是,在北星電影銷聲匿述的同時,獨立製片也已經式微。
    在扶桑國獨立製片的興盛時期,為了防止電影演員、導演、攝影和其他藝術家、從業人員被挖走,鬆竹、東寶、大映、新東寶、東映5家公司於1953年9月簽署了5公司協定。
    這1份協定由5章十5條組成,內容龐大。其主要內容是把電影演員與電影公司之間簽署的契約分為不得在其他公司演出的專屬契約、在契約部數以外不得去其他公司演出的部數契約、需要時的臨時契約;再者,從簽署演出契約起的3年間為新人時期,並製定了在這期間如不經該公司的許可不得在其他公司演出的新人契約製。
    這1協定的出台恰好是在日x本活動寫真株式會社(簡稱‘日活’)在東京調布成功地購買了用作攝影棚的土地,終於要重新開始拍攝電影時,因而有傳言說協定是5大公司為了抵製日活公司的對策。
    事實上,日活公司曾向5大公司的技術人員、從業人員做過工作,新東寶1下子被挖走了20多名技術人員,受到了很大的打擊。5大公司曾勸說日活公司加入電影聯合會和5公司的協定,但日活公司表明不加入5大公司協定。1954年6月,日活公司推出了重新拍片的第1部作品——瀧澤英輔導演的《國定忠治》,以及千葉泰樹導演的《因而有夢想》。
    在日活公司出現之後,扶桑國電影界才真正出現了6大公司1統天下的局麵。
    在與其他5家公司進行激烈競爭的過程中,日活公司於1954年攝製了山村聰導演的《黑湖》、瀧澤英輔導演的《平手酒造》;1955年有久鬆靜導演的《警察日記》、川島雄3導演的《愛的包袱》;1956年上半年推出了市川導演的《緬甸的豎琴》等迎合小市民的電影,很受觀眾的歡迎。尤其是,《緬甸琴》在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後觀眾人次大增。
    總的來說,日活公司收入仍舊欠佳、財務赤字持續增加。而控製住日活公司財務赤字上漲的是古川卓已導演的《太陽的季節》,本片由石原慎太郎的芥川獎獲獎作品改編而成,以及中平康導演的《錯亂的果實》、古川卓已導演的《逆光線》等1係列的“太陽族”電影。
    大映公司在同1時期也拍攝了由市川昆導演製導的《處刑的房間》,這類趣味低下的電影1時泛濫起來。但是,日活公司推出的《太陽的季節》大獲成功,發行收入為2億日元,成為拯救日活公司命運的關鍵作品。
    但是,對於“太陽族”電影的出現,扶桑國社會上的批判是甚為嚴厲的這種電影的出現將會導致2戰前那樣的官僚審查體製的複活。應徹底改組敷衍了事的電影倫理規定管理委員會的呼聲不斷高漲,出此而來的結果是,在此之前,作為電影製作公司的自我約束機關的電影倫理規定管理委員會於1956年從業界獨立了出去,新的電影倫理規定管理委員會把不適合未滿18歲的青少年觀看的電影指定為成人電影,進行了嚴格的限製。但是此後所采取的限製措施並不得力,認為應強化倫理標準的呼聲越來越多。
    拋開民族立場不談,沈萬福本人對於當下時期的扶桑國電影還是非常欣賞的——“太陽族”電影除外——在沈萬福原先所在的那個時空裏,黑澤明這1個扶桑國2戰結束以來最著名的導演,可謂是許多歐美國家現代導演的‘啟蒙導師’,執導黴國最暢銷科幻電影係列《星球大戰》的喬治·盧卡斯、拍攝出《教父》3部曲的大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都是黑澤明的狂熱粉絲,更有多名好萊塢大導演在自傳裏數次提及黑澤明對自己執導理念的深刻影響。
    在沈萬福重生過來之前的那個時空裏,扶桑國的電影產業已經萎縮到讓人‘欲哭無淚’的悲慘困境,不要說在3大國際a類電影節獲得大獎,就連在所謂的‘亞洲電影節’上麵,扶桑國電影連崛起不過2十年的華夏商業電影都比不了了。
    但是,沈萬福並不是看中扶桑國電影的‘最後黃金時代’所蘊含的商機,他所看中的是覆蓋了整個扶桑國電影產業的6大電影公司(實質上是5家,東寶與新東寶會重新合並)。
    相比起扶桑國‘短命’的電影產業,扶桑國的電視劇產業反而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更是硬生生開辟出了具有扶桑國本土特色的‘本格推理’小說及其影視作品——即使沈萬福在前世沒有過多關注過扶桑國‘本格推理’小說及其影視作品,但沈萬福同樣是很清楚在‘本格推理’、即在懸疑探案小說及相關影視作品製作方麵,扶桑國在亞洲內確實是獨樹1幟!
    電影也好、電視劇也罷,其實都是承載著某種‘思想’的載體,沈萬福已經讓‘2木會’把觸手伸進了扶桑國的報紙、廣播與電視台等傳統媒體產業,而在影視產業,‘2木會’顯然也不會放棄提前布局的機會——沒有必要將5大電影公司全部‘吃進肚子裏’,但是完成對5大電影公司之1的全資收購,這1點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主要目的是找個‘立足點’!
    從3元新聞社的資料來看,扶桑國5大電影公司當中目前運營最好的,自然是擁有著黑澤明這1位扶桑國2戰後最賣座的商業電影大導演的東寶公司;而5大電影公司當中混得最差,自然就是之前提及到的日活公司。
    沈萬福做生意向來秉持著‘隻做第1、不爭第2’的原則,不過在收購電影公司這件事情上麵,他沈某人反而是不喜歡直接與東寶這1家目前獨尊扶桑國電影界的龍頭老大接觸,內心裏更加傾向於先與實力次1等的鬆竹映畫展開融資談判——日活公司的潛力也很不錯,但是沈萬福暫時不想幹涉日活公司現階段的經營模式。相對來說,1旦鬆竹映畫現有股東與管理層接受‘2木會’提出的融資提議,那麽對其改造的難度也不是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