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包船王的對手

字數:3992   加入書籤

A+A-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在前世的港澳富豪圈子裏,包船王的發家史可謂是人盡皆知,而在前世的包船王發家致富的過程當中,長期把守著港島甚至是整個遠東地區銀行業龍頭之位的匯豐銀行,絕對是包雨剛成為1代華人超級大亨的、最重要的支持者、領路人!
    在經營“4人公司”期間,包雨剛順利結識到港島地區最具權勢的商界大鱷,其中1個正是在包雨剛成立環球船運公司初期具有特殊意義的、時任會德豐集團董事長,即佐治·馬登;另外1個自然就是時任匯豐銀行董事長桑嗒士。
    會德豐是港島知名的老牌英資洋行,其附屬公司連卡佛,早在1868年已紮根港島。到2十世紀6十年代,會德豐已發展成為港島最大的企業集團之1,旗下擁有的附屬及聯營公司超過200家,經營業務遍及地產、航運、0售業、製造業及貿易,投資的範圍從遠東伸展到東南亞與澳洲。不過,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後,會德豐的業務明顯放緩,其發展勢頭遠不如怡和、和黃及太古,號稱“藍燈籠”,在英資4大行中,位居末席。
    會德豐公司由英籍猶太商人佐治·馬登於1925年在滬市創辦,當時公司的名稱是gearden  ltd,主要經營航運、貨倉等業務。1932年該公司與楓葉國商人湯姆士·魏爾洛克經營的滬市拖駁船有限公司(shanghai  tuglighter  lid)合並,正式改組成會德豐有限公司,經營的業務亦推廣到鋼鐵、保險、地產及投資信托管理等領域。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會德豐將其總部及航運船隊遷往英格蘭,繼續經營。
    等到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新華夏成立期間,會德豐公司的業務6續從英格蘭及滬市轉移到港島發展。進入20世紀50年代,佐治·馬登因目睹華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港島的前景信心不足,故將會德豐集團的業務重點放在機動性較強的遠洋航運。
    1959年,會德豐創辦人佐治·馬登退休,其子約翰·馬登出任會德豐董事長。約翰·馬登出生於1919年,1920年移居滬市,12歲返英讀書,1940年獲劍橋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戰期間曾參加英格蘭皇家炮兵隊。1946年加入會德豐倫敦分公司,隨後移居港島。
    約翰·馬登上任後,逐步改變會德豐集團經營方針,壓縮海外業務,加強在港島的投資。他透過發動連串收購活動,加強集團在港島地產、0售百貨方麵的業務。1961年,會德豐將旗下上市公司港島麻纜有限公司改組,易名為港島置業信托有限公司,作為集團發展地產業務的旗艦,1971年置業信托以發行新股及換股方式,收購華商張鈺良家族的聯邦地產有限公司,該公司擁有中區兩幢高級商廈國際大廈和聯邦大廈,張氏家族因而成為會德豐主要股東。1972年置業信托創立夏立文發展有限公司,在港、9各區發展住宅樓宇。1974年,置業信托將中區所屬連卡佛大廈交換畢打街對麵的怡和大廈(後改名為會德豐大廈)和畢打行(後改名為馬登大廈),並在皇後大道中興建連卡佛新總部大廈。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會德豐在港島中區已擁有多幢高級商廈,成為港島主要的地產集團之1。
    在0售百貨業方麵,1968年,會德豐收購了曆史悠久的連卡佛有限公司,其後透過連卡佛吞並了華資4大百貨公司中的大新百貨公司和中華百貨公司,又成立全資附屬的連卡佛古董有限公司及占60股權的翠源有限公司。20世紀70年代,連卡佛的業務有較快的發展,除經營高檔消費品外,還拓展室內設計業務,銷售古董、珠寶及化妝品等,成為港島地區最大的0售百貨集團之1。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國際航運業蓬勃發展,會德豐亦加強了航運業務。1967年,第3次西亞戰爭爆發,唉及國宣布封鎖貫穿歐亞的航運動脈蘇伊士運河,歐亞間航線大幅拉長,對航運業的需求突然增加。1971年會德豐將旗下上市公司鋼業有限公司改組為會德豐船務國際有限公司,作為發展航運業務的旗艦。鋼業公司原來的業務主要是拆卸船隻,把拆卸後的廢鋼鐵供港島建築業使用。1974年,會德豐集團又與華商包雨剛旗下的環球航運集團合組環球會德豐有限公司,占51股權。
    從1972年至1974年間,會德豐船務連續多次發行新股,吸收逾3億港元資金大規模擴展船隊。會德豐的另1家聯營公司聯合企業,原來的主要業務是證券投資,但在約翰·馬登的領導下,亦漸漸轉向投資航運業,1973年聯合企業將旗下船隻組成“寶福發展”在港島上市。到1976年,據約翰·馬登透露,會德豐集團旗下的航運公司,包括會德豐船務、環球會德豐、聯合企業及寶福發展等,共擁有近30艘輪船,載重量超過140萬噸,其中80船隻是1971年以後新建的。可是,1973年爆發的西亞石油危機及其後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嚴重打擊了國際航運業的發展,首當其衝的是油輪,漸漸影響到其他類型船隻,加上蘇伊士運河重開,自1974年以後,航運業便在時好時壞的環境中發展。
    受此打擊,會德豐集團的業務和盈利大受影響。1973年度,會德豐集團的常性盈利曾達18億港元,但1974年度已降至6900萬港元,1975年度更跌至2900萬港元。
    在這1時期,會德豐集團董事長約翰·馬登1度意興闌珊,有意放盤。
    1976年10月21日,怡和及置地聯合宣布有意收購會德豐集團,而會德豐集團亦同意被收購。這個消息1經傳出,整個港股市場頗為轟動,倘若怡和收購計劃成功,無疑實力將超過匯豐銀行,這顯然是匯豐銀行所不願意見到的。果然,1976年10月26日,和記國際(當時匯豐銀行已入主和記)宣布介入收購戰。期間,市場傳出太古、英之傑、南洋財團以及華資公司均有意問鼎,1時沸沸騰騰。為此,會德豐集團聘請獲多利公司出任顧問,獲多利的意見是和記與怡和所經營的業務,與會德豐集團相近,如果將具體詳盡的資料給它們,對會德豐集團的業務有損。結果,會德豐集團拒絕向這兩家集團資料。同年12月4日,怡和、置地與會德豐決定,10天內無法達成協議,有關收購計劃將取消。12月14日及15日,和記及怡和相繼宣布退出,1場預期激烈精彩的收購戰戛然而止。
    1976年以後,港島經濟逐漸複蘇,地產市道再度蓬勃發展,會德豐集團旗下的置業信托、聯邦地產、夏利文發展以及寶福發展等地產公司相繼展開龐大地產發展計劃,地產業務做得有聲有色。1977年,置業信托、聯邦地產與港島電燈集團合作,在北角發展富澤花園第1期,又在荃灣興建工業大廈出售。夏立文及寶福發展也在新蒲崗及觀塘等工業區發展工業大廈出售,獲取豐厚利潤,兩家公司的資產淨值大幅增長。
    會德豐集團似乎對獨立發展地產信心不足,這時期的主要策略,是與其他實力雄厚的地產集團合作,將旗下擁有的物業地皮重建出售,套取利潤。其中,華資地產商李佳成旗下的長江實業在協助會德豐的地產發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從中也賺取了豐厚的利潤。1979年置業信托、錦興置地(會德豐另1大股東張鈺良家族的私人公司)與長江實業合作,組成資產達10億港元的美地有限公司,先後將會係屬下9處物業重建出售。同年,置業信托再與長江實業組成華嘉地產有限公司,將會德豐大廈及馬登大廈拆卸重建。1980年,置業信托與長江實業、港島電燈合組國際城市集團有限公司,集資30億港元重建物業出售。
    與此同時,會德豐集團將地產發展所套取的資金大舉進軍航運業,實行所謂集團資產的“戰略性轉移”,即將6上的固定資產(物業)轉換成浮在海上的可移動資產(船舶)。
    1979年至1980年間,約翰·馬登與“世界船王”包雨剛對國際航運業前景的看法剛好相反,就在包雨剛大量出售船隻、“棄舟登6”的時候,會德豐大量訂購散裝貨船,擴充船隊。1979年,會德豐船務先後訂造及購入7艘散倉貨船,1980年又分別向扶桑、丹麥及華夏內地訂造6艘散貨船,1981年再向西班牙及華夏內地訂造5艘散倉貨船,3年間購入貨船18艘。到1982年底,會德豐集團擁有的船隻固定資產賬目淨值共1633億港元,比1979年3月底的941億港元大幅增加7成以上。正值這1時期,國際航運業的衰退已經逐漸表麵化,約翰·馬登對國際航運業前景判斷錯誤,為此付出沉重代價。1981年度,會德豐船務盈利達8570萬港元,到1983年,已轉為虧損6000萬港元。
    在某個時期,約翰·馬登與包雨剛剛踏足航運業的看法基本1致,即2人都認為船舶是可隨時帶走的移動資產,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包船王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否則也不會棄船登6,在匯豐銀行的幫助之下1舉奪得9龍倉集團的控製權,成為港島地產霸主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