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奇怪的重力球
字數:10145 加入書籤
“人工偽重力?”
杜老立刻意識到,這又是一個超級牛逼的科技,身體頓時直立起來,形成了一個小破站彈幕中所謂的‘戰術後仰’。
“對!我們的身體結構注定了我們人類不可能長時間的在太空中漂浮生活和工作,這會讓我們的肌肉萎縮,和流失大量骨質中的鈣質。你看我去了太空幾個月,除了每天要求的行走康複訓練外,我現在都還被康複醫生要求坐在輪椅上。”
章成銘無奈的指指屁股下的輪椅。
對此,杜老深表理解,國內的航天員在空間站值守半年後,剛著陸時為了他們的身體著想,都是將它們抬出返回艙的,而且通常這種康複訓練也要持續數個月甚至半年。
注:小插曲小知識,神舟飛船落地時,一些人總糾結返回艙為啥不立著而是側倒。這個有不少原因,但單從航天員出艙來說,因為要抬出艙,所以神舟飛船從某種意義上,側倒更利於搜救人員將他們抬出艙,如果艙門垂直對著天,雖說搜救隊也有這樣的訓練,但順著抬出來總比向上送高外出後再送下來要方便)
“所以我們的戰士不可能像我這樣,上太空巡邏半年,然後下來後又修整康複半年,這樣對我們的兵力調動和軍事部署帶來極大的困擾。”
杜老聽聞此言頻頻頷首認同,尼瑪上太空半年下來休息半年,這仗還特麽怎麽打。而且這樣做會極大的浪費人力資源配置,原本100萬太空戰士愣是要折騰到200萬……不!如果算上有些人沒能順利康複,以及日常的輪替,至少需要3倍以上兵力來備戰部署。
這種憑空增加的人力閑置成本實在是太令人無語了。
“那在零鋼中加入氦元素,就能形成重力?為啥是偽重力?”
杜老在反問時,突然注意到章成銘並沒有直接說成是重力,而是特別在前麵加了一個‘偽’字。
“你先看看這個。”
章成銘甩過另一份資料,上麵列舉了章成銘返回藍星後,在帝都遠程讓陸英豪在鵬城的星海車間裏造了一個小型的化煉區,通過這個實驗性質的化煉區,章成銘獲得到了一手的資料。
他指著上麵的答案解釋道:
“據我目前計算下來的結果……加入氦元素的零鋼,在特定的容器裏通過對零鋼中的氦3進行轟擊,形成氦毛子到引力,我們可以做到用大能量來刺激這些氦合零鋼,讓零鋼形成對藍星、甚至各種星球引力的斥力……”
“反重力係統嗎?”
杜老也忍不住的插嘴了,紙上的計算結果和方案確實是讓他這個材料學大佬心潮澎湃,他通過那些計算公式,以及推演過程,在腦海中清楚的‘看’到:
那些在球形容器中的氦合零鋼在巨大電能的刺激下產生巨量的斥力,然後這些斥力通過堅硬的金屬身軀傳遞到整艘飛船的龍骨上,就像一個巨大的浮力球,愣生生的將一艘萬噸級的鋼鐵巨艦給‘抬’了起來!
“咦?”
不過看到實驗後麵的結果時,他驚訝的看到,一個重力球產生的斥力是有限的,為了不讓重力球做的太大,同時為了保證在戰場損壞或者出現什麽問題時,有另外一套冗餘係統來保證整艘飛船的安全,加裝兩個甚至更多的重力球來均衡飛船承載能力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但是神奇的bug就出現在這裏。
因為通過測試發現,兩個重力球如果在未連接,也就是沒有物理接觸連接的狀態下,相互之間是沒有幹擾的。
但是一旦它們發生直接接觸,兩者就會產生奇異的‘水桶效應’。
水桶效應是經濟學,管理學中喜歡拿來解釋企業發展的一個例子,以前老式的木桶都是用木板一塊塊的組合成木桶形狀,而決定這個水桶能裝多少水,不是木桶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這個木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
而兩個甚至更多的重力球用不同材料連接在一起,不管這些重力球體積、功率性能有怎樣的差異,但是一旦連接在一起,那麽大功率重力球產生的重力會很快被小重力球所抵消掉,變成和小型重力球一樣的輸出功率。
而且不管用再大的能源去刺激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重力球,它們都不會再有任何多餘的斥力產生。
也就是說,這些重力球單獨使用沒有任何問題,但一旦物理連接,那麽這些重力球就會變成弱雞。
“怎麽會這樣?難道是使用氦合零鋼的緣故嗎?”
看到這個結果的杜老一臉的不解,隻可惜章成銘也無奈的搖頭。
“目前我也沒有找到這個現象的具體原因,但大概率推斷確實如此,不過現在氦3本來產量就小,而且如果用化煉區簡單的把它變成金屬氦……它也丟失了裏麵的氦毛子反而失去了作為捕捉引力的能力。”
作為材料學的杜老知道章成銘所說的緣由,氫可以通過超級高壓縮後,使其變成金屬氫,而且現在章成銘他們又掌握了絕對零度的生產轉換技術,按照這個技術理論,隻要提供足夠多的氫氣,確實可以將氫氣直接通過化煉區變成一坨坨沉重的金屬氫。
隻是這裏又出現了一個情況。
傳統意義上的金屬氫是通過施加巨大壓力形成的,一小塊金屬氫如果一旦失去外界賦予的壓力,那麽它就會迅速的恢複原來的形態。
而化煉區能直接將氫改變了分子結構從而讓它直接變成固態,但改變的分子結構也讓它失去了在常壓下迅速還原成氣體的能力。
而氦……和氫氣的情況雖然有些不同,但也差不多大同小異。
而更坑爹的,是通過化煉區變成純淨的金屬氦的氦疙瘩,恰恰丟失了最關鍵的氦毛子。
可如果氦少量的與其他金屬結合變成氦合零鋼……卻特麽的又沒事!
這……就特麽的尷尬了。
“那垚體人……是怎麽做到的呢?”
已經發現用化煉區生產出來的金屬氦會出現這樣尷尬的情況也讓杜老無語,隻能詢問著章成銘。
而麵對這個問題,章成銘隻能無奈的搖頭表示自己也是一無所知。
想到這,章成銘恨不得現在就把那台平板裏躲著‘睡覺’的垚抓出來打一頓,這家夥自從被‘關’在那裏後,它也似乎認命了,就躺在裏麵既不吭聲也不做氣,章成銘喊它,它也不搭理。
反正對於它來說,它們的生命漫長的恐怖,幾十萬年幾百萬年它們都這樣慢悠悠的度過了,隻要平板不斷電,它就可以永遠的生活在裏麵。
不過真的能打它一頓估計也解決不了什麽問題,現在的垚壓根不會回答章成銘任何關於學術上的問題,主要是……
它現在是被章成銘給整怕了。
言多必失!
跟這家夥聊天,艸!說不準保不齊的,就被這小子又套出什麽話出來。
所以垚壓根就不想搭理他。
無奈之下,章成銘隻好自己去尋找答案,反正這一兩年來……自己也是基本這麽過來的。
“杜老,不管是不是因為這個結果,這些我們先放到後麵去解決,畢竟現在我們首要解決的還是重力問題,先讓飛船懸浮起來,大不了我們用電漿炮當粒子推進器把戰艦反推上太空!”
章成銘不是那種鑽牛角尖的死腦筋,現在搞不定不代表著未來搞不定,隨著國內在月球上攫取的氦3越來越多,章成銘相信自己今後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
至於他口中剛剛說的把電漿炮當粒子推進器用……
這個還真不是開玩笑,因為粒子推進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環境,與電漿炮是近乎一樣的。
都是在那個四條導軌的發生器中,粒子推進器是把電子和工質結合後,用軌道加速‘踢’出去產生反作用力推動戰艦或者飛船前進。
而電漿炮則是不用工質,而是用那些?礦將無數電子困在導軌中間逐漸充能變成一個球然後……
射出去!
如此一來,戰艦的電漿炮也可以變成是推進器,推進器……特麽的也可以是電漿炮!
想到這章成銘就惡意的在想,如果按照這樣的飛行方式,我看誰特麽的還敢用繞背偷襲戰術。
在好萊塢電影,以及諸多小日子的動漫作品中,無數橋段,都是主角利用各種手段,繞到敵人的背後發起致命偷襲,從而一舉打破了敵軍的戰力優勢。
淦!你以為是繞到對方艦船尾部發動機的位置想偷襲,結果卻不知道……
你這特麽的是送貨上門!!
敵軍特麽的連瞄準都不用了!!
“行!先解決有無問題再說!我馬上研究下你這個氦合零鋼的分子結構,還需要什麽技術指標嗎?”
見章成銘目前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杜老也知道不能再強求什麽,人家大佬都搞不定,自己這二把刀就別浪費功夫了,專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發揮一名材料學專家就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技術指標……盡量結實、堅固,畢竟它們要承受傳遞斥力到飛船龍骨上,一味的追求輕而縮減了強度反而得不償失。”
“嗯……有道理!”
杜老隨手取過一張白紙,將章成銘的要求給記錄在上麵。
“其次就是每條氦合零鋼使用的氦3達到一個最佳平衡就可以了,不必要一味的追求單體金屬中的氦3含量,我們需要大量的戰艦,還需要大量的氦3作為能源,消耗量是巨大的。”
“開源節流,增加氦3的產量,減少氦3的消耗量,這個沒問題!”
杜老非常認同章成銘的判斷,雖說軍用品通常不會太講究能耗這個指標,但這也是相對而言的,消耗過大也就意味著對後勤的壓力增大,也會對生產帶來壓力。
戰爭本來打的就是生產和後勤與消耗之間的平衡比,用百萬噸的消耗能幹掉對方的戰鬥,卻消耗掉上千萬噸的資源……那這仗如果不是戰略性的勝利,那從成本考量上這仗就是失敗的,當年小日子的海軍,哪怕再打出幾個漂亮的偷襲珍珠港,哪怕是中途島海戰連贏三回……
未來也會被燈塔國龐大的生產力和資源給拖死、堆死!
因為小日子的鋼材、煤鐵石油等等資源,幾乎都是從海外運到本土後再生產的,其成本遠比可以直接在本土從原料到生產都一條龍完成的燈塔高很多。
“最後一條……杜老,知道我為什麽留你下來,並且告訴你偽重力這事嗎?”
聽到這話的杜老手中的筆頓時停了下來,不解的看著章成銘。
是啊,我特麽的隻是一個材料學的院士,你跟我說偽重力這方麵的東西幹啥?這好像……是屬於藍星物理學科裏麵的吧……
“因為你會是第一批接觸到氦合零鋼的人,我需要你幫我用最快的速度,測試出最合適的配比,以及通過實例,來和我一起摸索出一個合適的重力球的設計。”
杜老明白章成銘口中那個重力球指的是什麽,就是裝滿氦合零鋼的金屬球體。
“剛才的資料結果你也發現了,我們不可能在一艘飛船上使用兩個重力球的設計方案,需要一個馬上計算、設計出一個最佳的重力球體積,通過它的產生的斥力來形成一個初步的標準,我們需要這個標準,立刻建造出一批用於深空航行的飛船進行大規模的太陽係探索。”
“我明白了。”
杜老立刻明白了章成銘的意思。
這是要盡快的找出一個標準,然後圍繞著這個標準建立一係列的標準設計、生產流程。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提高了之後的標準化設計,也給後續的生產定下標準模版。要不然你生產6米的尺寸我生產5米的尺寸……雙方的零配件都沒法通用。
隻是看到章成銘讓自己去製定這個標準也讓杜老心中有些波瀾,這可是在未來會在教科書、行業標準上留名青史的機會啊,眼前的這位年輕人居然讓給了他。
和杜老交待完這些事情之後,警衛員小鄭便立刻推著章成銘離開了這裏,因為兩公裏外的設計中心正有著一個問題等著他去拍板。
來到現場,這個設計與施工僅一牆之隔的地方已經鬧哄哄的一片了。
“都別吵,章院士來了!”
一到現場,章成銘便注意到,此刻現場的人數不多,也就十來人,但明顯分為三撥,一撥是以從船廠過來的那些技術大佬,另一撥則是船舶設計院的設計師,而航天局的那幾位……則埋頭不說話。
快速了解一下情況,章成銘便知道這裏在爭論著什麽。
艙門!
不管是在水中遊弋的輪船、還是在地上跑的車輛,甚至是在太空中飛行的飛船飛行器,隻要是涉及到載人,都需要設計進出的艙門。
如果是潛艇、或者水下工作的船舶艙門,通常會通過橡膠或者其它什麽物質作為襯墊介質,在艙門關閉鎖緊的同時,利用強大的壓力更好的完成船體的密封。
但在太空中飛行的航天器就不同,因為對著太陽曬的時候,航天器的溫度能升高到零上一兩百度,轉到陰影麵後,航天器的溫度又能下降到零下一百多度。
如果使用橡膠這種材質,短時間使用還沒什麽大問題,但長期使用勢必會迅速的老化變硬變脆,從而最終失去襯墊密封的性能。
所以按照航天的設計標準,艙門是不能使用襯墊這類介質的,整個艙門和艙座一旦閉合,需要整個環形接觸麵嚴絲合縫形成完整的封閉體。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這種艙門極為靠譜,隻要艙門沒有變形,那麽它就能死死保護內部。
但是這種設計卻招來了船廠施工技術人員的反對。
被推出來的大牛成為了工人們的代表,他毫不畏懼眼前的船舶設計師和航天飛行器設計師從職位還有收入上比自己高出幾個層次,拿出自己和工友們多年的工作經驗據理力爭道:
“我知道你們拿出來的艙門產品已經是通過了神舟飛梭、以及雲鶴、雲鹮這些飛行器的多次考驗!但是你們想過沒有,這些飛船和飛行器是什麽量級的?十噸?百噸?你們想到過換成是一艘巨輪的噸位沒有?長期的航行,反複的在不同重力星球上的起降,會讓整個船體反複承受巨大的壓力和扭曲,越是用這樣精細的艙門越是不能保證密封性!”
“而且如果是戰艦,還要考慮戰時的破碎傷害,越精密的東西越是不可靠!”
“最坑爹的,是這種艙門的安裝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工時,這會嚴重拖滯生產效率和進度。”
大牛的理由很簡單,卻也十分合情合理,三條理由精準的打到了設計者們的軟肋上。
這三條弊端確實沒有任何問題,以前的神舟飛梭,哪怕是現在雲鹮雲鶴,都可以不計成本和時效的來安裝處理這些艙門,一個個不僅貴而且安裝流程複雜;如果按照這種方式的話,那麽整艘飛船的生產進度會變得極為緩慢。
至於安全性也是沒說錯,神舟飛梭和雲鶴雲鹮都屬於中小型飛行器,它自身的結構強度足以在麵對巨大過載時保證足夠的剛性強度不發生變形。
可大型船舶不一樣,它需要一定的冗餘度來避免風浪中的各種擺幅,長期如此,拿之前的這種艙門設計標準來要求……
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問題。
隻是設計師們現在知道了自己這個設計上的疏忽,但卻也拿不出什麽有效的辦法來應對,畢竟現在不管是航天局,還是星海那邊,都沒有更大、更成熟的艙門產品。
無奈之下,隻能讓大牛他們先安裝樣船,後續再想辦法處理解決這個問題。
但是看到設計圖的大牛他們更抓狂,這特麽的是什麽設計!!
原來,按照計劃,國內會先建造一批驗證型的大型空天往返兩用的大型船舶飛行器來驗證粒子推進器以及重力球這些裝備的可靠性,同時這些太空船還會承擔太陽係的搜索任務以及一些月球、小行星采礦運輸任務。
時間緊任務重,雙方都需要按時間表計劃來完成進度要求。
但如此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矛盾。
航天局的飛行器設計師們沒有設計過那麽大的飛行器,他們在這方麵的設計經驗嚴重匱乏。
而既然是太空飛船……那麽就找船舶設計院的設計師來設計也還算靠譜,畢竟他們的工作就是設計從幾千噸到幾萬噸甚至幾十萬噸的各種船舶。
可這些人沒有太空飛行器的設計經驗!!
至於那些船廠技術工人,他們生產過無數船舶,可航天大飛船……他們也沒碰過啊!
所以幾方人撞在一起,光各種技術協調都要費不少勁。
原本這事章成銘和航天局的張局第一想法就是把陸英豪給調過來負責這事,但是陸英豪有其它的重要任務沒法騰出手,再加上現場還要處理零鋼以及重力球的問題,也隻能章成銘跑到賽裏斯的西南腹地這裏,坐鎮整個設計建造現場。
聽完三方的苦水,章成銘也感覺有些腦袋大,這些問題哪一個都不是小問題,萬一處理不好,樣船即便能上太空,也會因為這些問題埋下一個個的致命缺陷,一個搞不好,這些大型飛船就不是載人飛船,而是變成了坎巴拉宰人飛船了。
不過大家吵架歸吵架,都隻是對事不對人,畢竟大家的最終目標,還是多快好省的把樣船給一邊設計一邊生產出來。
三方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設計圖!”
既然是飛船上出的問題,那麽章成銘就必須要從源頭去找問題。
很快,設計圖便出現在章成銘的眼前。
樣船設計的很粗糙,因為宇宙飛船不是靠翅膀飛翔的飛機,也不是漂泊在水麵的傳統船隻,所以不用考慮什麽流體力學。
直線條的長方形、立方體外形不僅易於生產,還能最大化利用內部空間。
甚至為了減少工藝需求,章成銘甚至都不允許設計師使用曲線尺這種東西。
開玩笑,一塊平整的鋼板鋪設上去就直接焊接,不比還需要拉到軋機上慢慢來回碾壓加工出曲麵來得更快當嗎。
所以秉持著這個簡單粗暴的設計理念;
一個長寬高比為4:1:1的奇怪比例,外形各種直線線條充斥著整個外形的奇怪盒子,便出現在世人麵前。
這種奇怪的造型讓所有人一致吐槽,但卻也無可奈何,誰讓時間這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