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建國的呼聲
字數:1916 加入書籤
大華春秋,混在秦末一統天下!
秦二世七年十一月。
代縣大堂。
今天是五年計劃的匯報之日,各縣的縣令全都集中來到了縣治所,雖然每年都會在這一天進行匯報,也會在這一天裏根據今年的情況布置來年的一些細節問題,可是今年的情況與往年不同,因為今年是和平期的最後一年,也就意味著秦二世八年將再次開啟大爭之世。
這些個跟隨著趙暄的人們不能說是沒有私心的,在這個大亂之世裏,有才能的人都想著要如何的建功立業,成就自己,同時還能夠給自己家族帶來一個質的飛躍,都情希望自己追隨之人能夠擁有天下,那樣他們才修得圓滿,功成身退。
那些個當兵的除了因為太行軍能夠給他們更好、更安全、更合理的地租與稅收之外,更是盼著能夠有仗打,隻要有仗可打,他們也就能夠賺取更多的福利與待遇。剛開始的時候是因為太行軍給的實在是極好,軍晌不會停發,足額給夠,家人有地,孩子有學,那些個戰死在匈東戰場上的士兵,軍功可以傳給孩子,要是沒有孩子可以傳給自己的親人來享受這一份隻在太行才有的烈士待遇,這讓他們即使是戰死沙場也不會有後顧之憂,因為趙公子已經完全替他們想好了將來的道路,孩子有出路,家人有保障,要是還不能夠把這一腔的熱血灌灑在沙場之上,他們的親人是不會放過他們的,他們也將無顏麵出現在這些個同袍麵前。
要論起來誰家軍隊的凝聚力最強,現階段看起來無疑是太行軍,就連項羽、蒙武這些人都不得不感歎,要是與太行軍真正打起來,那些真正的悍卒才有可能獨自打一個太行軍。這不是他們懼怕太行軍,而是在參與過匈東之戰時,見過太行軍怎麽打仗的人才能夠知道,太行軍的可怕。
那還是五年前的情況,在楚國與秦國分析太行軍的時候,項羽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們的軍隊要是想打贏太行軍,如果沒有真正的舍生忘死的心,怕是很難在同等兵力上與之抗衡,不過好在代地的發展肉眼可見,他們的人員與兵力是目前他們的經濟不能夠承擔的,二十萬大軍是他們的極限,可咱們能夠出六十萬以上的大軍來對抗他們麽?”
蒙武在回到鹹陽時,與胡亥的匯報中說到“我們在與冒頓一戰時,太行軍僅出動了不到八千人,後來在與韓信的聊天中得知,他們一共出兵一萬人,經過與冒頓的三次大戰後,冒頓的二萬人僅出來了不到一萬三千人,而他們僅損失了不到二千人,雖然當時是在山區裏,匈奴沒有馬力的衝擊,可單兵實力上,匈奴人也與我們不一樣,他們更是王庭的精銳之兵,戰力之強在我們與之對敵時是感受過的,然而就是如此,在他們這不到八千人加入戰團之後的結果是,匈奴人的崩潰速度較之我軍之前的速度快了近二倍。”
楚與秦對於太行的評估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因為他們知道最終能夠與他們爭奪天下的非太行不可。他們還在怕一件事情,那就是建國。
雖然他們現在看起來是一個國家一樣,可是他們眼下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所謂的軍事組織,至於國策也好,綱領也罷,暫時還沒有。因此上他們對外也就是太行而已。
對於這些個情況,趙暄、張良與陳平,包括韓信他們都是知道的。
因為建國這個事情,軍中不少的將領也問過像鍾離、季布、英布這些人,張良與陳平也是有這個想法,但是趙暄一直也沒有提這個事情,所以他們也不知道趙暄是如何看待建國這個事情的,因此上他們沒有敢太過於去追問這個事情。
眼下的情況是天下大爭就要開啟了,有國與無國從名義上就有了很大的區別,因此上政與軍雙方的大頭腦們前提前幾天的時候就這個問題進行了一次協商,決定在今天這個時候一定要讓趙暄先把建國的事情確立了,再說後續的事情。
這個已經不再是趙暄一個人的事情了,而是所有跟著他的人一致的想法了,若還是不答應的話,很有可能這個太行軍就要散攤子了,畢竟誰也不想跟著一個有希望卻沒有進取心的首領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