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普及教育
字數:3960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朱高煜規劃好修建鐵路的事,但這並非一時就可以開始的。
天工院雖然一直在日夜不休的加緊研究,但蒸汽火車還是有許多技術難題需要解決,沒有那麽快出成果。
而蒸汽火車的原型機研製不出來,鐵路鐵軌的要求標準就製定不出來,想修路也不可能立刻開始。
在等待火車研製的這段時間裏,朱高煜又將目光放在了別的地方。
“報紙發行,火車也快出來了,大明的社會發展水平,差不多達到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程度、”
“而要讓社會繼續向前發展,識字和教育問題,就迫在眉睫了。”
“不普及識字教育,就算有各種先進的科技產品,大明的老百姓也玩不轉。不說別的,不識字的人,就算知道出現了火車,通了鐵路,也不敢一個人出門遠行!”
“我給大明準備的一切,就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有曆史經驗參照,朱高煜很清楚,想要社會繼續向前進步,還需要什麽。
大明如今的硬實力,已經足夠了,差的就是軟實力。
這其中,識字教育最為關鍵。
所以,他決定想辦法,向民眾普及識字教育,讓他們都能夠認識簡單的常用文字,以便讀書看報。
隻要學會了常用文字。後麵不管想要朝什麽方向發展,都可以自學,
到了陌生的地方,也能夠看路牌地圖,寫書信等等方法,摸清楚路線。
可以說,讀書識字,是讓人睜開眼睛看世界。
大明百姓,最缺少的就是這個。
在之前知識都是被世家所壟斷,唐朝以後才稍稍緩解了這個現象,但是能夠讀書的人依然隻是少數。
很多核心的書籍都不夠普及,掌握在少數人手上,成為他們的家學,這也是為何世家大族,多出人才的原因。
朱高煜要做的,就是打破這種陳規陋習,向民眾普及教育!
於是,他決定在大明各地修建學堂,將教育普及開來。
……
第二天,早朝。
朱高煜聽完群臣秉奏的各種政務,幹淨利落的給出處理意見。當群臣都不再說話的時候,他便主動開口。
“諸位愛卿,大明的發展日新月異,如今已經能夠做到人人飽暖,百姓再也不會餓肚子。”
“但這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殿下準備,在大明境內推廣普及教育,讓大明所有百姓都開始讀書識字,爾等意下如何?”
朱高煜想要征詢一下群臣的意見,畢竟要推廣教育,靠他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必須讓群臣百官都參與進來,共同配合,才能夠將政策推廣到大明各地。
然而,他這個想法,很快遭到不少人的反對,
禮部尚書麵色不豫,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殿下,臣反對!”
“讀書識字,推行教化當然是好事,但將其普及到所有老百姓頭上,卻是萬萬不可!”
“士大夫讀聖賢書,是通智明理,以輔佐天子。隻會種田做工的老百姓,讀書有什麽用?”
“更何況,聖人有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要是所有老百姓都讀書明理,我等又該如何治理天下,如何牧民?”
禮部尚書言辭激烈,十分不認同這種做法。
他甚至暗示,封建統治,就應該實行愚民政策,要是讓老百姓都變聰明了,就沒辦法管理。
大殿上許多大臣聽完,都站出來讚成禮部尚書的看法。
“殿下,臣也反對!”
“法家先賢有言,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雖有貶低我等儒門之傾向,但也極為有道理。”
“我等少數人讀書識字,可以幫助殿下統治四方,牧民收稅。要是百姓都讀書識字了,可就不願意交稅,不願意尊奉皇帝了!”
“殿下萬萬不可做這種動搖國本的事!”
這番話頓時引來了更多的認同,群臣紛紛附議,極力勸阻皇太孫殿下,不可推廣教育。
不少朝官此時都非常焦急,因為他們之所以能成為統治階層,根本原因就是知識的壟斷。要是人人都讀書識字了,他們還怎麽高人一等?
並且皇權的至高無上,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百姓的愚昧上的。
隻有百姓溫順如羊,愚蠢如獸,才可以安安生生的接受統治,種地交稅,供養皇帝和百官。
等百姓們都識字明理了,恐怕第一個要問的,就是憑什麽皇帝和百官,要坐在他們頭上了。
所以,在群臣看來,朱高煜這麽做就是在自掘墳墓。
朱高煜早就料到會有不少人反對,但不知群臣的反應會這麽大,簡直像是沸騰一樣,全部站出來反對。
對此,他也隻能盡力解釋。
“諸位愛卿,你們理解錯了。”
“本殿下的意思,並非要讓所有百姓都讀聖賢書,人人都成為士大夫,而是讓他們認識簡單的日常文字,能夠讀書看報,認識路牌而已。”
“本殿下要在各地開辦的學堂,更類似於天工學院這樣的,但比天工學院更低級,更基礎。不過是教授簡單的文字,和生活常識。”
“即使後麵有一部分聰明的,會進行深造,但也主要是免費教授格物學和兵法,至於儒學還是要收費的。”
“大明能夠科舉當官的人,依舊是有限的!”
從群臣的反應之中,朱高煜已經看出了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麽了。
無非是擔心讀書識字的人多了,大家都是士大夫,都是統治階級,而沒有被統治階級。
這樣必然是要翻天的。
而朱高煜雖然也有幾分想要人人如龍,開啟米民智的念頭,但很快就打消了。
畢竟,他身為監國皇太孫,坐在了龍椅之上,自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義受益者。真要讓百姓都思想自由,第一個被推翻的,就是他自己!
他還做不出自斬一刀,給天下開路的事。
如今普及教育,其實是想要培養百姓成為更先進的生產者,從農業社會需要的農民,逐步改造成工業社會需要的打工人!
這樣才能讓整個大明,從皇帝百官,到下麵所有百姓,都跟著進步,一起邁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