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習珍舊事

字數:4089   加入書籤

A+A-




    麵對眾人不解的目光,薑陽打開堪輿圖,在建始的位置點了一點。
    “此地,往北二百五十裏,可直達魚腹;往東六百裏,可抵達涿鄉;往南三百裏,可直接進入武陵郡;往西一百裏,有一高山草甸,可養馬萬匹。都可修三丈寬的官道。”
    頓了頓,勾起了所有人的胃口,薑陽又打開城池設計圖,繼續道:“此地建城,需兩萬餘人......”
    “我軍缺糧得很,確實需要派兩萬兵馬回去就食。”
    “我也覺得,我那夷道城,還有五六千俘虜,現在城池早就修建完了,讓他們也回魚腹吧。”
    “......”
    在場的都是宿將,誰都明白這一座城池的重要性。
    不說別的,當初火燒連營的時候,如果有這麽一座城池,大家一定二話不說就朝這邊跑。
    哪裏會因為朱然堵住涿鄉,就束手無策。
    就連馬良,也在權衡半天之後,果斷地點點頭。
    大家一番商議,最後決定,夷陵和夷道城各留兵一萬,枝江和秭歸各留兩千水師,其餘的兩萬多兵馬和五六千的俘虜,全部派往建始去修城。
    吳班還提議,從荊南三郡,各抽調一萬民夫去修城,被劉備、馬良嚴詞拒絕。
    “這下,我們隻有兩萬兵馬,來曹賊和吳狗會放心幹一架了吧。”傅肜大笑著說道。
    薑陽笑笑,沒有說話。
    他心裏清楚,如果劉備沒有像曆史上那樣生病,那曹賊和吳狗怎麽都打不起來,三國目前控製的區域,會僵持很長時間,直到大家糧草不濟退兵。
    兩國要打,隻有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劉備病重,大漢軍心浮動。
    薑陽之所以堅持不在荊南駐軍,就是在為可能到來的這一天做準備。
    做完這個決定,屋內眾人開始正式討論荊南三郡的治理問題。
    馬良作為一直操持這一工作的人,首先站了出來,拱手道:“陛下,荊南三郡雖地處偏遠,但世家大族、五溪蠻彼此糾葛,民情複雜。治理之策,當以穩定民心為首。臣以為,可選拔當地賢能之士,參與郡縣治理,使其心悅誠服,方能長治久安。”
    劉備點點頭。
    馬良首先便提到了著名的荊州八大家族:山陽劉氏、山陽王氏、琅琊諸葛氏、荊州本土的蔡氏、蒯氏、黃氏、龐氏和習氏,把他們的勢力範圍作了大概介紹,重點提及了哪些家族更親近大漢。
    提到習家,馬良站在議事堂中,講述起習珍、習宏的往事。
    “昔年,孫權突然撕毀盟約,向荊州發動襲擊,關將軍身死。
    零陵之地,習珍、習宏二將,乃我大漢之忠烈。
    習珍堅守零陵北部,與東吳大軍對峙,誓死捍衛大漢疆土,習宏作為習珍之弟,亦是智勇雙全,兩人共同謀劃,多次擊退敵軍。
    其假意投降孫權,暗中聯絡樊伷等將領,率領零陵郡下設七個縣的士兵奮起反抗,成功保住零陵郡。
    孫權派叛將潘濬率兵攻打,習珍隻好帶數百人登山據守。
    叛將潘濬親自來到山下,習珍答道:‘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
    堅持一月有餘,糧盡箭絕,拔劍自刎,以死報國。
    陛下,如此忠心大漢之家族,不可不重用!”
    馬良的話語中,充滿了對習氏兄弟的敬仰與惋惜,眾人仿佛看到了當年那激烈的戰場,以及習珍拔劍自刎的悲壯場麵。
    這時,趙雲挺身而出,他沉聲道:“吾視沙粒如仇敵,眼中豈容得半點瑕疵!潘濬背主求榮,投降東吳,此等行徑,豈容他逍遙法外?當立即誅殺潘濬,驅趕其家族,以儆效尤!”
    趙雲無法接受潘濬的家族在荊州繼續存活。
    然而,劉備與馬良等人卻紛紛表示反對。
    劉備沉聲道:“子龍,你的心情朕能理解,但眼下荊州初定,人心不穩。若此時清算潘濬,恐引發更大的動蕩。當以大局為重,待時機成熟,再作他議。”
    馬良亦附和道:“趙將軍所言雖有理,但驅逐之事,需慎重考慮。習氏兄弟之舊事,固當銘記,但潘濬之事,亦需從長計議。吾等當以國家安定為重,不可因小失大。”
    趙雲重重歎氣一聲,不再說話。
    黃權見馬良明裏暗裏為荊州世家爭取利益,便也站了出來:“陛下,此次東征,蜀中各世家豪強出力頗多,若不能妥善處理,恐生變故。末將認為,應給予蜀中豪強一定利益,使其安心,共同維護地方安寧。”
    吳班也點頭稱是。
    劉備聽後陷入沉思,他知道黃權所言非虛,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確實是個難題。
    議事堂內,眾人議論紛紛,看似在討論如何治理荊南,實則都是在爭取利益。
    薑陽坐在那裏,並不參與,忍不住在心中感慨:“世家大族,真是無處不在。”
    他通過後世的知識和小書童的記憶,深知世家在曆史長河中的影響力。
    這些世家大族,世代傳承,勢力盤根錯節,無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還是文化上,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回想起小書童的記憶中,那些關於世家爭鬥、興衰的故事。
    有的世家因為得勢而一時風光無限,有的則因為失勢而迅速衰敗。
    但無論如何,世家大族都像是那屹立不倒的巨樹,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之中。
    如今,劉備等人正在討論如何治理荊南,他們的話語中,無不透露出對世家的重視與忌憚。
    安撫世家、團結世家、利用世家,這些詞語在薑陽耳中回響,他仿佛看到了世家那龐大而複雜的勢力網絡。
    薑陽對治理一郡之地並沒有經驗,小書童也隻是跟著諸葛亮見過,所以他明智地不開口。
    不料,劉備見薑陽不說話,主動問他的見解。
    薑陽想起老師之前在信裏說的話,便站起來:“陛下,末將認為,治理地方還需注重民生。末將建議,可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修建學塾、傳授文字,讓百姓安居樂業。”
    薑陽的話一出,廳內諸將稍稍安靜了一下,不過很快,他們就不再理會薑陽,繼續為一城一地一職討價還價。
    薑陽覺得無趣,便起身走出門去。
    不一會兒,趙雲也悄然走了出來。
    “賢侄,看起來,你不太喜歡這種場麵。”
    薑陽點點頭。
    趙雲拍了拍薑陽的肩膀:“賢侄,有句話,不知道講不當講。”
    “請將軍教我。”
    “我是一介武夫,可以率性而為,不喜歡,就可以不去理會。
    你不一樣,作為丞相的弟子,哪怕你再不喜歡,也得去接受,去習慣,去學習。”
    薑陽深吸一口氣:“謝將軍,那就從搶官職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