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該死的徭役
字數:4477 加入書籤
薑陽一看劉備的表情,連忙上前一步。
“陛下,不如移步,詳細了解其中內情。”
劉備點點頭。
老者引著劉備一行,來到家族議事的茅草屋。
一進門,老者又跪下了。
“陛下,罪民冤枉,不是罪民等不願納糧,實在是一時半會兒拿不出來。
往年征糧都是秋季,可去年縣令把征糧提前到了五月,各家各戶本就沒有餘糧,又是青黃不接之際,草民等請縣令寬限些時日,哪料縣令帶兵來搶,有些莽漢氣不過,才作出反抗之舉,不過也是極少數。
陛下,真不是罪民等不願納糧,是真沒有啊。
不過一月之後,郡守大人便帶大軍前來,說陛下旨意,要我們板楯蠻七姓遷到東南。
我們無奈,隻好舉族遷徙。”
薑陽聽著,大概捋清楚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去年因為劉備七月出兵征吳,納糧日期突然提前到五月,這些人一時半會兒拿不出來,便想著讓官府寬限些時日。
沒想到郡守王士不但沒寬限,還請了一道聖旨,要把他們從世代耕種的土地上趕跑。
當時,劉備一心撲在東征戰事上,對不納糧之事很是深惡痛絕,當即派了人過來調查,發現確有暴力抗糧的事,當即應允王士的奏表。
可看著眼前這些老弱病殘,很難把他們與天性勁勇、難以馴服聯係在一起。
不過整個準備軍糧的過程,小書童一直跟在老師諸葛丞相身邊,知道其中內情,老翁的話,還有幾個疑點。
“按我大漢稅製,田租三十稅一,口賦每人二十三錢,算賦每丁一百二十錢,每戶絹二匹,皆不是很高。
以一小畝產稻三斛計,五口之家,百畝水田,田租不超過十斛,賦不超過六百錢,就算縣裏有所攤派,也不至於沒有餘糧吧。”
“稟將軍,這些確實都算不得多高,就算是普通的佃農,要上交五成的收益給田翁,餘糧也夠。
像罪民這樣家裏有些田產的人家,不碰上災年,日子過得可以稱得上殷實。
可是將軍,還有徭役呀。
若無戰事,每丁需服徭役一個月,另繳納更賦兩千錢,各家互相幫襯之下,才勉強能活下去。
若......”
“不對,服了徭役,為何還要繳納更賦?”不等老者說完,薑陽便打斷了他。
按照小書童的記憶,隻有不服徭役,才要繳納更賦。
“這......”老人猶豫著不敢開口。
劉備看他這個樣子,知道必有隱情:“老翁但說無妨。”
“若不繳納更賦,就會被派往漢中運糧,說是一個月,其實一來一回要大半年,還有不少人則是一去不回。
繳納了更賦,就在縣內服徭役即可。”老者如實回答。
薑陽頓時無話可說,不用懷疑,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
朝廷每年都給各個郡縣定有名額,必須派人給漢中送糧,不去就要繳納兩千錢的更賦,這就給了縣令尚方寶劍。
每丁每年確實隻需服一月徭役,可在哪去服,卻是官府說了算的,這個自由裁量權,就給了官員操作的空間。
不想去漢中,好,交錢吧。
他們現在這樣做,更賦收到了,縣裏的徭役也完成了,大部分還能放進自己的口袋。
不愧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可這就苦了黎民百姓,三丁之家,要承擔六千錢的更賦。
就算因鑄造直百錢,穀物的價格有所上漲,也不是普通農戶能承受的。
薑陽與劉備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對方眼裏的怒氣。
劉備直接問道:“若是有戰事呢?”
“若有戰事,三丁抽一,運送軍糧,戰事不停,不得返鄉。若想不去,要繳納更賦兩萬錢。”老者說完,直接趴在了地上。
不用說,這些繳納的更賦,是到不了劉備手裏的。
“若給不起錢呢?”薑陽雖然已經猜到結果,還是忍不住要問問老者。
老人抬起頭:“給不了錢就賣地,沒地可賣就賣人,實在沒辦法了,就隻能去送軍糧。”
劉備氣得滿臉通紅:“好好好,不愧是朕的肱骨之臣!”
薑陽腦海裏隻有一句話:前方吃緊,後方緊吃,一仗打完,富甲一方。
估計每個朝代,每個時期,這樣的故事都在上演。
難怪各個封建王朝的土地兼並就像癌症一樣,永遠阻止不了。
難怪有些王朝明明剛打了大勝仗,看起來國力強盛無比,可之後就每況愈下,甚至有的過不了多久,就轟然倒塌。
這還是沒有考慮遭災的時候,可風調雨順的太平光景,哪裏有超過連續十年的?
對小地主和普通自耕農而言,破產成為佃農是宿命般的歸宿,隻是時間問題。
剩下的問題,薑陽也沒再問了,他心中有了答案。
要想逃過這樣的宿命,也有辦法,要麽成為統治階級。
要麽,就把土地賣給當地豪族,或者不賣地直接投靠,成為豪族庇護下的隱戶。
難怪那些大的門閥世家,來不來就坐擁一縣甚至一郡之地,家裏豢養數千的私兵。
薑陽的疑慮還沒有完全解開,當即發問:“老翁,對王郡守而言,沒必要把你們遷徙這麽遠,是否另有隱情?你們一族就隻有這麽點人嗎?”
“回稟將軍,我們一族遠不止這麽些人,有些人逃到了山裏,有些人成了譙家的隱戶。
我們這些人要守護祠堂,不願為賊,更不願成為隱戶,便遷徙了過來。
至於王郡守為何如此,罪民並不十分清楚,不過聽盧家大族長說,是譙家看上了我們的水田。”
“譙家?哪個譙家?”
“巴西郡西充國譙家。”
“他們遠在巴西郡,如何能看上你們的水田?”
“聽盧家大族長說,他們的分支過來宕渠郡已經近十年,一直想要我們的水田。可我們楯蠻盧七姓同氣連枝,族人內部又會互相幫襯,譙家一直沒能如願。”
薑陽還是不太確定,便對劉備說:“陛下,末將認為,此事還需從長計議,也不可偏信一麵之詞。不如,派一熟悉其中關鍵之人,前去調查一番?”
“也好。”劉備點點頭,轉身看向出身荊州世家的輔匡:“元弼,此事非同小可,你任過數年巴郡太守,清楚其中訣竅,就由你前去調查。”
“喏!”
“不可有任何偏袒!”
“喏!”
“陛下,軍師,末將鬥膽,請為輔太守隨從。”
一直在身旁護衛的劉義,突然請命。
“劉義乃宕渠人士,想必思家心切,陛下,末將鬥膽,請陛下應允。”薑陽也幫著說話。
劉備點點頭,應允了。
第二天,輔匡、劉義,帶著一部兵馬和數百楯蠻盧七姓之人,向宕渠而去。
薑陽則接手建始城的修築事宜。
沒想到,有人給了他一個天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