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字數:5285   加入書籤

A+A-


    眼看著又一輪亂子就要起來,周培公接著說道“凡清查中,沒有任何田契或雖有田契而畝數不足者,一律授田。丁男授25畝,丁女授10畝。”
    周培公的話被周圍早有準備的小吏們一遍遍重複,有那年紀大弄不明白意思的還多加解釋。
    這下子,人群中的騷動更大了。
    清初六千萬人口,登記在冊的田地四億畝都未必有,而隱田一般也輪不到小民。
    就算以六億畝算,一人也不過十畝。
    算起來似乎還不錯,一家五口足有五十畝地。
    但財富這東西,向來是少數人占據一多半,大部分人隻能討些殘渣剩飯。
    縱然清初自耕農頗多,大多也不過幾畝十幾畝罷了。
    在耕作自家田地的時候也難免得去地主家打點短工,補貼家用,否則光憑家裏的地,也難以糊口。
    而若是均田能落到實處,夫妻倆可得田三十五畝,大部分家庭的地翻倍都不止。
    後麵聽說此事的佃戶有性子急的,竟是不管前麵的老爺如何黑著臉,直接大膽問道“大人,您這不是騙我們的吧?”
    周培公哈哈一笑,往朱雀門方向抱拳一禮“此乃陛下金口玉言,朝中諸位大臣一致定策,誰敢拿此話來騙你們?諸位回去可得多跟鄉黨們宣揚,告知他們朝廷均田之策。但凡敢有阻撓或者虛言恫嚇的,自可趕往當地府兵大營,朝廷自會彈壓。”
    一時間,後排的百姓俱都歡呼雀躍,隻求朝廷能早日派上官過去。
    “不過,地發到了諸位手中,也不是沒有任何代價的。以後但凡農閑時候,各家男丁都需到軍府參訓,習練戰陣,培養尚武之習氣。”
    七國互毆,以後戰事之激烈可想而知。僅靠府兵也未必便能包打天下。
    太宗皇帝決定學習秦漢郡兵製,凡成年男丁都需軍訓,雖然比不得精挑細選的府兵,甚至充作輜重兵都夠嗆,但至少敵軍真要打上門來,不至於連守個城都麻爪。
    對此,大家夥雖有些疑慮,卻也沒太過糾結。
    地到手再說,隻要有良田,能吃飽穿暖,啥都好談。
    後麵一片歡騰,前排的真士子們卻是心頭發苦。
    這幫奸民,枉我等平日子讓他們有幹活掙錢的機會,今天更是花大價錢雇他們來壯聲勢,結果竟臨場倒戈。真是豈有此理。
    現在好了,他們還有朝廷在後麵撐腰。有事找府兵,那均田最大的好處就落到了府兵頭上,那些丘八們不用想,一準賣力的很。
    都是些殺人不眨眼的凶人,連八旗天兵都被他們給剁了,我們這些地方鄉紳哪裏還敢頭鐵跟他們硬頂?
    這可要怎麽辦,難道真眼睜睜看著家中田產被侵奪嗎?
    這邊周培公還是笑眯眯地說道“諸位莫要著慌,陛下亦是知曉各位難處,所以特意著周某告訴諸位,凡有進士功名者,可留田百畝,舉人五十畝。願意在新朝為官者,還另有職田之收益。”
    劉漢儒一眾人等聽著這“優厚待遇”,卻絲毫不為所動。
    進士百畝,和府兵一個檔次,侮辱誰呢。
    舉人就更慘了,還不如丘八。
    職田又如何,去官後就沒了,又不能傳給後人。
    這一番均田令要是落實了,諸多功名之家八九成乃至更多的田產都要被吃掉,簡直是虧到姥姥家了。
    把人腿打斷,再給副拐杖,說“看我對你好吧?”,我呸啊。
    “陛下如此做派,就不怕直隸山西數百萬百姓悠悠眾口嗎?陛下曾言,君如舟、民如水,如今倒行逆施,置民意於何地?”說完,又是一陣哭天搶地。
    劉漢儒算是看出來的,這李家皇帝是鐵了心要均田了,憑著今日些許人便是喊破喉嚨也甭想有什麽結果,回頭還是得串聯二省鄉紳,形成輿論壓力,共同給中央政府施壓才行。
    這就是所謂的“民意難為”了。
    “這話從何說起啊,現下這些百姓,可都是歡喜的緊啊!”周培公的語氣頗有些陰陽怪氣。
    “民意”,一小撮士紳能代表什麽民意?就算是違背了民意又如何。
    “民意難為”這等說辭,務實的周培公壓根是不信的。
    這世上從來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是“得民力者得天下”。
    曹操屠城十幾次,老百姓們寧願拖家帶口遠離故土也要跟著劉皇叔,這是誰得民心?
    蒙古騎兵殺平北地,為何最後反倒成就大元?
    八旗的惡行罄竹難書,一樣建立煌煌大清。
    便是前朝太祖皇帝,號稱得國最正,史料之中不一樣透露出些許惡劣行徑。
    為何這些人能成事?因為他們壓榨出了更多的民力!
    不管是收稅還是搶劫,隻要能把民間財富用到自家軍隊上,喂飽了手下的那些丘八,自然能平定天下。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隻有在民等於軍的時候才成立。
    比如戰國亂世,全民皆兵,或者隋唐之際,北地兒郎人人尚武,這個時候,能拿出最大的誠意,向小民出讓最多利益的一方,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劉邦約法三章得了秦人的民心,秦國小民組成的軍團一通亂毆,打死了英勇善戰的項羽。
    把項羽分屍得以封侯的五個小兵都是地道的老秦人,其中一個還成為弘農楊氏的老祖。
    但到了明末再指望民心就沒什麽用了。
    李自成得民心嗎?闖王來了不納糧,那小民自然擁護的很。
    然而,並沒有什麽鳥用。
    因為不納糧,就無法收取財貨供養正規軍。
    而指望這些小民本身在敵軍殺來時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站出來,也是毫無可能。
    此時的“民”已經成為了徹頭徹尾的農夫。
    這等沒有任何軍事素養的“民”在麵對正規軍時不過是雞鴨牛羊罷了。
    當年陳勝吳廣七月在安徽宿州舉兵,九月,部將周文就聚兵數十萬,戰車千輛,攻至臨潼。
    看看從宿州到臨潼有多遠,更何況中間還在滎陽耽誤了許久。
    這個速度,這種組織能力,你說這是農民起義?這明明就是軍人暴動!
    明末的各路反王給他們提鞋都不配。
    秦末的農民起義,說是“民”,其實都是正規軍啊。
    與之相反,明末的農民起義,說是有大量邊軍加入,但這等飯都吃不飽的邊軍到底是個什麽成色可想而知。
    想要在明末成功,隻能像滿清一樣,盤剝小民,供養正規軍。
    李自成就是看不清這一點,非要去靠打劫官吏維持軍事開銷。
    先不說這種辦法效率有多低,就說把他們得罪死了,誰幫你壓榨百姓?
    等搶來的財貨用完了,整支軍隊都成了無根之萍。
    像朱八八那樣,實現從土裏刨食的窮莊稼漢到成為地主階級代言人的華麗轉變才是正道。
    至於花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一點點改革各項製度,扭轉柔弱民風,最後像古典戰國或是歐洲近代一樣搞成全民皆兵這種高端操作,那就不是明末這些靚仔能玩得開的了。
    十七世紀的漢族農民是雞鴨魚肉,各路士紳也不過是大一點的肥豬。
    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願意做官的讀書人到處都是。
    滿清入關,開始的時候可沒有足夠的人願意投效。
    頭幾次科舉,質量那叫一個慘不忍睹。
    但是沒關係,哪怕你是個童生的水平,隻要願意來,我就敢給官。
    還有遼東那邊也有些早年投效的讀書人,都拉來湊數。
    再後來不用清廷威逼,各路清流就慌了,趕緊老老實實為大清國效力,不然這位子都被搶光了。
    而今大唐同樣有牌,兩省的土著咬牙切齒,那些外地來的不在意啊。把他們放到各縣,再用府兵的刀把子扛著,不怕吃不到肥豬們的肉。
    “小民無知,被奸人蒙蔽,吾輩士人卻不會屈從爾等淫威。你這佞臣,必定不得好死!”“肥豬”劉漢儒咬牙切齒,目眥欲裂。
    袞袞諸公,數他家業最大,田產最多,損失自不待言。此刻劉老漢的心頭都在滴血。
    “劉漢儒!”被這般詛咒,周培公的臉也陰沉了下來“我好言相勸那是給你幾分薄麵,而今竟敢辱罵朝廷命官,真以為我大唐律令是兒戲嗎?既然你如此不知好歹,我便上奏陛下,就先從你家開始均田!”
    “你,你。。。”劉老漢指著周培公,氣的渾身直哆嗦,話都說不順溜。最後竟是一口老血噴出,仰天向後倒去。。。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