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兩篇頂刊
字數:3583 加入書籤
“劍橋是個好地方,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空氣裏都飄著盧瑟福留下的粒子。怎麽會想到回國,並且對‘繁縷’感興趣?”
魯晨洲扶了扶眼鏡,率先開口,語氣帶著理科生的嚴謹:“陸院長,我在劍橋的導師常說,科學的中心正在發生漂移。我認為,‘繁縷’可能就是新的引力中心之一。”
他頓了頓,繼續道,“我開發的計算方法,需要最前沿的冷凍電鏡數據作為支撐和驗證。全球範圍內,能同時提供krios g4這樣硬件和超算資源的平台,屈指可數。我希望我的算法,能在這裏找到最適合它的‘磨刀石’。”
陸時羨微微頷首,看向來自哈佛的李時維。
李時維的表述更為直接:“我研究gpcr調控多年,一直困於難以在近生理環境下獲得高分辨率結構來闡釋其動態調控機製。‘繁縷’不僅擁有g4,更重要的是,我關注到您和萊夫科維茨教授正在推進的‘樞紐蛋白’研究,這直接關聯到我的領域。我認為這裏能讓我觸及到問題的核心,而不是在邊緣徘徊。”
輪到張躍時,他眼中閃爍著一種近乎野心的光芒,語速稍快:“陸院長,我在斯坦福的研究背景可能和他們略有不同。我研究神經突觸的囊泡運輸與信號整合。但在我看來,細胞內部的‘物流’與‘信息’處理原則,在不同係統中可能存在深刻的共性。”
“我感興趣的是‘繁縷’打破學科壁壘的勇氣。我相信,從神經細胞中揭示的調控邏輯,或許能為理解其他細胞類型的通信提供全新視角。這裏,似乎鼓勵這種‘跨界’的冒險。”
陸時羨安靜地聽著,沒有打斷任何一人。
直到他們說完,他才緩緩開口,問題卻精準地指向他們各自領域的核心困境。
“魯博士,你的算法在處理構象連續體,尤其是低信噪比區域的異質性分析時,如何平衡精度與計算成本?”
“李博士,對於gpcr與潛在樞紐蛋白之間可能存在的瞬時、弱相互作用,你有什麽技術思路來捕獲和驗證?”
“張博士,你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你所說的,神經細胞與其他細胞在調控邏輯上的‘共性’?這需要極具說服力的證據。”
三個問題,如同三把鑰匙,瞬間打開了更深層次的討論。
魯晨洲開始闡述他基於圖論的新模型。
李時維提到了利用交聯質譜與微秒級分子動力學模擬聯用的設想。
張躍則興奮地比劃著如何利用“繁縷”的智能沉默彈頭係統在神經元中進行功能性幹擾測試。
咖啡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對話從最初的問答,逐漸演變成一場小型的、充滿火花的學術討論。
陸時羨偶爾插話,或質疑,或引導,或提供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曲溪在一旁看著,心中了然。
陸時羨親自花時間與這三個人進行交流,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他們展現出的,不僅僅是紮實的功底,更是那種麵對未知領域的敏銳、勇氣和想象力,而這正是“繁縷”最看重的品質。
會談結束時,陸時羨站起身,與三人依次握手。
“很精彩的討論。”他的評價言簡意賅,卻讓三位年輕的博士眼中瞬間亮起了光。
“‘繁縷’提供平台和方向,但具體的路徑,需要你們自己去開拓。期待你們的加入,能在這裏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將三人送出咖啡區後,陸時羨對曲溪點了點頭:“背景和潛力都不錯,尤其是那個張躍,想法很大膽。可以準備正式的offer了,待遇按最高標準給。告訴他們,‘繁縷’的實驗室和資源,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
三個人裏,他最意外的是張躍。
剛從斯坦福回國,卻對他在植物病理與遺傳育種實驗室目前的成果之一,智能沉默彈頭係統如此了解,這不得不說明了一些問題。
當然,並不是說實驗室泄密的事情。
因為有關超敏生物傳感器和智能沉默彈頭係統的論文成果已經在這幾天發布在最新一期的期刊上。
......
初秋的學術圈,很快被來自江南水鄉畔的兩聲驚雷驟然喚醒。
上周五,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的封麵上,是一株被精密分子網絡守護著的綠色幼苗,背景隱約可見病原體侵襲的陰影,卻無法逾越那道無形的屏障。
標題簡潔而有力:“一種基於植物免疫受體仿生設計的超敏生物傳感器,實現單分子級別病原檢測”。
通訊單位:植物病理與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通訊作者:陸時羨。
幾乎在同一時間,《細胞》雜誌的封麵則更具未來感,一個由脂質體構成的智能納米載體,正在精準地向一個被標記的病變細胞釋放“治療載荷”。
標題同樣引人矚目:“‘智能沉默彈頭’係統:基於多重病原信號邏輯門控的精準作物病害幹預”。
通訊單位:植物病理與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通訊作者:陸時羨。
雖然第一作者裏麵並沒有他的名字,但兩篇頂刊,同一團隊,同一時間發布!
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兩顆深水炸彈,其引發的波瀾瞬間席卷了整個國內生命科學界,尤其是植物學、病理學和生物工程領域。
最先沸騰的是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內部論壇與微信群。
燕京大學各大實驗室的微信群瞬間刷屏:
“我的天!陸神這是殺回植物領域了?一回來就雙頂刊!”
“超敏傳感器……單分子檢測?!這靈敏度是現有技術的上千倍吧?”
“看看人家這跨界玩的,結構生物學的底子,做出最前沿的植物保護工具!”
“那個智能彈頭才叫恐怖!邏輯門控!這簡直是給植物裝上了智能免疫係統!”
水木大學合成生物學中心的組會上。
一位名叫陳鋒的教授直接將兩篇論文投影到大屏幕上,敲著桌子對底下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說:“都給我仔細看,好好學!什麽叫真正的交叉研究?什麽叫從基礎原理到應用落地的完美閉環?看看人家給我們所有人上了一課!別整天盯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
喜歡沒參加高考怎麽了?我保送的請大家收藏:()沒參加高考怎麽了?我保送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