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3章 大膽去做
字數:3444 加入書籤
張俊微微沉吟,說道:“郭明濤沒有牽扯出其他人。在調查郭明濤的問題時,也沒有發現他存在貪汙腐敗的情節。”
徐沛生哦了一聲,眉頭微微蹙了一下,緩緩說道:“這不合情理吧?郭明濤在臨鋼集團掌權那麽久,手下人數眾多,把持了整個企業的命脈,居然隻在過年過節過生日的時候,收受過別人的送禮?按理來說,一個人隻要敢收禮,而且是收那麽大的禮,那他的貪欲,就不可能隻有這麽一點點。”
張俊點頭說道:“書記,其實我也覺得不太對勁。其他人查出來的貪汙數額,都比郭明濤要多。郭明濤是個很精明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這幫人貪了錢。”
徐沛生嚴肅的說道:“這件案子,處理得太過倉促了!雖然說是為了臨鋼集團的穩定大局考慮,為了穩住股價不跌,但也不能查個半吊子!”
他是市委書記,對市裏的事情所講的話,是具有指示意見的。
在調查郭明濤一夥人的受賄情節時,市紀委采取的是雷霆手段,行動迅速,再加上各種證據調查得很清楚,所以結案也很快。
其他人的受賄情節,隻需要調查財務進出存,調查各種報銷單據,再進行比對,就能發現端倪。
但是郭明濤是副董,主管人事工作,他如果受賄,手段和方法肯定更加隱蔽,可能主要接受幾個心腹手下的進貢,還有其他更高級的行賄、受賄方法。
有的人貪財,什麽財都接,不管是誰送的都敢要。
但有的人則很謹慎,他必須先了解你的為人,信任你,才肯收你的錢。
這就好比,有的男人饑不挑食,隻要是個女人就敢上,但有的男人要求卻比較高,隻挑自己喜歡的。
這也是在調查取證時,紀委和張俊等人,都沒能查到郭明濤更多違法犯罪事實的原因所在。
凡事都要講證據。
查無實證,隻憑揣測,是無法給郭明濤定其他罪名的。
現在徐沛生懷疑,郭明濤所犯的罪,不隻這一點,要求對他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張俊當然也想把事情徹查明白,於是說道:“書記,那就繼續深挖?”
徐沛生右手食指淩空指點了幾下:“肯定要繼續調查下去!郭明濤之所以咬死了不交待其他問題,一是為了減輕刑罰,二是幻想有人可以保他!隻要他不咬出其他人,就還有機會減刑。”
張俊渾身一震,心想徐沛生這是看得透徹呢?還是掌握了什麽證據?或者是聽到了什麽風聲?亦或隻是單純的想把事情搞大?
徐沛生嚴厲的說道:“張俊,臨鋼集團是上市企業,一個副董一旦陷入貪汙,後果不堪設想,你再仔細調查一下,從平時想不到的角度進行調查!現在高科技手段層出不窮,這些手段,也被犯罪分子應用到了行動當中。”
張俊深以為然,說道:“前不久,我看到一個新聞,有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從銀行每個儲戶的賬戶裏轉走一毛錢,最後達到了令人震驚的金額,這叫老鼠搬家。”
徐沛生沉聲說道:“對,現在的高科技手段,的確日新月異。那些苦心積慮鑽營的壞人,他們往往比我們更先掌握這些技術。我們調查取證的思路,是不是也應該拓展一下?別人在眼皮底下把錢貪走了,我們卻查不到!”
張俊心想,徐沛生想得還真是夠深入。
兩人討論了一番臨鋼集團的事情後,張俊提到了成立皮革集團一事。
“書記,臨革廠成立以來,業績一直都還不錯,隻可惜一步走錯,所以才導致今天這個局麵的出現。但我以為,皮革產業本身還是值得做的。如果我們能把全市上規模的皮革企業進行整合,加強管理和監督,就能把這個行業做大做強。”
對此事,徐沛生是支持的。
他讚許的說道:“張俊,我市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臨鋼集團的成功,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但是我們拿得出手的企業還是太少了。成立皮革集團是一個大膽的創新試驗。我以為值得一試。你具體有什麽打算?”
“書記,我市原來有一家製革企業,還是七十年代末成立的,後來因為經營不善,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倒閉了。但在我市還有其他幾家規模不錯的製革企業,其中三家是民營企業。”
徐沛生沉吟道:“張俊,你不會是想把國有和民營企業進行整合吧?這行得通嗎?”
張俊說道:“臨革廠其實已經進行過一輪改製,隻不過還沒有完全脫離政府的控製,如果我們再進行一番改革,將它徹底改造為自主經營的企業,弱化政府對它的影響和控製,然後和其他皮革企業一起,組建新的皮革集團呢?”
徐沛生道:“經過這麽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企業的改製,進行了好幾輪,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隻要曾經是國有的企業,不管後麵怎麽改,還是無法脫離體製內的框架。而領導對企業的影響,也不可能完全散失。”
張俊喔了一聲:“是的,臨革廠的弊端就在於此。我們想讓它市場化,但當地的個別領導,又想插手它的內部事務。而這種插手,多半跟貪腐有關。畢竟企業是利潤大頭,隨便弄一弄,就有油水可以撈。”
徐沛生道:“這就是症結所在。張俊,你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呢?”
張俊也是人,不是神。
那麽多神人都解決不了的事情,張俊怎麽可能想得出辦法?
張俊心情有些沉重。
因為他知道,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鬥爭。
就算他成立皮革集團,就算他在任時,能把這家企業做好,但他一旦離開,後麵的事情就難以預料,就好像臨鋼集團一樣變了質。
可是,不能因為害怕失敗,害怕變質,就不去做!
改革本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隻有不停的嚐試,不停的改變,才有可能找到最適合的發展之路。
對於即將成立的皮革集團,張俊打算用一種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可是這種管理方式,最後有沒有效果?他現在也不得而知,隻能盡力去試。
徐沛生看出他的擔憂,便給他打氣,道:“張俊,你的想法是好的,那就大膽的去嚐試。不要怕犯錯,我們要有試錯的決心,也要有容錯的本事!我相信你有這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