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農村包圍城市,供銷社誕生了!

字數:5131   加入書籤

A+A-


    大秦流水線上製造出的一些商品,在當時堪稱是獨門生意。
    玻璃,那晶瑩剔透的質地,閃爍著迷人的光芒,仿佛是將天上的星辰捕捉到了人間。
    鍾表,那精準的計時功能,如同神秘的魔法,讓人們能夠精確地掌控時間的流逝,看到時間飛逝人漸變老,生命短暫隻有一次。
    鐵殼子船,那堅固的船體,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乘風破浪,成為了海上貿易的利器,開闊人的視野擴展了天下人食物的來源。
    香水,那濃鬱而迷人的香氣,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置身於夢幻般的仙境,滿足了漢人對香味的追求。
    香皂,那細膩的泡沫,能洗淨人們身上的汙垢,帶來清爽和舒適,提高天下人的生活質量,漢人總是喜歡幹幹淨淨、整整齊齊的。
    這些商品在當時都是高檔奢侈品,隻有少數達官貴人才能每天堅持享用。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獨特的商品,秦紙幣才有了小範圍使用的基礎。那些購買這些高檔奢侈品的人,不得不接受用秦紙幣進行交易。
    慢慢地,秦紙幣開始在南方的一小部分人群中流通起來,就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南方的土地上悄然生根發芽。
    內務府的官員們看著這一切,心中既充滿了期待,又隱隱有些擔憂。
    他們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要想真正打開南方市場,讓秦紙幣在南方廣泛流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就是南方的漢人大多數被世家門閥控製了人身自由,個人財產可以被世家門閥掠奪,更喪失了掙錢的欲望。
    但內務府堅信,隻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通過紙幣和商品達成統一的目標。
    在大秦的廣袤大地上,內務府開展了一係列令人矚目的舉措,其影響深遠而又廣泛,堅持要把秦朝不能實現的治理目標,通過內務府的努力,提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內務府將目光投向了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在那裏大興土木,建立起了數量眾多的供銷社。這些供銷社就像是農村經濟的新樞紐,整齊地排列在村莊的各個角落,用堅持固寬敞的房屋,來彰顯內務府的實力雄厚,同時向底層宣傳秦皇的仁義,用實際利益來宣揚大秦帝國統治的合法性。
    走進供銷社,裏麵的商品琳琅滿目,仿佛是一個小型的商業王國。貨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日用百貨,有色彩鮮豔、質地柔軟的棉布,這些棉布被精心裁剪成不同的尺寸,滿足著村民們製作新衣的需求;還有造型各異的陶瓷碗碟,它們散發著質樸的光澤,為村民們的餐桌增添了別樣的色彩;更有散發著淡淡清香的肥皂,能讓村民們在勞作之後洗淨一身的疲憊,主要是便宜。
    還有便宜實用的針線,剪刀、菜刀、鐵錘、斧子等等小五斤金,內務府賣這些小五金可沒有安什麽好心,這是變相向農民售賣反抗的武器?
    與此同時,供銷社還承擔著收購農副產品的重要任務。每天清晨,村民們便挑著自家的雞鴨魚蛋等農副產品,滿懷期待地來到供銷社。
    那些肥碩的雞、鴨、鵝,羽毛油亮,咯咯咯地叫著,仿佛在訴說著它們的健康與活力;新鮮的魚在水盆裏活蹦亂跳,濺起晶瑩的水花;雞蛋則被小心翼翼地放在竹籃裏,一個個圓潤飽滿,竹籃裏還鋪了一層層的枯草。
    供銷社的工作人員會仔細地檢查,這些農副產品的質量,然後按照合理偏高的價格進行收購。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多數原本處於赤貧狀態的村民,有了掙錢的途徑,口袋漸漸鼓了起來。
    而供銷社裏豐富的商品,又為他們提供了花錢的地方,村民們可以用自己掙來的錢購買生活必需品,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家裏也有了自衛的基本武器,隻可惜火器不會出售。
    內務府的舉措遠不止於此。他們不滿足於僅僅在商業領域有所作為,還將目光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主動在南方開展修路工程,那一條條規劃好的道路就像是畫一條條巨龍,蜿蜒在南方的山水之間鋪開。
    修路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內務府便開始大規模地招收工人。剛開始的時候,考慮到工人的實際困難,內務府為他們提供免費的飯菜。
    熱氣騰騰的飯菜,不僅填飽了農民工的肚子,更溫暖了他們的心,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路工作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道路逐漸修建完成,沿線的商鋪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這時,內務府開始給修路的農民工發放紙幣。這些紙幣印刷精美,上麵印有大秦的標誌性圖案和文字,代表著一種全新的經濟秩序。
    為了讓紙幣能夠更好地流通,內務府又開設了分支機構銀行。在銀行裏,工作人員熱情地為普通人服務,讓紙幣和金銀幣能夠自由兌換。普通人可以拿著紙幣來到銀行,兌換成金銀幣,也可以將金銀幣換成紙幣,這種靈活的兌換方式讓紙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在這一係列經濟活動如火如荼開展的過程中,賈宜生並沒有為此著急。他像一位睿智的觀察者,靜靜地看著大秦紙幣在市場中逐漸運轉起來。他深知,隻要官府能夠做到公平買賣,維持好商業運轉的秩序就可以,紙幣就會像一台無形的發動機,自行推動工業化的前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而,他也敏銳地察覺到資本的逐利性所帶來的問題。資本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隻看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長期的規劃。
    一些商人隻想著短期內獲取巨額利潤,而忽視了對產業的長遠發展,因此,需要官府發揮管理和規劃的作用,不能任由產業資本野蠻吞噬自然淘汰進化,不能任由產業資本野蠻發展。否則,市場將會陷入混亂,工業化的進程也會受到阻礙。
    而且,目前賈宜生最為關注的是大秦的支柱產業——冶鐵。
    冶鐵產業就像是大秦經濟的脊梁,支撐著整個帝國的發展。在大秦的各個角落,冶鐵廠的煙囪裏冒著滾滾濃煙,那是工業發展的象征。許多大型機器,如紡織機、礦山開采機等等,才是消耗大量鐵的主力之一。
    這些大型機器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鐵來製造零部件,它們的正常運轉離不開冶鐵產業的支持。賈宜生明白,隻有冶鐵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才能為大秦的工業化提供堅實的基礎,推動整個帝國走向真正的繁榮富強。
    就拿造船廠來說,那可是一個對鐵需求量極大的地方。想象一下,一艘巍峨的大型遠海捕魚船靜靜佇立在造船廠的船塢之中,它身形龐大,結構複雜,每一處龍骨、每一塊船板都需要大量的鐵來鑄就。
    那粗壯的船錨,仿佛是一頭沉睡的巨獸,光是它的重量就不知要耗費多少的鋼鐵;而那縱橫交錯的船身骨架,更是如同鋼鐵鑄就的巨人的脊梁,支撐著整艘船在茫茫大海中乘風破浪。
    與之相比,打造數十萬把秦弩所消耗的鐵量,在這艘大型遠海捕魚船麵前,就如同小巫見大巫一般。
    然而,如今這鐵船雖然性能優越,卻麵臨著銷售的困境。放眼望去,有能力且願意購買鐵船的商家實在是少之又少,不是大秦不願意出售,而是沒有人能夠賣買的起,即使買的起也養不起。
    目前能買得起鐵船的,主要就是內務府和官府。內務府財大氣粗,為了滿足皇家對於各類物資的需求,時常會購置一些鐵船用於運輸或是特殊用途。
    而官府則是從戰略和民生等多方麵考慮,會采購鐵船來加強海防、促進漁業發展等。除了他們之外,南方有一些與官府有著良好合作關係的海商,也能少量購買一些中型捕魚船,還是更新迭代後的二手船,船廠打骨折價才賣給海商。
    這些海商在海上摸爬滾打多年,深知一艘好船對於他們生意的重要性。中型捕魚船雖然比不上大型遠海捕魚船那般龐大,但對於他們來說,也足以讓他們在近海和稍遠一些的海域捕獲更多的魚貨,從而獲取更多的利潤。
    在整個用鐵的格局中,軍方無疑是官府冶鐵廠最大的用戶。
    他們對鐵的需求如同無底洞一般,從打造鋒利的刀劍,到鑄造堅固的盔甲,再到製造威力巨大的攻城器械,每一樣都離不開鐵。軍方的需求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引擎,推動著官府冶鐵廠日夜不停地運轉。
    此時,有一個人正處於一個關鍵的決策點上。他敏銳地察覺到,南方正陷入一場激烈的商戰之中。
    這場商戰就像是一場暴風雨,各種勢力在其中相互碰撞、廝殺。而他則打算利用這場商戰的間隙,將自己的精力從這場局部的紛爭中抽離出來,轉而放到整體商業的布局上。
    他心中有著一幅宏偉的藍圖,他想要構建一個龐大而有序的商業體係,讓各類商品在這個體係中順暢地流通,讓各個行業都能蓬勃發展。
    他深知,隻有從整體上進行規劃和布局,才能在未來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與此同時,他也意識到,培養適應工業化的下一代工人更是當務之急。在這個時代,工業化的浪潮正洶湧而來,傳統的手工業模式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他需要一批懂得新技術、新方法的工人,來推動各個產業的升級和發展。這些工人就像是一顆顆種子,隻要給予他們合適的土壤和環境,就能成長為支撐整個工業化進程的參天大樹。
    但是,教育普及這件事卻讓他犯了難。如果讓內務府出頭去辦,實在是名不正言不順。內務府本是負責皇家事務的機構,讓它來操辦全國的教育普及事宜,就像是讓一個廚師去做醫生的工作,顯得不倫不類。
    而且,他心中也有著更深層次的擔憂。如果真的讓內務府把教育普及的事情全權包攬,那麽內務府的權力必然會進一步擴大。長此以往,難道真要讓內務府把大秦政務堂架空嗎?
    大秦政務堂是國家政務的核心機構,它承擔著治理國家、製定政策等重要職責。一旦被內務府架空,國家的政治平衡將會被打破,整個國家的發展也可能會陷入混亂。
    這可不是他願意看到的局麵,所以他必須要慎重考慮,尋找一個更加合適的方案來推動教育普及這件大事。
    喜歡離石遊記請大家收藏:()離石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