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禪修其九
字數:2413 加入書籤
倘若從禪宗的東土初祖菩提達摩開始追溯,禪宗的曆史便如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奔騰不息地流淌至南北朝時期。然而,盡管禪思想在那個時候已然存在,宛如夜空中的點點繁星,但它在中國曆史上真正匯聚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宗派,卻是在唐朝之後,尤其是在慧能大師之後。在此之前,禪思想雖然也如春風般拂過大地,有一定的傳播和發展,但尚未形成較大的宗派規模,其影響力猶如微弱的燭光,相對有限。
禪思想傳入中國最初主要是通過翻譯一些論述這方麵理論的佛典實現的。較早翻譯成漢文的這方麵的主要佛典,有安世高譯的《安般守意經》、大小《十二門經》,支婁迦讖譯的《般舟三昧經》、《首楞嚴三昧經》等。
這些經典猶如璀璨的星辰,主要閃耀在小乘和大乘這兩個廣袤的領域。在小乘的天空中,它們猶如明亮的燈塔,著重闡述了印度禪思想中製感、調息以及控製心作用等關鍵內容。其中,“四禪”宛如層層遞進的階梯,引領人們逐步登上不同層次的禪定高峰;“四無色定”恰似超越物質世界束縛的翅膀,助力人們飛入無色界的禪定仙境;“四無量心”則如同溫暖的春風,吹拂著人們的心靈,培育出慈悲喜舍等四種無量的心境,讓內心如平靜的湖麵,泛起慈悲的漣漪。
在大乘領域,這些經典猶如璀璨的星辰,主要講述了對佛的冥想,以及通過對大乘佛教根本觀念的體悟,從而抵達禪的至高境界等內容。其中,具體包含“佛現前定”和“一切事竟定”等。“佛現前定”恰似一盞明燈,引領修行者專注於佛陀的形象或功德,使佛陀的形象在心中清晰地映照出來,進而收獲內心的寧靜和啟迪。而“一切事竟定”則如同一片浩渺的海洋,在對大乘佛教根本觀念的深刻領悟基礎上,修行者得以暢遊其中,達到一種超越一切事物的禪定境界,實現內心的徹底解脫和自在。總而言之,這些經典所引入的思想宛如一座豐富的寶庫,主要是印度佛教中一些禪的基本內容,涵蓋了從小乘到大乘的不同層麵和方法,為修行者了琳琅滿目的禪修指導和實踐路徑。
在隋唐之前的禪宗東土“祖師”中,對禪法影響深遠的,當屬菩提達摩所開創的方法,即人們常說的“二入四行”。“二入”,宛如兩把金鑰匙,開啟了通往佛道的大門,其中“理入”是指憑借智慧或真理的光芒,照亮佛道之路。按照禪宗的觀點,這恰似“藉教悟宗”,借助佛教的經典文字等,如點點繁星,逐步引領人們領悟到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寂然無為的禪的境界。而“行入”則如同一艘堅固的航船,帶領人們通過正確的修行或處世態度,駛向佛道的彼岸。具體而言,“行入”又可以細分為四種,猶如四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這便是所謂的“四行”。這四種行分別是抱怨行,如潺潺流水,洗淨心靈的塵埃;隨緣行,似悠悠白雲,隨風飄蕩,順應自然;無所求行,像靜謐的夜空,無欲無求,寧靜致遠;稱法行,若挺拔的青鬆,堅守正道,堅定不移。
所謂抱怨行,恰似那明鏡高懸,要正確對待先前行為所帶來的業果,不產生怨憎之心;隨緣行,宛如那隨風飄蕩的蒲公英,要懂得得失隨緣,不強求;無所求行,仿若那清心寡欲的隱士,不貪婪地去求取;稱法行,猶如那真理的燈塔,要認識到諸法無我等事物的真理。這種“二入四行”的方法,從本質上講,與印度禪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方法宛如孿生兄弟,存在著對應之處。具體而言,“理入”這一方法恰似印度宗教中的“觀慧”,二者如出一轍。而“四行”則在本質上體現為對自身行為的抑製或控製,這與印度禪思想中的“禁製”、“勸製”以及“製感”等概念恰似那心有靈犀的知音,有著類似之處。
中國禪思想在後續的發展過程中,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逐漸走上了一條重視“心性”理論和“佛性”理論的康莊大道。在這一理論體係中,“見性”宛如一把金鑰匙,被視為關鍵所在。一旦實現了“見性”,便如同登上了巔峰,意味著達到了“悟”的至高境界,從而也就成就了佛道。因此,禪宗的核心思想演變為如何實現“見性”的問題,而“見性”也成為了修禪者最為關注的首要問題,猶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他們前行的方向。
將禪思想與心性或佛性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禪思想的一大特色,恰似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令人歎為觀止。在印度佛教中,“心性本淨”或“自性清淨心”的觀念,猶如一顆閃耀的星辰,很早就被提出。盡管這一觀念與佛性觀念並非完全等同,但兩者之間卻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宛如兩條交織的河流,共同孕育出了“佛性”觀念的源泉。可以說,“心性”或“自性”的觀念為“佛性”觀念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宛如大廈的基石,不可或缺。
在佛教那浩如煙海的理論體係中,人能否最終成佛這個問題,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與心的本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交相輝映,同時也與人自身的本質(即自性)水乳交融。佛性的探討,猶如一把鋒利的寶劍,直接刺破了人的本性這一核心議題的重重迷霧,而這裏所講的“心性”,實則是人的一種本性的生動寫照。在佛教的觀點裏,成佛與淨或者清淨簡直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換句話說,如果人的內心或者自性沾染了一絲塵埃,那麽就如同在通往成佛的道路上設置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因此,“心性”或者“自性”的觀念,猶如被一根無形的紅線緊緊地拴在了一起,與佛性的觀念難解難分。
喜歡度盡六道怎麽少得了我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度盡六道怎麽少得了我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