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決戰前夕下

字數:5225   加入書籤

A+A-




    哢哢哢哢,太平府、廣德府、寧國府三府的地界上,到處都是過境的士兵,多爾袞為了集結兵力,已經是不惜一切代價,要求江南地區的清軍全部北上。當然,這其中很多都是原來的明軍降清之後轉變的綠營兵,若說他們有多少忠誠度,隻有天知道。
    而且清軍在桂林失敗的消息已經傳到了各處,很多綠營兵將領都是蠢蠢欲動,有的人已經預感到,大清國恐怕是大廈將傾了。其實在滿清占領京師,隨後渡過長江消滅弘光政權之前,很多人心中其實對清軍並沒有鯨吞天下的概念。其實站在當時的角度,一個普通人也會這麽想。
    後世倭兵侵華,實際上倭人跟華夏的人口比例並不懸殊,倭人號稱一億玉碎,華夏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這麽看來,雙方的人口對比最多也就是一比五,就這樣,我們還有一大批仁人誌士堅信,以東洋小國之力想要鯨吞華夏是癡心妄想,所以才有了著名的論持久戰,才有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理論。
    在明末,這種情況更是誇張,要知道,滿洲八旗總共才不到十萬人的兵力,整個滿洲女真加起來也不過百萬之眾,所以他們才要搞滿蒙聯合,以便於增加兵力和人力。但是明朝可是億萬民眾,根據後世史學界的考證,萬曆到崇禎初期,明朝實際掌握的人口已經接近甚至可能超過一個億。
    如此說來,滿洲和明朝的人口對比實際上是一百比一,這麽看來,建虜是絕對沒有實力吞並中原的。因為實力差距過大,清軍占領京師之後其實是采取了向漢人地主豪強讓渡權力的方式來奪取天下的,這也就是八旗騎兵為什麽迅速衰敗,而綠營兵快速崛起的原因。但站在明末清初交界時期普通人的角度,總覺得清軍想要占領碩大的大明,如同天方夜譚。
    抱著這種心態,實際上很多綠營兵的將領甚至是中層軍官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觀望,如果清軍強大,他們就繼續跟著清軍混,如果清軍有一天不行了,他們也能立刻剪掉腦後的鞭子,搖身一變再次成為反對清朝的力量。
    有了這種心態,在得知清軍於桂林前線戰敗還有金聲桓反叛的消息之後,閩浙以及南直隸的部分人當然是坐不住了。不過多爾袞不傻,作為一代梟雄,如果一點雷霆手段都沒有,那他就別混了。南直隸特別是南京地區是他的重中之重,所以當初才會派洪承疇坐鎮,既然這些人窩藏禍心,安排一些鑾儀衛四處查探也是必然。
    此次多爾袞從南昌引大軍回退,並且征集閩浙和南直隸地方綠營兵向南京靠攏。命令下達之後,鑾儀衛也行動起來,多爾袞為此甚至不惜調動上萬精銳八旗騎兵兵分數路,快速切入閩浙一帶,而精銳的北洋新軍騎兵則進入南直隸,控製當地局勢。
    閩浙的這些地方軍,因為分散駐紮在各地,在形成合力之前,根本不可能跟清軍正麵對抗,加上鑾儀衛平日裏收集的情報,哪個地方有叛亂的風險,清軍騎兵就立刻趕去這個位置,然後進行控製和驅趕,將城內的軍隊全部拉出城外,然後去南京匯合。
    自然,也有人不從命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殺一儆百。隻要是不配合的,敢跟清兵說不字的,將領和軍官一律處死,剩下的士兵全部押送去南京。清軍的戰鬥力在這些由衛所兵轉變而來的綠營兵麵前還是非常強大的。一個牛錄控製一個小縣城沒問題,反正一個縣城的守備部隊基本上也就是一兩個百戶的兵力,大的地方有一個把總營就算是好的了。
    一個把總營去掉吃空餉的情況,能有個三百來人頂天了,一個八旗牛錄可是實打實的三百戰兵,這麽一對比,高下立判。所以多爾袞用這個方式,很快便聚攏了大量的綠營兵,直接開赴南京。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南京周邊幾府的官道上,全都是行軍士兵的原因,他們全都在往南京靠攏,然後渡江,前往鳳陽。
    福建廈門,這裏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數年前,這裏還是鄭家軍的前線基地,被鄭成功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南京作戰失敗之後,清軍兵鋒直指廈門,將廈門的鄭軍完全驅逐。驅逐之後,清軍別的沒學到,倒是跟農民軍學了一招鏟城,要知道,廈門城雖然在後世是極度繁華的城市,也是福建第一大城。但實際上在明代的時候,廈門的規模也不小,可清軍就是硬生生將廈門城的城牆給全部鏟掉,把整個廈門變成了廢墟。
    不過雖然如此,鄭成功並沒有完全放棄,馮錫範帶領數千人馬在海上遊弋,一直在尋找新的機會。高衡跟鄭成功見麵之後,鄭家軍立刻行動起來,按照戰前的布置開始在福建進行試探和壓迫作戰,高衡的本意是讓鄭成功不斷出兵襲擾沿海,逼迫清軍向內陸撤退,可是沒想到,多爾袞竟然率先行動起來,不用鄭成功逼迫,直接主動撤兵了。
    此刻,一艘大船正停靠在廈門的海灘邊,這裏曾經是廈門港,隻不過已經被清軍破壞得不成樣子。船頭,一名將領舉起千裏鏡正在觀察著城池方向的情況,海灘上,正有數匹快馬朝他們的方向奔馳過來。
    “將軍!將軍!撤了!全都撤了!”背後插著小旗的塘馬揮舞著雙手對船上的將領大喊道。
    軟梯放下,一個塘馬順著軟梯爬了上來,對那將領抱拳道:“範將軍,卑職等入城查探了,清軍連鬼影子都不見,我們在城池周邊的小漁村裏找到了村民,細問之下才知道清軍早就撤出這裏了。”
    那將領不是別人,正是馮錫範,今日他做先鋒,帶領麾下五千人馬從台島出發,直撲福建沿海。鄭成功為了補償上次南京作戰沒有讓馮錫範隨隊出征的遺憾,特地任命他為這次作戰行動的先鋒官。馮錫範對這裏海況和地形極為熟悉,台島距離廈門本來就不遠,所以僅用一天時間,馮錫範的先鋒軍就已經抵達附近海域。
    聽完手下人的匯報,馮錫範遞上一碗水道:“先喝口水。”
    塘馬接過水碗,一飲而盡,氣喘籲籲道:“多謝將軍。”
    馮錫範擺擺手道:“你是說清軍已經主動撤出了廈門地區?”
    “不錯,據我們詢問多個漁村的情報來看,情況屬實,清軍接到命令之後主動北撤了,不僅如此,除了廈門之外,福建沿海不少駐防的清軍都走了,現在這裏已經無人防守。”塘馬道。
    要知道,當初清軍為了防備鄭成功的進攻,在多鐸的主導下,於福建沿海建立了大量的軍堡和瞭望台,基本上就約等於長城的烽火台吧,既然鄭成功的艦隊在沿海神出鬼沒,那他們隻能采取這個笨辦法,多增加瞭望哨,時時刻刻監視海峽對麵的動向。
    但是沒想到,這些瞭望哨竟然也全撤了,這就意味著,清軍是主動撤軍,主動撤軍就說明他們在集結兵力,那麽集結兵力是為了什麽,已經是顯而易見了。
    馮錫範點點頭道:“好,本將知道了,立刻將消息傳遞出去。”
    “大帥,大帥,福建方向傳來消息。”廣州城外,刀槍林立,旌旗招展,上萬騎兵正在廣州城外休整。雖然廣州城經過多次戰亂,早就已經破敗不堪,但是清軍撤退之後,還是陸陸續續有不少居民回流,很多人逃回了廣州,想要重建家園。
    而今日,廣州城外,大軍雲集,先期抵達的是大量精甲騎兵,這些騎兵剛出現在城外的時候,引起了城內民眾的極大恐慌。他們不知道這些又是什麽人,會不會又進城燒殺搶掠一番,要知道,現在的廣州城連像樣的城門都沒有,城牆也是破敗不堪,甚至很多城牆已經崩塌,從缺口處可以對城內的情況一覽無餘。
    城內的民眾瑟瑟發抖,臨時自發組建的在城頭巡邏的民團立刻敲響了警鍾,城內立馬慌亂起來,但是細細想來也無濟於事,如果城外真的出現大量清軍騎兵,那這些民眾是無論如何跑不掉的。
    可是當這支騎兵接近之後,眾人才發現,他們的旗幟不是清軍,也不是明軍,而是興華軍。因為宋應升的緣故,興華軍在廣州基本上是無人不知,或者說,兩廣地界上,大家都知道興華軍是擊敗建虜的英雄好漢。所以當興華軍的戰旗出現在城外的時候,城頭終於爆發出了歡呼。“興華軍,鄉親們,是興華軍來了!”
    城門大開,不少民眾都從城內出來迎接興華軍的到來。這些民眾是發自內心的喜悅,他們已經過了太久擔驚受怕的日子了,他們再也不想過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了,這時候隻要有人能讓他們脫離苦海,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中來,那就是大救星。
    宋應升走在隊伍的最前方,朝民眾喊道:“本官是宋應升,鄉親們,興華軍來了,你們安全了。”
    民眾激動萬分,歡呼著將宋應升圍在中間。很多人將手中快要告罄的糧食拿出來,想要送給興華軍的士兵。高衡騎在黑雄馬上注視著這一切,所謂簞食壺漿,也就是這種場麵了吧。不過這些民眾已經夠慘了,興華軍是無論如何不能要他們的糧食的。
    不僅如此,因為船運的緣故,興華軍還能分出一些糧食來救濟一下難民。正當高衡吩咐左右,讓他們勻出一些糧食來救濟難民的時候,一名塘馬飛奔到了高衡的麵前。
    高衡立刻問道:“嗯?福建方向有何消息?”
    那塘馬立刻將懷中信封交給了高衡,正是馮錫範的親筆信,興華軍出發之後,他們一直和鄭成功保持聯係,從台島到大陸沿海的海麵上,到處都是送信的小船。在大陸沿岸的土地上,有很多來回往返的塘馬,將兩軍的消息互相通報。因為清軍已經撤出兩廣的緣故,目前在廣東境內通信是絕對安全的。其實就算是清軍掌握了興華軍和鄭家軍的動向也沒用,高衡這是陽謀,大軍北上就是跟你八旗軍決戰的。
    多爾袞根本沒得選,要不就整頓兵馬跟興華軍決一死戰,要不就繼續退兵,興華軍進一步,他們就退一步,最好是一直退到京師去,一直退到關外去,那興華軍就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作為清廷上層的統治者,多爾袞實際上也明白,一旦退出關外,就意味著滅亡。實際上,當年孫承宗在遼東的方略是最合理的,解決建虜的問題,根本不在於決戰,而是在於圍困和消耗。當年袁、孫二人在遼東築造堡壘,步步緊逼,就是想把遼東軍陣打造成銅牆鐵壁,讓建虜無法進入遼東地界,如此一來,光靠建虜這點人力物力,還有低下的生產力,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隻要大明跟他們斷絕來往,不出十年功夫,自己就完了。
    可是上麵就是不聽,非要發兵征討,結果連戰連敗,最終丟掉了遼東。但是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多爾袞明白高衡不是傻子,一旦讓他這種人取得了整個華夏的土地和人力。滿清隻要退出關外,就永遠不可能有回來的那一天了。
    所以說高衡用的是陽謀,多爾袞避無可避,不消滅興華軍,就是死路一條。
    高衡一目十行看完了信件,然後對左右道:“你們看看,多爾袞這回聰明了,開始收縮兵力了,看來,我們的計劃要做出更改了。”
    阿木道:“大帥,您的意思是?”
    高衡道:“多爾袞主動撤兵,一定是準備收縮兵力跟我們來一場最後的決戰,如果這時候,我們還執行原定壓迫敵軍,逼著他們北撤的計劃就是浪費了,當務之急,是立刻切斷多爾袞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