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一年之計
字數:3574 加入書籤
                    月赤察兒麵無表情地說道:“念你被奸人陷害排擠,跑去河南幫助甘麻剌那蠢貨,而且沒有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我這次免了你的罪。即刻出發,把自己捆了滾過來見我!”
    安童伏地,痛哭失聲:“謝大汗皇帝不殺之恩,臣,遵旨!”
    “我,我呢?”甘麻剌忍不住問道。
    “皇帝讓你,看著辦。”
    讓我看著辦?甘麻剌茫然地看向安童。
    安童卻將目光看向月赤察兒手中的木匣。
    甘麻剌心裏一動,指著木匣問道:“我,我能看下嗎……”
    月赤察兒依然麵無表情地將木匣放在他倆的麵前。
    匣子打開,裏麵是一個被生石灰包裹的腦袋。
    麵容枯槁,卻又栩栩如生。依然圓睜的雙眼之中,透露著難以置信的驚懼。
    “真的是南必……”甘麻剌喃喃說道,緩緩地坐倒在地。
    大汗皇帝並沒有隱瞞大都的驚變,而且已經將此事通告天下,並讓月赤察兒帶著南必的首級走了一遭上都。
    開封,是他的第二站。
    這天下,能殺南必而且敢直接殺了南必的人,唯有大汗皇帝!
    自己的皇祖父,果然清醒過來了。
    這一刻,甘麻剌心中,百味雜陳。
    作為嫡長孫,對於太子之位甘麻剌自然是覬覦已久。但是,隻要皇帝還在位,他根本就不敢興起一絲的爭奪之心。
    他領兵北上,確確實實是擔心在混亂的局勢之下,太子之位落入莫名其妙的人手中。
    甘麻剌不由地嗚嗚哭出聲來,如同一個委屈了半輩子的老男孩。
    隻是現在還不是痛哭的時候,甘麻剌提醒著自己,強行摁住淚水,哽咽道:“阿難答呢?皇帝怎麽處置他了?”
    “皇帝念及阿難答也是個蠢貨,暫時饒了他一命。此時已經領兵前往太行山,平定盤踞於山內的叛賊。你呢?”月赤察兒依然用冰冷的語氣問道:“是準備與你的好女婿一起,與大元國為敵嗎?”
    甘麻剌轉身,又噗通地趴倒在地,叩首道:“孫子絕無此意。是我失於管治,才讓女兒與甄鑫私自成婚。我、我這就與高寧斷絕父女關係!”
    大都的寒冬,如被斬盡的亂麻,忽然便迎來了春風。
    這股春風,不到一個月之內,便吹拂整個北地。令瑟瑟發抖了數年時間的百姓,感覺到恍若隔世的希望。
    可是當這春風越過長江,吹向江南時,卻又化作一場難以抵擋的暴雪,令江南官員如墜冰窟。
    也讓甄鑫應接不暇。
    後世最偉大的教員,曾在他著名的詩詞之中評點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其中有成吉思汗,卻沒有忽必烈。
    但是在甄鑫看來,忽必烈絕對是個超過其祖父的千古一帝。
    成吉思汗厲害之處,在於他幾乎是白手起家,建立一個浩大的蒙古帝國。但是他隻懂得戰爭,卻不知如何治理。打下了無數疆域,也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大兀魯思”。在其轄下,並沒有一支屬於國家的軍隊,也沒有形成一個能有效治理天下的朝廷,甚至於連一部成形的律法都沒有。
    成吉思汗的蒙古國,其實質就是一個蒙古草原各部落的聯合體。這是導致蒙古帝國迅速分崩離析的根本原因。
    忽必烈同樣也算是白手起家,從孤身一人到建立一個正式的王朝,以大元國替代蒙古國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
    這個國家以行省的製度控製了西起天山,東至庫頁島直至太平洋,北抵貝加爾湖,南達南海海域的廣闊疆域。不僅空前,而且絕後!
    對於忽必烈的手腕,甄鑫始終望而卻步。是以,他寧願一直苟在江南,等著忽必烈離開這個世界之後,再去考慮謀奪天下的可能。
    連甄鑫這位掌舵者都如此忌憚忽必烈,更何況是在江南就職的漢人。
    好在這些年來,日月島總算用盡手段培養出許多可用的官吏。因此,對於南下漢人官員的安撫,雖然必不可少,甄鑫也沒有強迫他們一定要留在江南。
    隻是與這些人約定,若因為害怕而離開江南回歸北地,完全沒問題。但若是留下來,就不得再有異心,甚至於為了想向皇帝表功而做出傷害江南百姓的不齒之事。
    以絕對鐵腕的手段,迅速地平定北地的內亂之後,忽必烈一定會集中力量開始對付江南。
    但是他會怎麽做?
    甄鑫卻沒有任何的頭緒。
    他畢竟不是忽必烈,哪怕設身處地站在忽必烈的角度,他也始終無法把握住這個帝王如淵似海的心思。
    沒辦法,除了加緊長江沿線的防備之外,隻能以不變來應萬變。
    ……
    昏睡了四年之後,年過八十的忽必烈,卻爆發出常人難以企及的旺盛精力。
    一道道詔令自皇宮發出,一支支軍隊向四麵八方開拔。
    有人在慌亂之中,加速了自己逃離中原的腳步。有人卻回望自己的故鄉,翹首以待王師。
    但是對於江南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來說,這些年安定富足的生活,早已讓他們忘記了那個遠在大都的皇帝。
    尤其是在三月正忙的時候。
    一年之計在於春,錯過春播時節,最少有半年便會沒飯吃。
    為海商供貨的手作作坊同樣是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必須在五月前,備好一整年的貨物,以供海商在台風來臨之前,或遠下南洋或北上渤海。
    不過,自從有了來自高麗與遼東性價比極高的奴仆之後,無論是農戶還是工坊,人手都相對寬鬆了許多。便有年輕人脫離這些低級無趣的勞作,努力尋求向上躍升的機會。
    有能力讀書的,自然是湧入各地的中小學校。這是一條通天的捷徑,隻要能從學校順利畢業,便意味著一輩子生活無憂。或繼續進入高等學府,或留校任教,最差也能成為三品吏員。
    在此之前,任何朝代都未曾給吏員定過品級。因為吏不屬官,隻是相當於官府裏的臨時工。有髒活累活他們去幹,有錯他們還得負責背鍋。而且隨時都會被辭退,不需要任何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