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幾家毒士

字數:5851   加入書籤

A+A-


    這場突如其來的勝利,使得荊州軍上下群情湧動,人人都盼著快上前線立功受獎。尤其是黃忠的兵,在後方負責押運物資,一個個急得吐血。人家第三軍肉都吃上了,咱連碗還沒看著呢,這讓人咋受得了啊?
    副將張南氣的罵娘,指著抱怨的軍官就是一頓批:“你懂個屁!大軍作戰各有各的任務,都跑前頭搶人頭,誰運糧草上去?沒糧食你拿著賞錢當飯吃?不踏實給我行軍,再敢胡言,老子軍法辦你!”
    黃忠還是一副穩穩當當的樣子,絲毫不受通報的影響,把精力都放在行軍上。他這個年紀啥陣仗沒見過?打仗這種事,光立功心切是沒用的,不把本職工作做好,就算機會砸臉上,你也隻會給砸得鼻青臉腫。
    再說張衛這邊,莫名其妙給人偷襲了一頓,把三百名負責製作的技工全弄沒了。這個損失可真的要命!做不出攻城器具,他們耗在這裏就毫無意義了。可要是這樣灰頭土臉的回去,那不得給人戳著脊梁骨罵死?
    想來想去,還是得向後方求援,再派新的技工上來。可這求援信剛一起筆就遭到了副將楊任的勸阻。理由很簡單,敗得這麽難看,消息傳了回去還不得讓楊鬆拿來大做文章。就算你是天師的親弟弟,隻怕也得降職降薪、戴罪立功。
    張衛歎一口氣,把手一攤:“那你說咋辦?”
    “不如派一隊人回去,去民間搜羅工匠,回來接著造車。”
    “這——,隻怕一時難以湊齊。”
    “能找多少算多少,不足的就從大軍裏挑,隻要能把器械造成,管他是誰造呢。”
    張衛沉吟了一會,最終點頭同意。就這樣,一支小隊踏上了抓工匠的路程,而工坊則暫時交給一群大頭兵來擺弄。
    張衛的焦頭爛額隻有他自己知道,劉備的大軍可不會等他,陸陸續續連人帶貨都到了葭萌關前。劉備見過張任、吳蘭,就回到中軍召集黃忠、魏延開啟作戰會議。
    張衛雖然輸了一陣,但那隻是皮外傷,並未傷到筋骨。而荊州軍的目標是殲滅這支部隊,然後長驅直入奪取漢中。這個任務可就艱巨了。首先一支兩萬人的部隊要消滅並征服一個有著五十萬人口的政權,無異於螞蟻吞象;其次是一直抱著敵意的張任也是個不可控的因素,誰知道戰事膠著的時候這家夥會不會背後捅你一刀?
    奪取漢中,這件事說到根上還是得靠政治,如果迷信武力,那是注定要失敗的。孫子《謀攻篇》曰:“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像這種滅國級的戰略規劃,就不是魏延黃忠這類戰將所擅長的了。左將軍第一個還是詢問龐統的意見。
    龐統笑著說魏將軍的這一仗充分說明公子禪製定的平漢方略切實可行,從打掉張魯政權的統治根基入手,配合水軍在敵腹地穿插,迅速瓦解漢中民眾對張魯政權的支持,粉碎敵反抗意誌,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不過道理是這個道理,具體要怎麽實現呢?
    劉禪沒說,龐統也沒有答案。倒不是他倆沒這本領,而是對漢中的內部情況掌握的有限,無法做出更有針對性的策略。
    這時候,有兩個人的價值便凸顯了出來。那便是剛剛拜過碼頭的法正和孟達。這兩人在益州多年,對漢中的了解遠勝於江陵來的這些人。
    法正見龐統向自己投來詢問的目光,會意一笑,開口侃侃而談:“正雖未見公子禪,但觀其謀略,深為佩服。張魯之祖張道陵創五鬥米教,至其父張衡,再至張魯,前後五十年矣。其教以老子為尊,諡“太上老君”,奉《老子五千文》與《老子想爾注》為經,視老君如道,守一誡訓、積善積精,以為長生之法。魯自號師君,其下設祭酒,再下設鬼卒,亦教亦政,不用王法。為政重信厭詐,主張兼愛,凡罪者,三原而後懲,小過以善舉抵之。施符籙咒術,病者不用藥石,乃祈禳齋醮謝罪除災。境內多設義舍,置米肉供人取食,廢私財、禁用酒,凡教眾皆曰平等,一時頗得人心。
    今欲破其言,可派遣精銳潛入,暗中於義舍投毒,民受其害,必有所疑。再陰殺其教士,破長生之神話,以傷民意。張魯有近臣楊鬆,貪婪成性、嗜財如命,可遣使贈以重金、許以厚禮,使其勸諫張魯,命張衛回軍。衛若奉命,則半道設伏擊之;不奉命則上下離心,可間而攻之。”
    法正的一篇策略說得並不快,音量也並不很大,但它的內容卻像刀子一樣刻進每個人的心坎。你可以說它狠辣,但卻不得不承認這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率的辦法。
    一向自視甚高的魏延首先拍案,望向法正的眼神都有了敬仰之情,連著說了好幾個“絕妙”。黃忠沒有反應,隻拿目光去看劉備。左將軍並未像魏延這般激動,而是頗有顧慮地皺緊了眉頭,似乎很難做出決斷。
    良久才說:“孝直之計雖妙,然毒害百姓、陰殺無辜,太過殘暴,恐於天理不合。”
    法正在心裏暗暗搖頭,很想爭辯幾句。但自己畢竟是新人,老板不采納你的建議你就臉紅脖子粗地去鬧,這也太丟人了。
    龐統看出其中的尷尬,略加思索,主動站出來替法正解釋:“主公所守者義也,臣等所謀者勢也。蓋天行無常、固非一道。倘太平之時,固本守義誠為可敬,若逢離亂,則寸步難行矣。凡事宜從權變,不可教條。若不用孝直之計,以正正之旗邀堂堂之陣,攻伐之間,死傷豈非更巨?倘遷延日久,張魯必增捐稅,亦非百姓之福。況我軍千裏轉戰、遠征敵國,糧草皆受製於劉璋。若不盡早取得東川,全漢水與荊襄勾連,一旦有變,腹背受敵、更無退路,皆死無葬身之地矣。存亡之際,死生之間,惟明公決之。”
    龐統的勸解像一把鑰匙,解開了劉備心頭最後的枷鎖。這都什麽處境了,命懸一線,哪有工夫再顧慮小恩小惠?不說別的,就單是這兩萬多荊襄子弟,你劉備要不要把他們平安地帶回去?還是為了那虛幻的仁義,讓這些追隨你的戰士屍橫異土、骨浸他鄉?
    這種選擇題誰都會做,因為它根本就隻有唯一的選項。
    “唉——,既然士元與孝直皆讚成,那便照此行動吧。”左將軍歎口氣,下了決心,宣布行動開始。
    一直沉默的孟達站了出來,拱手請示:“劉璋與張魯有殺母之仇,此攻略可以劉璋之名施行。孟達不才,願以蜀臣名義前往南鄭,勸說楊鬆。”
    龐統聞之大笑:“若季續前往,事必偕矣。”
    計議既定,接下來就是具體的落實。這些是龐統的工作,更不會公開討論。法正整了整衣袖,本在好奇會派誰去執行破壞任務,但轉念一想,以劉備和龐統的智慧,這種事還用別人提醒麽?於是一個字也沒說,拱拱手退下了。
    正如法正猜的那樣,之所以劉備和龐統都沒提這事,是因為早就做了安排。在部隊出發的前一個月陳到便已潛入漢中,與夜梟的其他骨幹一道,一邊搜集情報,一邊等待進一步行動的命令。
    搞破壞,他們是不二人選。
    大事議定,接下來便開始各自部署。由於漢中方麵至今還不知道荊州加入了戰局,因此龐統決定將這種信息差維持下去。但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部隊隻能打著蜀軍的旗號出關作戰,否則立刻就會被認出來。若張魯增派援兵,無疑會增加全殲張衛的難度。
    蜀軍的旗幟和番號隻能去跟張任吳蘭要,但這樣明目張膽地開口,以張任那個始終警惕的態度,十有八九會被拒絕。不但要不到旗幟,還會引起對方的懷疑。
    為此法正出了個主意——讓部隊去蜀軍駐地的上風處埋鍋造飯。
    話說這跟借旗有啥關係?其中卻有個緣故。
    荊州軍經劉禪的軍製改革,士兵待遇已大幅提高。單單夥食標準就遠超同時代的其他任何部隊。每頓都有主食和肉類,條件允許的話還搭配蔬菜。相比之下蜀軍的夥食就跟要飯的一樣。
    荊州軍在上風頭一開鍋,那燉肉的香氣便直撲蜀軍營地。蜀軍士兵捧著碗裏的粥、聞著人家的肉,那誰還能受得了?隻開了兩頓火,吳蘭的兵就不幹了,直接衝到軍需官那裏鬧起來——都一般的拚命,憑什麽人家頓頓吃肉,咱們就隻能喝粥?
    有了這個鋪墊,龐統便出馬了,找到張任提出兩軍一起出關的方案。由蜀軍正麵列陣吸引張衛的注意,荊州軍從兩翼突擊,繞到敵軍後方切斷其退路,來個前後夾擊。
    這當然會被拒絕。
    自打劉備抵達葭萌,蜀軍主將張任就一個囫圇覺也沒睡過。他讓部隊打了雞血似的時刻關注荊州軍的動作。這樣的條件下,怎麽可能答應並肩作戰?
    “將軍若執意不肯出關,我軍也可單獨迎敵。隻不過張衛尚不知我軍到此,保密起見,請借貴軍旗幟一用,以此麻痹敵人,防止其向南鄭求援。”
    龐統一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說出的理由也合情合理。
    雖然如此,張任還是猶豫了。對他而言劉備軍的任何企圖都值得懷疑。
    倆人僵在這裏,忽然吳蘭闖了進來,一時沒看到龐統,氣急敗壞地朝著張任抱怨:“張將軍,這兵沒法帶了!你去看看,荊州軍頓頓在咱邊上吃肉,將士們受不了啦!再這樣下去,引起嘩變也未可知!”
    吳蘭的抱怨張任也聽說了,隻是沒想到事態已經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又是劉備!隻要牽扯到他準沒好事!
    張任懊惱地搓了搓手,還在想對策,那邊龐統卻開了口:“怎麽,貴軍將士連頓肉都吃不上?”
    龐統這是明知故問,氣得張任有苦說不出,心想誰能跟你們似的頓頓吃肉?
    吳蘭這才注意到龐統,連忙拱了拱手,搖頭歎氣道:“龐先生,唉——,貴軍真是闊氣,卻害得我們好慘!”
    “哈哈哈——”龐統仰天大笑,好一會兒才停下來,轉頭向張任建議:“張將軍,統有一計,以我軍一半的肉食換貴軍旗幟,則貴軍官兵不再抱怨厚此薄彼,而我軍亦可出關,免得擠在一起惹出麻煩。”
    張任沉默。
    不得不說龐統的建議很有道理,聽起來己方也不吃虧,更重要的是能立刻解決眼前的麻煩,避免軍心渙散。但不知為何,張任總有種不踏實的感覺,越是看不出問題就越覺得有問題。
    吳蘭卻沒那麽多心眼,一聽還有這種好事,立刻眉開眼笑的答應下來。說完才來問張任,那張任還能說啥?若硬要阻止,官兵們就會把吃不著肉的怨氣全撒在他頭上,那樣的話這官還怎麽當?
    於是乎荊州軍拿到了旗幟,蜀軍拿到了雞鴨魚肉,兩邊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準備工作做完,左將軍不再耽擱,命令部隊出關,向張衛發起進攻。由於葭萌關到張衛營地之間是一條穀道,兩側是峭壁,道路寬度有限,因此大軍無法展開。
    張衛把軍營卡在道路前方唯一的開闊地,的確是很聰明的做法。這樣一來,蜀軍想要進攻就隻能一小撥一小撥的上,無法形成人數優勢。
    得知敵軍有了行動,張衛也沒閑著,立刻整兵出營,沿突前布置的鹿砦和陷坑擺開隊伍,不給敵軍進兵的空間。如此一來,蜀軍就隻能以少量士兵進行密集隊形衝鋒,成為己方弓弩最佳的射擊目標。
    然而,這隻是張衛的一廂情願。
    因為在他麵前的並不是蜀軍,而是從內到外都準備得十分充分的荊州部隊。張衛到現在還沒意識到這一點,而沒能及時意識到這點,恰恰成了漢中軍最致命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