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位列雄關

字數:5677   加入書籤

A+A-


    為了今天,黃忠和魏延的部隊已經同五溪蠻輪訓了整整一年,對眼前的地形已非常適應。而戰前的沙盤推演也預判了張衛的打法,應對起來也有板有眼。
    首先由第三軍重步兵集團在隊伍前方形成一道屏障,與後續部隊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第四軍的兩支分隊則背負著山地投石機組件攀上兩側高地,找到製高點,開始就地組裝、取石、瞄準,構築起兩個居高臨下的火力點。
    隨著一聲令下,山頂的投石紛紛落下,毫無準備的漢中軍被砸開了花,開始出現戰損。堵在道口的第三軍重甲兵巋然不動,繼續安安靜靜地堵著路,欣賞被投石砸得東倒西歪的敵人。
    張衛做夢也想不到世上還有可以拆成組件攜帶上山再重新組合的投石器,自然也沒有針對性的防禦措施。被一頓猛砸亂了陣腳,才不得不派兵上山去破壞敵人的遠程武器。
    但仰攻作戰談何容易?
    副將楊任親率突擊隊,連試了三次都沒成功,每次被敵軍的弓弩和石塊弄得灰頭土臉。
    “再打下去隻能增加無謂的犧牲。”
    張衛見勢不妙,對戰局有了新的認識,放棄了奪取製高點的念頭。他下令全軍緩緩後撤,不再與敵人糾纏營寨前方的空地,而是龜縮回營寨內依托工事防禦,以此避開敵投石機的打擊範圍。
    於是荊州軍有了一片緩衝地帶。重步兵不失時機地向前推進,為部隊贏得寶貴的展開空間。後續部隊就像虹吸到海綿的海水迅速向兩翼擴展,支援軍在前方盾甲兵的掩護下快速行動,清除路障、填平地麵,同時組裝遠程武器。
    漢中軍此時已全部回到營中,張衛站在寨牆邊上仔細觀察對麵的一舉一動,感覺到事情有些不對勁。以他對蜀軍的了解,作戰風格跟眼前這支部隊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無論是行動能力還是組織程度都天差地別,就像是業餘跟職業之間的差距。
    “看這旗號的確是葭萌關的守軍,但這打法怎麽看都不是啊!”
    張衛在心裏暗暗嘀咕,不禁有些慌亂。人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這一點指揮員也不例外。以張衛現在的經驗,完全無法預判敵人接下來的進攻方式,這怎能不讓他心驚肉跳?
    荊州軍並沒有急著進攻,隻是由前沿部隊架起兩人高的巨盾,夯實防禦能力的同時阻止敵人窺探己方的行動。在他們身後,隊伍讓出一條通道,後方的騾馬隊不斷運來大型木質組件,就在敵人眼皮底下組裝起一架巨大的投石機器。
    這用了整整一個時辰,在此期間漢中軍完全無所作為。敵軍上方的移動投石器始終是個巨大的威脅,因此隻要對方不過來,他們絕不會主動過去。
    “都帥,這群耗子兵堵在盾牆後麵幹啥呢?快一個時辰了,不會有啥陰謀吧?”
    也許是等得太久的緣故,楊任問了句不鹹不淡的廢話。張衛沒理他,思索著要不要派支小部隊過去騷擾一下,探探敵人的底。
    事實證明張衛過慮了。荊州軍一刻也沒閑著,組裝好投石器連調校都懶得調,直接就裝彈射擊。此時在山地上方的移動分隊又成了射擊觀察員,通過旗語不斷地向下報告彈著點的位置,使得下方的射擊精度越來越高。
    “轟——”
    數百斤的石塊一個接一個被拋進張衛的軍營。在巨大的動能麵前,一切防禦都成了擺設。唯一能夠幸免的辦法就是祈禱自己別堵在它的前進路線上。幸好這種巨型投石器運輸不便,組裝後也無法移動,因此荊州軍此行隻帶了一架,否則對麵這會兒早就千瘡百孔了。
    饒是如此,這巨大的衝擊力也讓漢中軍官兵無比絕望。他們現在隻有兩條路,要麽衝上去和敵人攪在一起,要麽繼續後撤避開敵人的遠程打擊。
    “撤!”
    張衛果斷地下達了命令。麵對這種降維打擊,他也實在沒有別的辦法。副將楊任有些憋屈,仗打到現在自己這邊可連一次像樣的進攻都沒有,就這麽灰溜溜地棄營逃走麽?
    憋屈歸憋屈,但這是沒辦法的辦法。幸虧敵軍投石的頻率不高,部隊還可以趁著間隙分批脫離戰場。若賴著不走就都成了人家的活靶子,非讓人吃幹抹淨不可。
    漢中軍從後隊開始一批批離開營寨,朝戰場後方三十裏的白水關撤退。依托城關改攻為守或許還有轉機,這是張衛此刻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案了。
    於是張衛駐紮了一個月的大營在未與敵軍真正意義上有過接觸的情況下更換了主人。張衛啥也沒帶走,就盼著能把部隊帶回去,盡可能多的保存有生力量。漢中軍的士兵們在長官的催促下馬不停蹄,一路跑進白水關才可以休息。
    首戰告捷的荊州軍也並不輕鬆。接管了營寨後,支援軍用最快的速度開始修繕。公子封甚至脫了衣甲赤膊上陣,跟士兵一起動手。回收投石的,修補寨牆的,疏通道路的,整個支援軍在主將的帶動下鉚足了勁工作。這不是劉封在作秀,而是他很清楚必須趕在天黑之前把大營修繕妥當,否則誰也不敢保證敵人會不會趁夜跑來偷襲。
    其餘的部隊各有各的事做。巨型投石器無法移動,隻能拆卸掉運進營寨保存。大營的防務需要接管,張衛留下的物資也得逐一清點。另外法正還建議把留在葭萌關內的軍需物資全都運過來,以防哪天張任翻臉,把關門一鎖來個拒不認賬。
    張衛輸了一陣,連死帶傷損失了千把人,糧食軍械丟得一幹二淨,部隊士氣更是跌落到了穀底。更讓他鬱悶的是仗打成這樣,連敵人是誰都還沒搞清楚。
    現在可以確定這絕不是葭萌關守軍,劉璋的部隊既沒有這種武器也沒有這種效率。但他們究竟是誰呢?這件事靠猜顯然不行。
    張衛把副將楊任叫來,布置的任務內容就跟劉封擔心的一樣,趁夜殺個回馬槍。不過不是夜襲,而是派斥候搞清楚敵人的來路。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素質張衛還是有的。
    入夜之後,一支裝扮成蜀軍的漢中軍精銳悄悄離開城門,朝白天還屬於自己的營寨前進,目標是混進營寨獲取情報。
    劉備也在枕戈待旦。一場小勝並不能讓左將軍放心,嚴格說來金牛道上的一塊營地根本算不上什麽據點,隻有盡快打進漢中平原與荊襄大本營取得聯係,這支遠征軍才算有了基地。
    中軍帳內燈火通明,軍事會議從下午一直開到晚上,大家的表情並不比剛離開葭萌關時輕鬆多少。沿著金牛道向北,至少還有白水和陽平兩座大關隘。尤其是陽平關,更是關口套著關口,形成一套有機防禦體係,是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雖然有巨型投石器,但想砸開這兩座城關卻也無能為力。一來數量有限、就隻有一架,二來這幾百斤的石頭也不好找,運輸起來更是沉重的負擔。
    “主公,白水關隻可智取,難以強攻。”
    龐統給下階段的戰術定了基調,對此沒人有異議。魏延一屁股坐在沙盤邊上,邊啃餅子邊想辦法。黃忠不在帳內,他負責軍營的防衛,入夜後就繞著營地巡視,片刻也不敢停。
    法正依然雲淡風輕,捧著一杯熱茶抿上一口,慢吞吞地說:“凡戰者必疾徐有間、張弛有度,左右飄忽不定,攻敵所不備。張衛棄營而走,必不敢再大意,南鄭亦必因此增兵陽平。我軍盡奪張衛糧草,足以堅守數月,不如擾其後方、靜觀待變。”
    龐統撫掌,深以為然。劉備佩服得五體投地,立刻向潛伏在漢中的陳到發出密令,通知他開始行動。
    於此同時,張衛派來的人已摸到了營地附近。他們分成六股散布在不同的方向,卻在看過敵軍的防禦措施後不約而同地打消了潛入的念頭。
    黃忠的防守堪稱完美。首先在營地內及外延半裏範圍打滿了燈火,幾乎不留光照死角。外有巡邏隊、內有哨塔,隱蔽處還設了暗哨。四個寨門都有重兵守衛,寨牆每三十步設一座硬弩,守衛錯開時辰輪流換崗休息,別說是人,就是條狗也別想溜進去。
    既然無法靠近,那就隻能在遠處觀望。敵營被照的燈火通明,雖不利於潛入,卻能看個明白。
    看著看著,還真給他們看出了破綻。因益州多山,民眾普遍著木屐出行,軍隊則一律穿皮底靴。但眼前這些巡邏兵腳上蹬的大都是麻布鞋。再聽他們交換口令時說的也不是益州口音,語氣聽上去生硬的多。
    這些人貓了整晚,將近天明才打道回府。雖然獲取的信息有限,卻也坐實了這是一支域外部隊的猜測。張衛攤開地圖,開始研究這都是哪路神仙。從已有的信息判斷,這夥人擅長山地行軍和作戰,大概率不會來自北方平原地區與江南水鄉,至於雍涼地區更是以騎兵著稱,可能性更小。再剩下就是西川、南中和荊州了。西川已經被排除,南中少數民族基本不穿鞋,如此說來,就隻剩下一個荊州了!
    “荊州?劉備?”
    張衛對著地圖喃喃私語,琢磨著這件事的可能性。如果真是劉備的部隊,他們千裏迢迢跑來為蜀軍作戰,圖什麽呢?也沒聽說劉備跟劉璋有什麽交情啊?更何況戰爭這種事,有交情也不好使啊。
    張衛百思不得其解,隻好向張魯報告此事。不管麵前這支軍隊是不是劉備,它的戰鬥力都強的可怕,因此張衛打定主意就守在白水關,絕不出關一步。
    ——
    南鄭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周。平王東遷,一部分鄭人沒有跟著平王去洛陽,而是往南進入漢中平原,在此建邑。後為秦取而築城,又與楚地六百裏合並,設縣置郡、立為治所。
    南鄭城鑲嵌在漢水以南、巴山以北的平川地帶,城的北部與漢水平行,南部則貼著梁山餘脈蜿蜒。地勢由北向南緩慢抬升,整座城東西最長處760丈1800米),南北最長380丈900米),是一個北窄南寬的不規則楔形。
    城牆長11裏,由夯土築成,基寬3丈4尺、頂寬1丈7尺、高3丈。北門外設有渡口,東西各有城門一座,南有兩座。城內設有天使壇、靜室等宗教設施,也有治所、武庫等治理設施,還有義舍、市集等民生設施。城外挖了壕溝,四角設有烽火台,民眾生活工作與其他地方大致相同。
    由於五鬥米教禁酒,因此城內沒有酒肆隻有茶舍。漢水的便利為南鄭城帶來商業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不速之客。
    陳到就是其中之一。
    將工作地點選在南鄭,就是看上了這裏便利的交通和發達的商業。穿梭的人流帶來的不隻是經濟上的收益,還有助於情報的交換和收集,隱藏身份也更容易。夜梟到此後,隻要和高層沾邊的消息他們都不放過,因為收集到的情報太多,甚至無法一一核實。
    收到主公的密令,內容是向義舍投毒以及刺殺宗教人物,引發民眾對神權體製的懷疑和不滿。陳到對這條命令感到疑惑,甚至有些抵觸。他追隨劉備幾十年,以他對劉備的了解,斷難相信這樣的命令是出自主公之口。要知道新野撤退時,主公是寧願冒著第二軍全軍覆沒的風險,也要拖住曹操大軍好讓十萬百姓有機會逃命。這樣的人,他怎麽會往百姓的碗裏投毒呢?
    對命令的不認可促使陳到有意無意地從另外的角度去解讀它,經過一番思索,他認為“引發不滿”才是這道軍令的真實意圖。思前想後,陳到做了個從業以來從未有過的決定——擅自更改命令,用自認為更好的方式去實現這四個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