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兩界使者
字數:2542 加入書籤
除去京畿之地,高句麗各地的官員已紛紛歸順,何樂為暫未對他們下手,畢竟此刻並無合適的地方官員接替。但他已致信長安,請求調遣大批官員前來,因為未來高句麗將納入大唐的版圖。
答案很快揭曉。在大唐軍隊圍困高句麗七日後,南方的援軍抵達,然而他們並非來援助大唐。雖為大唐的附屬國,這些使者卻是來調解衝突的。
所謂調解,即兩國交戰時,第三方派遣軍隊並不參與戰鬥,卻在戰場邊緣施加影響,試圖充當和事佬勸說雙方罷兵。這也是蓋元素文最後的希望。
蓋元素文已向兩國君主求援,盼他們介入此事。若兩國坐視不理,大唐軍隊必會徹底占領高句麗。那時,大唐的勢力將與兩國近在咫尺,以大唐擴張的野心,兩國的日子必定不會好過。
兩國君主並非愚鈍之人。高句麗雖時常欺淩他們,卻並未動搖統治根基,也沒有滅國之力。但若高句麗落入大唐之手,他們將如兔入虎口,隨時可能被吞噬。於是,趁著大唐立足未穩,兩國各派三萬大軍以調解之名介入。
“他們莫非瘋了,真以為我們不敢痛下殺手?我們隻是在消化新征服的土地,他們竟自視甚高!僅憑兩國之力,竟敢對大唐軍隊頤指氣使,真是不自量力。”
牛進達接過兩國國君的書信,心中五味雜陳。你們自視過高無妨,但切勿輕視大唐軍隊。我們一路從高句麗北部殺來,千裏疆域勢如破竹,區區六萬大軍,你們真以為能阻擋我們的步伐嗎?
"在這兩片未知的王國尚未領略我們的威儀,一旦見識,許多疑慮自會消解。不如乘他們立足未穩,我們便發起攻勢,再向敵營投擲幾枚魔導石炮,我倒要看看,是他們的**堅韌,還是我的炮石更勝一籌?"
蘇定方摩拳擦掌,原本以為攻克高句麗王城後戰事將告一段落,如今又有兩個挑戰者上門,那就順水推舟,給他們一個教訓,畢竟單挑群毆並無差別。
"大將軍有何高見?"
何樂為側目望向身邊的何靖大將軍。雖說此次出征由他掛帥,但何靖大將軍乃軍務總監,一路並未幹預他的決策,不過尊重應有盡有,何況此乃兵營重地。
何靖大將軍在軍中猶如北鬥泰嶽,若不經其同意便擅自決定,隻怕會在軍隊中引起軒然大波。
"稟殿下,南方兩國使者已至……"
何靖大將軍還未開口,哨兵已來通報。顯然,南方兩國使者清楚,開戰前必須先見何樂為一麵,否則一旦戰端開啟,再無轉圜餘地。
"無論如何,接見是必要的。兩國現今仍是吾大唐的附庸,使者尚未離境,恐怕還需時日登船。如洽談無果,某些事也好說清楚。倘若拒絕接見,將來恐有麻煩纏身。"
蘇定芳與牛進達對外交之事懵懂,但何靖大將軍老謀深算,將責任推諉於他人,自然能避過紛爭。
"那就請大將軍引領使者前來。"
何樂為言畢回歸主位,其他人也各就各位,兩國使者並未安排席位,他們僅是附庸國臣子,在此並無立足之地。
"微臣高莫,微臣何坦,參見殿下。"
帳內走進兩人,左側年長者乃新羅國的高墨,右側年輕些的是百濟的何坦。
"二位使者跋山涉水,辛苦了。隻是不知來訪軍營有何要事,大軍即將出擊,我無法久陪,有話直說吧。"
何樂為的冷淡讓二人頗感不適,畢竟他們身為一國之使,理應受到尊重。高莫曾到過長安,那時備受禮遇,而今來到何樂為麵前,別說禮遇,就連說話的機會也稀少得可憐……
在遙遠的過去,兩人或許會為了各自的王國舌戰不休,然而如今,嚴峻的局勢將一切辯論淹沒。大唐的十萬雄獅整裝待發,高句麗的王城已如風中殘燭,一旦陷落,大軍去向,無人能料。於是,兩者有了共同的祈願:勸說大唐暫釋兵戈。
"尊貴的領主,大唐已對高句麗施以警戒,高句麗自知其過,願獻上豐饒的土地、臣民,並傾盡國庫以示歉意,望領主慈悲為懷……"
高莫擔當起懇談者的角色,然而他的話語並未觸動何樂為,四周的將領們也都搖頭不語。這與江北時的提議有何差異?那時能接納便接納了,如今兵臨城下,僅剩孤城一座,重提舊話,又有何意義?
何坦則在一旁協助,頌揚著大唐的寬宏之道。兩人顯然是事先商量好了策略,一人訴諸實利,一人讚譽大唐。若換作一個易受影響的統帥,或許早已應允。然而何樂為注重實際,這等陳詞濫調,就連他的奴隸也能說出百句,豈不比他們更動聽?
喜歡大唐之盛世大柱國大柱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