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六萬大軍的命運

字數:2535   加入書籤

A+A-


    "啊嚏……"

    兩人正滔滔不絕,蘇定方突然一個噴嚏,打斷了他們的演說。兩人愣怔地望著蘇定芳,原以為隻是小插曲,打算繼續,卻見何樂為從台上走下。

    "兩位使者無需多言,我已理解你們的意圖,但我有一疑問。先前你們與高句麗針鋒相對,甚至向大唐呈書,請求製裁高句麗以舒緩你們的壓力,此事我記得沒錯。如今高句麗即將滅亡,三國即將相鄰,理應慶賀,為何你們轉而助高句麗調停?"

    何樂為一語中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並非恒久不變。當初,兩國與高句麗確實勢如水火,高句麗強盛,兩國弱小,隻能遠交近攻,依賴大唐的庇護。

    然而如今高句麗已被削弱至苟延殘喘,大唐再加把勁,高句麗將不複存在。關鍵在於,他們察覺到大唐的擴張野心,如若讓大唐在北方邊界立足,兩國的滅亡也隻是時間問題。

    蓋元肅文洞察這一切,因此向兩國揭示利弊,促使他們派出六萬大軍前來斡旋……

    "殿下,我們並非有意再次挑起兩國戰火,高句麗已意識到其失誤,何苦令兵戈不息,大唐的勇士亦將承受無謂的犧牲?以和為貴,共商大計才是明智之舉。"

    高莫年長,麵如玄鐵,他勉強挺身而出,試圖緩和緊張氣氛。

    "高閣下所言有理,但我尚有一疑問。如若我沒記錯,貴國剛呈上萬民書,願為大唐之藩屬,那麽理應明白藩屬的職責與義務。照此推斷,此刻貴國六萬雄師,應由我調度指揮。"

    這番話讓二人始料未及,何樂為並未如他們期待般回應,反而拋出另一個議題。正如東征高句麗時,吐穀渾派遣的軍隊皆受何樂為指揮,雖吐蕃非大唐藩屬,但也出兵隨行。如今新羅與百濟加入大唐麾下,他們的軍隊既然涉足戰地,自然應歸何樂為調度。

    "這...這..."

    聽聞此言,二人麵色驟變,不知如何回應。何樂為所言合乎規則,在宗主國麵前,藩屬國並無太多自主權。此時若反抗,便是撕破臉皮,從這一刻起,雙方不僅恩斷義絕,還將變為敵手,甚或比高句麗更為凶猛的敵人。

    高句麗與大唐本就等級對立,彼此誓要生死相搏,無須多言。然而兩國如今依附大唐,若轉而為敵,便是背叛,麵對叛徒,大唐的劍必將更加銳利。

    "二位大人難道不應給出答案?我現在以大唐皇太孫的身份質詢,你們的軍隊是否會服從我的號令?"

    何樂為已返回主位,二人卻仍沉浸在先前的震驚中,未曾察覺他的回歸。他們腦海中一片嗡鳴,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本意調停並增強自身地位,卻不料陷入這般進退兩難的局麵。

    若答允遵從何樂為,那六萬大軍恐怕將劍指高句麗的王城...

    倘若你們拒不回應,此事將變得頗為棘手。在即將展開的攻勢中,大唐鐵騎將對你們及高句麗的軍團施以無情的打擊。既然你們已不再是大唐的附庸國,一切言辭皆成過耳之風,唯有劍鋒相對才是真理。我等早已整裝待發,而你們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抵擋大唐的衝鋒,那便聽天由命吧。

    兩人的指尖顫抖,額頭上汗水涔涔,此刻仍無法找到合適的答複。畢竟,他們的抉擇關乎六萬人的生死。若回答稍有不慎,依照何樂為的決絕,大唐軍隊隨時可能發動攻擊。

    “尊貴的大人?”

    何樂為給予了他們三次呼吸的時間,但他們依舊沉默不語,他不可能無限期地等待。

    “戰或和,給個答複。將軍的劍已耐不住寂寞,僅是六萬兵馬而已,況且你們曾是我大唐的藩屬,違逆者必受懲戒。”

    蘇定方邊佩劍邊說,銳利的目光讓兩位使者不寒而栗,這就是大唐將領的威嚴嗎?光是這眼神就比他們本國的將軍更具威懾力。

    “稟告殿下,各路兵馬已整裝待發,隻待指令下達即刻出擊。”

    信使步入帳內,話語再次讓兩人顫抖。

    “二位既然未作抉擇,那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凡阻擋我大唐前行的軍隊,皆被視為敵……”

    眼看何樂為即將宣戰,兩人瞬間雙膝跪地,何坦略顯抗拒,卻被高末強行拉下。

    “殿下息怒,我二人願聽從殿下的命令。”

    此番應變引來四周讚譽,總算在關鍵時刻站對了立場,隻是為時已晚。早些時候殿下致信,若你們順從,尚可分享一席之地,如今卻淪為自己人的獵物。

    喜歡大唐之盛世大柱國大柱國(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