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奮勇向前
字數:2193 加入書籤
事實證明,薛延陀可汗的策略是明智的。若集全軍與大唐軍隊正麵交鋒,他們勝算不足四成;但如果持續拖延,勝利的天平會逐漸傾向他們。大唐軍隊在草原急切尋求決戰,但此刻薛延陀大軍的蹤跡難以尋覓,軍隊士氣漸消,短短一個月內,違紀之事時有發生,士兵們偷偷溜出營寨騷擾周邊部族,這是吳王先前嚴禁的行為。
然而,年輕士兵們的精力無處發泄,若持續戰鬥,他們無暇他顧,但長久困於軍營,這些躁動的心便生出各種主意,膽大的甚至擅自遠離營地五十裏之外。
無奈之下,吳王隻得下令,率領軍隊冒險深入草原腹地。
薛延陀可汗正等待這一刻,大唐軍隊冒險進入漠北之際,他們已部署好狡猾的策略。吸取上次教訓,薛延陀可汗不再傾巢而出,他知道那樣隻會失敗,於是將軍隊拆分成小隊,沿途騷擾大唐軍隊,這正是何樂為熟悉的戰術,也是現代遊擊戰的先驅。每支騎兵小隊約有三百到五百人,隱蔽在草原的山嶺背風處,待大唐大軍行進至附近,他們便緊緊咬住大軍的尾部,一旦大唐軍隊反擊,他們立時化作數十支小隊,向著草原深處疾馳而去...
假設若吳王持續遣軍追蹤,唐朝士兵們踏上征途的那一刻起,便步入了生死的倒數。離開軍營五十裏,薛延陀的鐵騎已在靜候,彼時回頭之路已被徹底切斷。
借助遊擊戰術,短短十日內,大唐軍隊損失兩千餘勇士。雖損失尚可承受,然軍心逐漸動搖,每次出擊,總有兄弟不再歸來,而戰績相較敵方,實屬微不足道。如此持續,勝算將日漸消磨。
對此,吳王何恪亦頗感無措。部下將領已有異見,主張南撤,縮短補給線,以期提振士氣。如若一味深入草原,對大唐並無益處。
理智下,吳王應作出明智抉擇,然何恪視此為難得良機,渴望複製何樂為的輝煌。於是,他下令兩萬鐵騎,對整片草原展開掠奪。
在常理中,此舉並無不當,然而突厥各部早已歸順大唐,即便可汗遁逃,也不該覬覦其部落。然而,為減輕後勤負擔,何恪堅持執行命令,突厥各部由此看清,大唐所謂的一家親不過虛言,危難之際,隻知掠奪他們的部落。於是,突厥各部奮起反抗,甚至有部落暗中聯絡薛延陀。
吳王設想,行動迅疾,則突厥各部無法應對。掠其物資後,再深入薛延陀腹地。然對草原了解匱乏,加之突厥人遊牧為生,吳王攻擊一部落,其餘部落立即分散,隱匿於草原之中。待吳王洗劫第三部落,手下卻再也找不到其他目標,派出的士兵反而遭截殺。
若此時吳王能及時撤軍,尚能保全大唐軍隊。然而,他已被固執蒙蔽,不顧物資短缺,徑直朝薛延陀王庭進發。
軍中多有異議,認為此刻軍隊狀態欠佳,應退守長城附近休整。即使不回撤,亦不宜繼續深入,以免補給更為緊張。
然而,何恪已聽不進任何勸告,一心效仿何靖大將軍昔日之戰。當年何將軍出征之際,狀況與今相似,唯有速度取勝,方能奪取最後的勝利... ...
然而,他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那便是何靖大將軍發動襲擊之際,大唐鐵騎采取了奇襲戰術,突厥全境毫無防備,彼時他們正與大唐使臣協商和平。如今,整個突厥部落皆知戰火燃燒,那份突襲的優勢已蕩然無存。
更何況,此刻突厥大軍已與我們勢不兩立。盡管吳王何恪遣送智囊,意圖與突厥各部族重修舊好,無奈各部族與漢人間的嫌隙已深,加之近期發生的劫掠事件,他們迅速擺明了敵對立場。吳王何恪豪情勃發,決心給突厥各部族一個深刻的教訓。
突厥各部族自然非大唐精銳之敵,在長達半月的激戰中,數十個部族敗於大唐鐵騎之下。吳王何恪與麾下軍隊找回了昔日的威猛,隻是此番征討的,是大唐的附屬邦國,而非當年的勁敵薛延陀……
正當他們鋒芒畢露之際,薛延陀大軍悄然繞至大唐軍隊後方,在大唐軍隊與突厥部族激戰之時,封鎖了他們的退路。
待吳王何恪察覺,後方糧草補給已斷絕半月有餘。他派探子查探歸途,卻發現撤退之路已被數萬薛延陀大軍截斷。
吳王何恪當即令近旁兩支軍隊匯聚,預備合力一搏。然而,薛延陀大汗會給予他這樣的機會嗎?...(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