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皇宮內的母子情深

字數:5262   加入書籤

A+A-


    盡管何樂為尚未返回帝都,信函已送達東宮。何承乾怎可能如此巧合地出現?實則早有預謀。皇宮中眾多小太監,部分受他人收買,但仍有不受重視者。

    何承乾身為大唐儲君,未來之帝王,若向某個失意的小太監伸出援手,那人必會緊緊依附。在宮中生存,後台至關重要,否則隨時可能遭欺淩。

    儲君昔日的確頑劣,皇宮內無人能及,他的男寵之事長安城無人不曉,這在諸儲君中獨一無二。但如今他已改過自新,最重要的是,他有個優秀的兒子。帝都青年才俊,誰能比太孫殿下更有才幹?

    於是,東宮的氛圍也隨之改變。從前何承乾尋找人脈,恐怕就連最低微的小太監也會避之不及,與他牽扯隻會自尋煩惱。然而如今,隻需略作暗示,這些小太監便如過江之鯽,紛紛湧向東宮示好。何承乾固然不會全然信任他們,但挑選幾人作為眼線並不困難。就像今日,吳王剛踏入勤政殿,何承乾便帶著奏章趕來,若非有人通風報信,那真是匪夷所思。

    何樂為與何承乾在許多方麵意見相左,但在一事上看法一致——何恪大有作為。

    帝王之子無愚鈍者,愚蠢者早在少年時便已消亡,無法活至成年。然而何恪更具才智,此次若非急於求成,這份功勞與何樂為絲毫無關。因此何樂為心中明了,若皇上冷落,東宮便應把握時機拉攏此人。

    這話正中何承乾下懷。他們兄弟幾人,雖與何格無血緣關係,但在能力上,何承乾僅佩服此一人。至於何泰和何治,不過是兩個無用之人...

    當然,赫爾曼自認也無法置身事外,若非這個兒子,王位早已易主,曆史亦是如此。赫利雖然奪得王徽,卻終究落於泰亞娜女王之手,險些令大奧德利亞帝國改朝換代。

    若非王徽最終重返赫爾曼家族,恐怕大奧德利亞的江山將改姓他族。英勇一世的赫爾曼大帝,若知所選繼承人如此無能,隻怕連陵寢也無法安寧。

    後宮深處。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這些日子為娘擔憂至極,前線的消息無一利好,我每晚都無法安眠。\"

    望著兒子,楊妃的眼淚如泉水般湧出,這情理之中。雖育有兩子,但六皇子顯然靠不住,一切還得倚仗眼前的這位。若是信賴六皇子,恐怕這世界對她來說早已終結。

    \"孩兒讓您操心了。\"

    赫爾曼掃視門前陳設,內務府提供的並非最新,昔日他們斷不敢如此怠慢。然而,由於那次敗績,赫爾曼連累了楊妃,至今已半月未踏足此地。皇宮的宦官最擅長見風使舵,從前皇上寵愛你們母子,故爾用度皆為上品,如今連來都不願來了,這些用品也就將就用吧。

    楊妃乃前朝公主,皇宮之事無人比她更清楚。當赫爾曼還是宮外的頑童時,她早已在這深宮居住許久。內務府之人善察言觀色,若你厄運纏身,就連一口涼水也難求。

    \"怎能如此說,皇宮之人皆是如此,不趨吉避凶,他們便無法生存。但他們目光短淺,我兒自草原歸來,難道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即便不複當年,他們的選擇也已鑄錯。\"

    楊妃洞察分明,如今帝子之中,鮮有擔當大任者。赫爾曼此刻對吳王赫爾克的憤怒雖烈,但未來定會啟用。這些宮廷中勢利之人,一旦吳王重獲重用,他們將成為首批遭清算的對象。

    \"經此一役,孩兒確實吸取了教訓。若非我急功近進,此次我們本可獲勝。隻是隨我出征的那些勇士們……\"

    提及那些化為灰燼的戰友,吳王心中痛楚無比。世事皆可重來,唯獨生命不可。每個人的生命僅有一次,他們追隨吳王奔赴戰場,卻未得半分功勳,最終帶回的竟是自己的骨灰……

    \"你做得沒錯,兒啊。\"

    在何恪的內心,母後昔日是位睿智的決策者,然而為了孩子們,她漸漸退居幕後,無論何世民如何抉擇,母後都會順從,哪怕犧牲自己的意願也在所不惜。

    他已經準備好接受責備,因這件事讓何世民顏麵無存。那些精明的大臣一旦深思,便能洞察何世民的險惡用意。如今何世民處於困境,何恪確信母後也明白這一點,畢竟在兒子眼中,母後始終是夫唱婦隨的典範。

    \"你覺得我會責怪你嗎?\"

    楊妃為吳王斟滿一杯靈茶,屋裏其他人悄然退去,母子倆得以享受難得的交談時刻。不能讓任何人打擾,上次有機會時,楊妃已阻止何恪與何樂為爭鬥,但他仍抵擋不住誘惑,結果在京都失了麵子。

    此番又被何世民推上戰場前線,楊妃雖不看好,但見兒子躍躍欲試,不親自去前線,何來平息內心的渴望?

    楊妃雖未預見戰敗,但她深知兒子無法戰勝何樂為,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此刻讓何樂為知曉這份情誼,對吳王而言,已是最大的勝利。

    \"母後的意思是?\"

    吳王一時未能領會母後的意圖,要知道,他的母親是前朝公主,自幼機敏過人,尤其在政事上,洞察秋毫。她曆經兩朝,見識過諸多權謀,絕非尋常婦人所能比擬。

    \"你應當退出這王位之爭,自你誕生之日,你與這王座便無絲毫牽連。不論是房玄齡還是長孫無忌,他們都不會容忍你坐上它,因為你的登基,將威脅到當年反抗大隋帝國的所有人的安全。故而,無論你怎樣掙紮,你與這王座始終無緣。\"

    這話已重複多回,楊妃寧願她的長子如小兒子般每日沉迷於歡宴之中,反正身為帝王之子,隻要不觸犯天條,想怎麽玩就怎麽玩,也許皇上還會為此感到欣慰。

    然而,她的長子過於出色,朝中有些大臣欲借此將他推至風口浪尖。這些人並非真心輔佐吳王,他們隻是在朝廷失去了靠山,必須為自己打造一個新的庇護所,而吳王就成了他們的目標。

    \"以往我曾應允過你,但內心深處始終抱有一絲幻想。也許這次,我該徹底放下,我的生命是他所救,我不會再與他爭鬥。我也明白他是個仁德之人,未來不會太過為難我們母子。\"

    回憶起在北方養傷的日子,何樂為的悉心照料確實對得起叔侄之情,盡管他們並非親生,卻仍能如此付出,實屬不易。

    \"你能有這樣的覺悟是好事,先在京都靜養一陣吧。接下來的日子,我們母子恐怕要體驗人情的炎涼了。\"

    楊妃無奈地說著,她自己已不在乎,但對於兩個正值青春的兒子,情況則大不相同,若是被人冷落,他們恐怕會惹出麻煩,京都或許又將掀起一番風波。

    \"娘娘。\"

    母子倆正交談時,門外的總管太監進來稟報,他是楊妃身邊的老仆,不論娘娘地位如何,始終忠心耿耿。要在後宮立足,若無老臣扶持,很多事情難以辦到。

    \"何事?\"

    彼此熟絡,這老太監跟隨楊妃多年,說話也較為隨意。

    \"太子殿下派人送來了些物品,隻因過於珍貴,老奴不敢擅自接收,還請娘娘過目。\"

    老太監言語猶豫,這樣的事情前所未聞。當初楊妃受寵時,各地官員也會獻上寶物,這老太監見多識廣,如今為何會顯得這般局促?

    \"向娘娘問安。\"

    楊妃母子走出後,東宮總管太監錢平已經在等候,身後立著十幾個小太監,手中捧著楠木盒子,裏麵盡是珍奇異寶,粗略一瞥,價值怕是有數千金。

    若是在皇後誕辰之時,這份禮物自是恰當無比,但如今非節非慶,更非生辰,如此豐厚的贈禮難免引人側目。

    然而,太子殿下的高調之舉,此刻顯然意在昭示京師上下,他深敬楊妃娘娘。東宮權勢如日中天,那些蠢蠢欲動的家仆若是膽敢生事,太子殿下的嚴懲定不會手軟。

    “收下吧,回去向太子道謝。”

    楊妃娘娘立刻領悟其中深意,她並不缺金銀,太子以往也不曾如此厚禮相贈,僅是出於禮數。如今大張旗鼓地送禮,數十人穿梭於皇宮,倒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象。

    錢平連忙吩咐手下安置禮品,隨後領人離去。除珍貴的財物外,東宮還贈送了一座溫室花房,專培南境的奇花異卉,足足二十盆,市麵上價值不菲,每盆至少價值五十枚金幣。

    “你代我去東宮一趟,向你兄長表達感謝,其他無需多言。”

    楊妃不便親至太子處,但讓兒子前去拜訪並無不妥。此事無論如何,都需向太子致謝。太子在宮中的地位崇高,說實話,除了皇皇後帝,誰能超越他的權柄?

    如今太子此舉,無疑是向楊妃母子施恩,過往並無太多糾葛,這背後究竟為何?

    “你被邀至東宮飲酒?”

    母子倆回到內室,楊妃已知此事。兒子與太子的關係一向微妙,早年間爭鬥激烈,近年來雖稍有緩和,卻未到共飲一壺的地步。

    “兒子大約猜得出其中緣由,你方唱罷我登場,政壇之上永無冷場之時。”

    何恪笑說著,楊妃在一旁點頭示意。既然太子拋出了橄欖枝,無論是否接受,他們必須給予回應。

    “你有何打算?”

    如今兒子已長大,楊妃不能再替他做決定,隻能聽取兒子的意見。

    “救命之恩必當報答,若非他及時援手,母親或許再也見不到我,這份恩情何時回報,看他今後如何行動吧。未來之事無人知曉,就交給時間揭曉。”

    吳王臉上重現往昔的笑容,楊妃鬆了口氣。作為母親,她並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