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字數:4951   加入書籤

A+A-




    dataadcient="capub452467606"

    dataads97826212">

    第311章

    【“我們都說,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與災難抗爭的歷史。

    歷朝歷代,哪個時期沒有走在賑災的路上呢?哦,還是有的,碰見昏君的時候,昏君就是不管天下人的死活,自己怎麽快樂怎麽來。”

    像是想起什麽晦氣玩意,李一連忙搖頭,然後誠懇道:“誰懂啊?唐太宗陛下是很賢明很牛逼沒錯,可他幸運又實在不幸運。

    當皇帝按說都是好事,但若哪個皇帝碰見他這樣的開局,那大概是要絕望了。”

    “我們的倒黴蛋二鳳陛下,登基後才改元,第一年就碰見一場罕見的霜災橫掃北部,當時唐朝的幾個糧食主産區都遭到了重創,隨之而來的是地方出現大麵積的饑荒。

    然後貞觀二年,全國人口最密集的關中地區又遭遇旱災,那時候長安地區發生了規模龐大的蝗災,沃野千裏的關中平原顆粒無收,一時間長安地區餓殍遍野,百姓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還有貞觀三年,大水,洪災,五洲出現蝗災,關內大旱;貞觀四年,三洲出現蝗災,大旱,三洲發大水;貞觀六年數洲發大水,貞觀七年三十多洲大水……還有鼠災,疫情等等。

    古人喜歡將自然災害和君王德行捆綁在一起,這當然能規範帝王的言行舉止,以免因為帝王的所作所為,而傷害到國家和百姓。

    但是,實事求是來說,天災是不可避免的,哪怕換任何一個沒有道德瑕疵的人去當這個唐皇,該出現的天災依然會出現。”

    李一嘆了口氣,“可當時誰知道呢?而唐太宗的繼位方式又令人詬病,在這種情況,出現各種天災人禍,他可不就被攻訐了,都說這是天譴,是他李世民殺兄殺弟、逼父退位的報應,可能他自己都迷茫了。”】

    李世民眼神一暗。

    【“可能對於這位盛譽在身的偉大帝皇來說,這是他身上唯一可以被實錘的汙點了吧。”

    李一笑了笑,“唐太宗自然也是人,自然也不是無堅不摧的,但是,他畢竟是一代明君,是千古難出的偉大帝皇。”

    “他一麵治理國家,一麵又意識到天災侵害的不僅僅是唐朝,同時也會影響到突厥,而且突厥地處更北方,受自然災害影響應該更大。

    於是唐太宗立即派人去打探突厥內部情報,很快就得到反饋,那就是突厥受災情況比他想象中的更為嚴重,而頡利可汗為了減少本部的損失,強行要求那些歸附突厥的部族增繳稅賦。

    在生死攸關麵前,那些歸附的部族都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並且推舉位於大漠北部的薛延陀部首領乙失夷男可汗為可汗,試圖通過彼此結盟共同對抗頡利可汗。

    但乙失夷男自知薛延陀的實力與突厥相差甚遠,所以盡管有回紇、拔野古等部族的推舉,但他還是表現得舉棋不定。

    得知這一情報後,李世民立即派使者前往薛延陀,並敕封乙失夷男為薛延陀可汗,同時承諾與薛延陀共同夾擊突厥。

    當時乙失夷男正麵臨被頡利可汗消滅的威脅,唐朝天子千裏之外帶來的這份詔書對他來說無疑是巨大利好。於是他立即同意接受唐朝天子敕封,同時宣布成立薛延陀汗國。自此,薛延陀成為了唐朝在漠北的第一個附屬國。

    與此同時,突厥內部的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又爆發了矛盾,突利可汗憤而投向唐朝。

    也正是頡利可汗衆叛親離,讓唐太宗意識到這是一個北伐突厥的大好時機。

    貞觀二年,唐太宗派軍攻滅了長期依附於突厥的梁師都政權,一舉收複河套地區。

    貞觀三年,唐太宗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率十萬大軍兵分六路攻打突厥。

    貞觀四年,李靖大軍一路連破突厥,最終將頡利可汗擒獲,自此盛極一時的東突厥汗國滅亡。“】

    李世民精神一振,琢磨著怎麽更好的利用這些消息。

    【“天災是一把雙刃劍,他給大唐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帶來了機會。”

    “登基之初麵對頻繁的天災和朝野間輿論的質疑,這時候的唐太宗處境可想而知是艱難的。

    然而他卻在危險中看到了機會,並極好地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從而使大唐王朝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他本人也因這次成功絕地反擊而獲得了所有人的肯定,成為當之無愧的“天可汗”。”

    “軍功帶來威望是一方麵,而另一方麵,他也積極治理天災下的大唐。”

    “為什麽大唐的百姓那麽愛戴唐太宗呢?因為唐太宗從始至終沒有放棄他們。”

    “唐太宗在位23年,天災幾乎貫徹他的帝皇生涯,幾乎沒有一年是沒有天災人禍的,哪怕華夏史堪稱一部抗災史,但是這麽頻繁的概率,依然還是很少見的。

    換作任何一個皇帝,隻怕都要絕望,但是他卻不一樣,他沒有放棄,而且去戰勝這些天災,並且在這樣的災難下打造出一個貞觀之治。”

    “麵對各種天災人禍,唐太宗反思自己,節儉克製,停建各個宮殿,大赦天下,派遣能幹的大臣到地方賑災,治理地方,開荒種田,重新安置流離失所的百姓;又疏通河道,治理洪水,據說當時好幾個州甚至因此水上交通方便,發展起了漁業,製鹽業等。

    在那個恐懼蝗蟲的年代,他還率先吞吃蝗蟲,表示抗擊蝗災的決心。一個皇帝做到這個地步,百姓還有什麽害怕蝗蟲的理由呢?

    而麵對疫情,他在地方上設立醫學博士,但是每州僅有一二十人,自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采取了向疫區派送人員的方法,就是在這種中央協同地方的管理方法之下,那些疫情才沒有擴散開來。

    還有很多措施,唐太宗不止一次表示,要仁政愛民,而他從來不止於言語,而是確切的落實下來。”

    “有多少人知道白居易《七德舞》呢?那是白居易有感於唐太宗在唐朝統一戰爭和開創貞觀之治過程中的艱難,以及取得的偉大成就寫下了的著名詩篇。

    在詩裏麵他強調唐太宗“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

    什麽是唐太宗的心?那是克己,是愛民。

    正因為唐太宗言行如一,所以朝野上下才能齊心協力一起渡過了貞觀初期的災荒,為開創貞觀之治邁出了第一步。

    也正如《貞觀政要》中所說,“百姓雖東西逐食,未嘗嗟怨,莫不自安。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鹹自歸鄉,竟無一人逃散。”

    所以在民生如此艱辛的情況下,唐太宗才能在貞觀三年冬天還派出十餘萬大軍,分道出擊東突厥,並在第二年春天就取得了全麵的勝利,這就是人心所向。”

    李一感嘆道:“可以說放眼古代,唐朝都是國家治理較為成功的那一個,而我們心心念念的大唐盛世,就是這麽一步步艱難又穩定的走出來的。”

    “人定勝天,這是我在唐太宗,在貞觀一朝所看見的最堅定的信念。”

    “從來都是人創造歷史,大唐盛世也不是注定的,而是貞觀一朝的心血所在。”】

    在聽見後麵每一年的各種天災,李世民就已經開始捂著心口了,連他都要忍不住懷疑是不是真的有天譴了,可天幕卻說,人定勝天。

    “玄齡,克明,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啊。”李世民緩緩吐了口氣,鄭重道。

    房玄齡卻含笑點頭,“臣一直相信,跟著陛下,沒有不能戰勝的敵人。”哪怕這個敵人名為天災。

    這條通往大唐盛世的路並不好走,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之難,可是隻要有陛下在,他相信,他們一定能成功。

    陛下常說是他們給了他信心和勇氣,可是,陛下才是他們的希望的來源。

    從前,天策上將帶著他們無往不利,以後,他們的唐皇陛下,也會帶著他們所向披靡。

    

    sty1nove.k"

    dataadcient="capub452467606"

    dataads"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

    本站無彈出廣告,永久域名101nove.)(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