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李世民的反應
字數:2903 加入書籤
“殿下,果然不出你所料,漠北人派出使者往長安去了?”頡利可汗這邊剛有動作,淩雲就收到了消息。
涼州軍團營地,白色帳篷一個連著一個,宛如一個規模龐大的城池。
中軍大帳內,楊波略帶興奮的說出這個消息,臨了還忍不住問一句:“殿下,接下來我軍該如何?”
“等”淩雲也不著急,隻是輕飄飄的說出這麽一句話。
熟知曆史的他,當然知道頡利可汗心中的打算。隻不過呢,如今有了他的涼州軍團,比起原來的曆史,唐軍的實力不知強大的多少。
現在就看看,頡利可汗有沒有誠意了。
從李世民的內心來說,肯定不會輕易答應漠北人的求和,若朝堂之上的爭吵太過激烈,李世民也不會很快做出抉擇。
大唐和漠北的這場戰爭,如今主動權已經到了大唐手裏。
長安城春風初拂,街道熙攘,行人如織,一派繁華。這幾年來,雖然戰事不斷,可民間的精氣神卻也恢複了幾分。
商賈來往不絕,百姓安居樂業。
朱雀大街直通皇城,盡頭便是那巍峨的太極殿,殿宇飛簷鬥拱,在晨光中熠熠生輝,彰顯著大唐的威嚴與莊重。
這一日,一隊快騎入了長安,接著又一日漠北人的特使也跟著入了長安。雖然兩國交戰,可不斬來使的規矩,大家還是清楚的。
東方魚白,太極殿內,氣氛卻凝重如鉛。頡利可汗的特使正跪地陳詞,言辭懇切,請求唐太宗李世民寬宥,願與大唐罷兵言和。
特使身著胡服,頭戴氈帽,雖竭力保持鎮定,額頭上卻仍沁出細密汗珠,在燭光下閃爍。
“皇帝陛下,我家可汗已經知曉自己的錯誤,請陛下看在兩國以往的淵源上,饒過我大軍一回。
此番過後,我漠北定然以大唐馬首是瞻,一切聽陛下指令。”
朝班之中,聽著漠北特使的話,大臣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以尚書右仆射蕭瑀為首的一派,率先站出。
蕭瑀身形清瘦,神色嚴肅,拱手道:“陛下,漠北連年犯邊,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
今頡利可汗勢蹙來和,實乃天賜良機。我大唐可許其和,令其稱臣納貢,如此既能彰顯陛下仁德,又能保邊境安寧,望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中書侍郎溫彥博亦點頭讚同:“蕭公所言極是。突厥勢大時侵擾我境,如今困境求存。
若陛下恩準求和,以禮相待,使其受我大唐教化,歸化之心漸生,日後邊疆無憂矣。”
溫和派無論何時,在朝堂之中,都占據一定比例,有很大的市場,尤其在文官之中。
然而,武將這邊,秦叔寶卻神色冷峻,上前一步,大聲反駁:“陛下,漠北狼子野心,反複無常。
此前雖有和親之約,然其背信棄義,屢屢犯邊。
今其兵敗,非真心求和,實乃緩兵之計。若此時許和,待其休養生息,必卷土重來。我軍正士氣高昂,當乘勝追擊,一舉蕩平突厥,永絕後患!”
殿內氣氛瞬間緊張,支持李靖的武將們紛紛附和。
行軍總管張公瑾目光炯炯,說道:“秦公所言甚是。
如今漠北戰敗,被困定襄,頡利可汗眾叛親離,此乃我大唐一統漠北之絕佳時機。錯過此時,恐遺患無窮。”
此時,朝堂外狂風驟起,吹得殿門呼呼作響,仿佛預示著這場爭論的激烈。
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凝重,目光在大臣們身上一一掃過。他深知,這一決策關乎大唐的興衰榮辱,邊疆百姓的生死存亡。
長孫無忌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陛下,秦將軍所言有理,突厥不可輕信。但戰爭勞民傷財,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自是上策。
可許其和,卻要令其割地賠款,削弱其力,同時加強我軍防備,以防不測。”
諫議大夫魏征也站了出來,神情懇切:“陛下,臣以為當以和為貴。如今我大唐初定,百姓渴望休養生息。
連年征戰,國庫損耗,民生艱難。若能與突厥議和,化幹戈為玉帛,使百姓安居樂業,實乃社稷之福。至於漠北是否真心,可遣使者詳察,再做定奪。”
朝堂上,大臣們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支持和談者,以仁德、民生為要。
主張征戰者,以絕患、立威為計。一時間,殿內人聲鼎沸,各種觀點激烈碰撞。
李世民緩緩起身,殿內頓時安靜下來。他目光堅毅,望向遠方,仿佛看到了邊疆百姓流離失所的慘狀,又看到了大唐將士奮勇殺敵的英姿。
良久,他開口道:“眾卿所言,皆有道理。朕意已決,先許漠北和談,卻不可放鬆警惕。遣使者至突厥,察其虛實,若其真心歸降,朕當以禮相待;若有詐,朕必親率大軍,踏平突厥!”
此言一出,大臣們紛紛跪地領命。此時,朝堂外風消雲散,一縷陽光透過殿門,灑在眾人身上,大唐的崛起已勢不可擋。
喜歡大唐之混世異姓王請大家收藏:()大唐之混世異姓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