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方孝孺要走

字數:5363   加入書籤

A+A-




    “楚材啊,我們現在有多少兵力?”

    “回殿下,遼東、遼北六大護衛加上遼陽、金州、安東、建州四衛,十衛兵力大約在五萬人左右,其中安東中護衛和遼陽衛、安東衛都不滿編。”

    “這些兵力夠不夠用?”

    “以我們的裝備水平,夠是夠的。隻是這樣一來,軍費都由遼王府承擔,每年不下六百萬兩銀子。遼王府的一半收入都得拿去養兵。朝廷現在可是舒服得很啦。”

    “養兵確實費銀子,我在考慮,遼東兩路出擊帖木兒汗國,大獲全勝,至少讓帖木兒十年之內不敢再呲牙。按照我們現在登記的人口,大約四百六十多萬人,按一百人養一個兵,遼東兵力是不是該再減少一些?”

    “遼東都司倒好說,遼北都司管理麵積太大,兵馬少了顧不過來。”

    “一些不重要的城鎮可以交給巡防營去管理,一些後勤保障任務也可以交給預備役去搞。”

    “殿下所言極是,不知殿下準備裁減多少兵馬?”

    “遼東隻有四百六十萬人,我們就隻養四萬六千人的兵馬。好幾年沒有進行老兵複員工作了,今年先複員兩萬兵馬,同時再補充一萬六千新兵。”

    “養兵確實費錢。養一個義務兵每年隻需要花三到四兩銀子的津貼,成了誌願兵之後,薪水就得漲六、七倍,再加上其他津貼,養一個五年以上老兵,平均每年要比養一個義務兵多花四十兩銀子。如果每年從預備役和部落兵中征召一萬五千人的義務兵,光人頭費一項每年大節要節約六十萬兩銀子。”

    “你隻算了經濟賬,今後要學會算社會賬。一些部落長大的孩子一不種地,二不讀書,天生就是打架的胚子。不讓他當兵,不僅浪費人才不說,反而成為治安隱患。總不能他們又回到吃完了搶,搶了就造的老路上吧?”

    “還是殿下考慮周全。那我就從蒙古各部中可以召三千騎兵和一千步兵,從其他部落中招募一千騎兵和三千步兵。其他兵員人數交給內地移民。”

    “張石和柳升快要回來了,你先從金州衛和海軍開始,複員和征兵工作同步進行。”

    “是。我馬上去落實。”

    等曹楚材退出去後,方孝孺又進來了,鼓足勇氣,拿出太孫的信,向遼王辭行:“殿下,臣恐怕不能為殿下效力了,太孫召臣回去。”

    “什麽……”

    聽說方孝孺要走,遼王感到很突然,也很是不舍。

    這幾年方孝孺不僅把沈陽城治理得井井有條,輔助遼王進一步完善了整個大遼東發展的規劃,還是很有功勞的,符合遼王的思路,也是他手下最優秀的項目經理。

    再加上方孝孺有江南士林領袖的光環,把他往沈陽一放,就像在雞窩裏放了一個雞蛋一樣,能起到引窩的作用,會吸引內地人才跑到遼東這個雞窩裏下蛋。如果放這家夥走了,這雞窩涼了怎麽辦?

    遼王死死盯著方孝孺,好像想從他的表情上讀懂一些東西。

    方孝孺迎著遼王的目光,好像也在審視遼王,目光十分堅定。

    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對遼王雖然尊敬、欽佩,但沒有達到黃湜那樣崇拜到拜師的程度。

    他覺得,遼王雖然天縱奇才,畢竟隻是一個地方諸侯,而且時不時的犯病,說不定哪天就沒了。

    有時候,遼王又特立獨行,不拘一格,讓他很不適應,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扭。

    他經過在遼東的幾年曆練,覺得也跟遼王學了不少東西,還是想回到朝堂上對整個大明呼風喚雨。

    那裏才是他發揮才幹的地方。

    “唉!”

    遼王看了方孝孺好一會兒,最後還是歎了一口氣。麵對方孝孺的請辭,他不好強留,隻好和這位江南士林領袖又聊了半天,東拉西扯,分散他的注意力,希望他繼續留在遼東為自己效力。

    “正學先生,我剛才還在想,今年咱們一起再努把力,爭取讓整個大遼東人口達到六百萬以上哩。”

    “能繼續跟隨殿下效力學習,自是臣的福氣。隻是臣來遼東之前,已與太孫有約,以三年為期。倘若今日負於太孫,明日恐怕也能負於殿下。殿下也不會要我這等朝秦暮楚之人。”

    “你那帶來的十七個禮部官員不會也跟著你走吧?”

    “說來慚愧,這些人雖說跟著遼王學了些皮毛,但也有些人手腳不幹淨,喜歡多報賬。李嚴已經多次向臣反映。他們都想跟臣回去。”

    方孝孺說的也是事實。大明官員薪水本來就低,六部之中,禮部工作最虛,油水也最少,算是中央機關公務員中最沒有保障的低保戶。

    在組織招待活動中,他們或多或少會多報些菜品、酒水、車馬費之類,免得妻兒跟著受餓。

    在外賓請求皇帝接見時,有時也需要向他們打點一下,了解皇帝的習慣癖好,並把接見活動靠前排一排。

    至於科考嘛,油水確實很多,但是權利隻掌握在關鍵的少數人手中。

    他們好不容易到了富得流油的遼東為遼王賣命,多報點酒錢,給妻兒老小多加個葷菜,李嚴還卡得死死的。三年曆練期未滿,就有些人想打道回府了。

    聽方孝孺又在告李嚴的狀,遼王有點緊張了。看來去年冬天以來大病一場,還是誤了不少事情,錯過了調和李嚴和禮部官員關係的最佳時機。

    他好好醞釀一番,進一步降低了姿態,說道:

    “正學先生,這都是本王考慮不周,讓他們受委屈了。解大才子這幾年來幫遼東開運河和辦學,風餐露宿,少不了要自己貼錢買酒禦寒。你們去深山老林統計人口,也要貼錢請向導和通譯,被荊棘掛破了衣服也要自己掏腰包。”

    “李嚴辦事太較真,小題大做,說這是貪汙,昨天就已經被我發配到黑龍江林中百姓那裏反思去了。你馬上去向大家及時澄清,讓他們放心在遼東幹。”

    盡管千裏當官,實為吃和穿,遼王還是在盡量滿足以方孝孺為首的虛榮心。

    方孝孺好像下定了決心似的,說道:“殿下,這不是錢的事。他們和臣一樣,三年曆練期屆滿,也應該一同回去。”

    遼王沒想到方孝孺是如此倔強,再次長歎一口氣道:“那好吧,人各有誌,不可強留。臨別之前,本王送你一句話,以天下蒼生為重,其實跟誰並不重要。”

    他還是想努努力,盡量把人才留在遼東。

    方孝孺反問道:“殿下身負絕世之才,屢立不世之功,既然以天下蒼生為重,也知道陛下多次有意將大統傳承給殿下,為何要再三回避呢?”

    遼王笑道:“那依你之見呢?”

    方孝孺繼續反問道:“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殿下也並非拘謹之人,凡事有利於天下蒼生,為何非要追求慕容恪的虛名呢?”

    遼王本來是想勸方孝孺等人在遼東這個大舞台繼續建功立業的,但是說著說著,他明顯感到這方孝孺像是在試探自己有無奪嫡爭儲之心,不停地對自己進行反問。

    看來自己言傳身教三年,還是沒有馴服這個心高氣傲的江南士林第一領袖。

    他想了一會,換了個思路,笑道:“我們還是打開天窗說亮話吧。也許你和別人一樣認為,我比允炆大侄子更適合當儲君。當然,你也許隻是替太孫在試探我。”

    不容方孝孺作答,他又連續問道:

    “我先問問你,如果你在我這位子上,不到十二歲,就有了陛下給的兩百萬寶鈔、二十萬兩現銀,還有六千軍隊,你是感到幸運,還是不知足?”

    “你如果不到三年就開拓了三千裏疆土,不到八年就開拓了五千裏疆土,已經富甲天下,是守好當下,還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爭奪那個四處漏風、一地雞毛的所謂天下呢?”

    “好了,話不多說。咱們相識相交一場,也不兜圈子,我給你,也是給太孫交個底,我已經有三個兒子了。如果今天為了儲君之位和太孫自相殘殺,明天我的兒子長大了,也互相殘殺,爭奪皇位怎麽辦?”

    遼王一番推心置腹,說著說著好像自己都信了。

    方孝孺自然也是深受感染,連忙起身向遼王深深鞠上一躬,說道:“殿下和新王都是高義之士,非我凡夫俗子所能比擬。臣替太孫謝殿下。”

    見方孝孺交了底,遼王心裏不由有些惱火。

    這家夥原來果然是在試探自己,真是其心可誅。好在自己編的這些理由聽起來倒像是真的,至少自己是相信的。

    他突然想起曆史上方孝孺的悲慘結局,一語雙關又語重心長道:“你放心回應天去吧。多辦實事,也不要為虛名所累。”

    方孝孺答道:“謝殿下提點。陛下還有旨,請臣護送寧貴妃、魯王和含山公主一並回應天。”

    遼王更是不悅,霸道地拒絕道:“皇室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你就說本王病重,需要貴妃照料。等本王病愈,將親自送貴妃回京。”

    方孝孺最終還是走了,大多數三年前來遼東曆練的禮部官員在後麵交接完工作後也陸陸續續走了。

    放蕩不羈的解縉兄弟、胡廣和夏吉等四個進士官員在遼王親自做工作後,表示願意繼續留在遼東,使剛剛回到沈陽城的遼王開展工作不是太過於被動。

    喜歡去大明扶貧(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