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天高風雲淡,隻怕肯登攀1

字數:6429   加入書籤

A+A-




    呂範的反應、以及其人對諸葛亮的提問,充分證明了1點:
    諸葛亮先拜訪呂範之舉,是何等的英明。
    對於此問,諸葛亮正色而答。
    “呂先生,實不相瞞,左將軍不甘居於人下、而江東與嶺南唇齒相依,是故,若衛將軍順流而下、直取江東,則左將軍必將竭盡全力助吳侯抵抗衛將軍!”
    諸葛亮語氣真摯而懇切,且絲毫未遮掩劉備的野心。
    呂範能力雖遠不及周瑜,卻也絕非平庸之輩。
    這1點,實則同樣是孫權重用呂範的1大原因。
    前文已提及,因救吳老夫人1事,呂範對孫策兄弟可謂恩重如山。
    因此孫策兄弟對呂範亦報以同宗之禮:“親戚待之,每與升堂,飲宴於太妃吳老夫人)前。”
    自此,呂範在東吳集團中獲得了近乎“異姓宗室”般的顯赫地位,以親疏待遇而論,其人大約與周瑜相似。
    孫)權母曰:“周)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1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指孫權)其兄事之!”
    摘自《江表傳》
    客觀評價,呂範的文武才略遠不及周瑜,不過正因如此,他受到的猜忌亦遠少於周瑜。
    結合呂範對孫氏兄弟的恩情,以及其人與孫權的私交,特別是呂範也並非凡俗之輩等因素綜合考慮,孫權重用呂範便不足為奇。
    1言蔽之,呂範具備1定的軍、政能力,但其能力又不會超出君主的心理閾值,即“功高而不震主”;
    加之呂範對孫氏兄弟曾有救母之恩,具備異姓宗室般的特殊地位,又始終對孫氏忠心耿耿,因此呂範獲得異乎尋常的聖眷恩寵,便也順理成章。
    周瑜在世時頻表忠心,卻屢遭孫權的疑心與掣肘;
    呂範在世時奢靡僭越,卻始終能夠得到孫權的寬宥與回護。
    是時孫)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周)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
    摘自《吳書之周瑜傳》
    綜上所述,能力不俗的呂範,對諸葛亮的坦誠便極為滿意。
    “孔明先生之意,某已知之。左將軍之決心,某亦知之!然則…
    範於心中雖欲全力抵抗衛將軍,亦不可代吳侯而決此事。是以,孔明先生須隨範麵見吳侯,當麵向吳侯痛陳利害。
    孔明先生既如此坦誠,某便不再相瞞,而今江東之臣屬,實分為3者:
    1者乃破虜將軍就是孫堅孫破虜)舊部;2者乃某等江北流寓江東人士;3者則為江東本地士人。
    此3者而今各有打算,故而,將來或戰或降,須由某之主公吳侯統1此3者之所想!”
    前文曾多次提及,孫權家大業大,麾下吃飯的人多,花花心思自然也多。
    如果都像劉備那樣1窮2白、派係統1,那眾人想法自然就簡單,也更容易團結1致。
    始終默默旁觀的陳到,此刻驟然向呂範行禮、並忍不住開口問道。
    “呂先生,某乃先生之同鄉、汝南陳叔至。某有1事不明,請先生不吝賜教。”
    呂範向自己這位汝南老鄉還禮後,微笑著頷首。
    “叔至不必如此多禮,某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陳到聞言、侃侃而談。
    陳到所說之內容,仍涉及到“察舉製”。
    在察舉製度下,出仕需要鄉舉裏選,即通過“鄉論”出任州郡吏功曹、治中、別駕等),之後舉孝廉、茂才,獲得身份之後,再由吏為官。
    這種晉身渠道,在兩漢時期,被稱作“正途”。
    而脫離了本籍的士人,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做官,隻能依附地方軍閥,通過進入軍閥幕府,寄希望於主子賞識,從而獲得1些“偽職”。
    這裏便不得不再次強調並解釋1點:
    孫策渡江創業之時,其人名義上仍依附於袁術。
    佐證便是《後漢書》記錄孫策東渡時,照例稱其為“袁術部)將”。
    是歲,揚州刺史劉繇與袁術將孫策戰於曲阿,繇軍敗績,孫策遂據江東。
    摘自劉宋範曄《後漢書之獻帝紀》
    彼時,袁術是左將軍、揚州牧;孫策不過是1介雜號校尉按《孫討逆傳》,漢廷授予孫策的職務為“懷義校尉”)。
    雙方在政治聲望、職官位階上,可謂判若雲泥。
    以是故,跟隨孫策渡江的將領,有許多曾複歸於袁術麾下。
    例如周瑜在東渡戰役結束後曾返回壽春,擔任袁術所署居巢長,事見《周瑜傳》;
    孫策族兄孫香始終未曾拋棄袁術,最終殉難於壽春,事見《孫賁傳》注引《江表傳》。
    此處不再水文。
    綜上所述,孫策兄弟的職位大抵來自袁術任免,本身就是“偽職”。
    因此他們在給自己麾下臣屬敕封時,必須加1前綴“領”或“行”字,即臨時代理,其法統便很值得商榷。
    .
    在這種環境下,江東土著有著“著籍本地”的優勢,無論是戰是降,他們的宦途均不受影響,因此消極怠工。
    但是淮泗集團與孫堅舊部,均屬於流寓人士,為了自己在江東新占的1畝3分地,便不得不抗爭到底。
    那麽問題來了…
    陳到最後總結道:“呂先生,既如此,為何破虜將軍之舊部及江北流寓士人,不1心追隨吳侯、全力對抗衛將軍乎?”
    誠然如此,既然大家都是背井離鄉之流寓士人,為何不齊心協力共抗趙旻?
    呂範聞言,不由苦笑起來。
    “叔至有所不知,從文由此可見,呂範還是頗欣賞趙旻)求才若渴、且推出“3學製”,某等流寓士人無論還付鄉黨、品其名位,亦或返鄉任教,皆可由正途出仕。
    江北流寓士人幾乎皆有家傳經學,於“3學製”出仕可謂易如反掌。屆時,某等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甚或可於太學、侍中寺任職也。”
    侍中寺,前文已提及,在獻帝劉協時代,設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各6人。
    “給事黃門侍郎”後被改稱為“侍中侍郎”。
    侍中為正職,侍中侍郎為副職。
    獻)帝初即位,初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6人。
    摘自《獻帝起居注》
    從此,侍中寺不再是“讚導眾事,顧問應對”的冗散機構,開始有了固定執掌,負責“省尚書事”,即審核尚書台奏事。
    換言之,苟哥已經開始著手架空尚書台。
    苟哥就是苟哥。
    苟哥為了挖牆腳挖得徹底,將他提出的這個“3學製”另辟蹊徑,為天下士人開辟出另外1條仕宦之“正途”。
    更要命的是,苟哥的“3學製”,針對江東流寓士人格外有效。
    彭城的張昭,廣陵的張紘、秦鬆、陳端等人,皆是此時之大儒。
    江南與江北的學術風氣不同,江南流行的是今文經學,江北則流行古文經學。
    經學,即儒教經典學說。
    今文經與讖緯等“內學”聯係緊密,講究天人感應,往往將人事變動、王朝興衰與天象異術相附會;
    古文經則重視文字訓詁,與讖緯聯係較少。
    注意:讖即預言,緯即對儒教經典的附會。東漢光武帝迷信讖緯,稱之為內學。
    今文經盛行於西漢,東漢時代逐漸式微,地位被古文經取代,直到漢末馬融、鄭玄等人“兼采今古”,2者之爭才漸告平息。不過彼時經學已經衰落,即將被玄學所替代。
    淮泗學者以及流寓士人的學風,與江東地區呈現出相異的特點。
    這些流寓士人大多有過在洛陽或中原地區遊學的經曆,張昭、嚴畯、諸葛瑾等人皆治《左氏春秋》、《毛詩》,他們有較強的古文經學色彩。
    【作者題外話】:接著上1章繼續為您說。
    董卓與蔡邕關係極佳。
    從“3互法事件”即可見1斑。
    所謂3互法,即禁止本州人牧本州,禁止本郡人治本郡。互為婚姻者,亦不得交互在對方州郡為官。說得直白1些,就是“任官避籍製度”。
    而蔡邕是3互法的堅定反對者。
    臣蔡邕)願陛下上則先帝,蠲除近禁,其諸州刺史器用可換者,無拘日月3互,以差厥中。《後漢書蔡邕傳》
    當時受3互法鉗製最嚴重的,當屬幽、冀兩州。
    至是複有3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幽、冀2州,久缺不補。《後漢書蔡邕傳》
    而董卓恰恰對3互法嗤之以鼻,乃至任免籍貫幽州遼東的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此事恐怕便有蔡邕的參與,畢竟“廢止3互法”是其政治主張。
    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魏書公孫度傳》
    董卓上洛之初,矯情忍性,擢拔群士。由於東都洛陽的關中籍人物終究有限,因此許多被提攜的名流,無論從籍貫上還是任官履曆上,與董卓均無交集。
    但從吏部尚書的人選上周毖、許靖),不難看出其背後的鄉黨政治因素。周毖是董卓的涼州老鄉,許靖則是董卓盟友袁隗的汝南老鄉。
    “鄉黨政治”是曆朝曆代的潛規則。
    李傕涼州北地)秉政時192195),亦任用賈詡涼州武威)為吏部尚書。
    李傕)乃更拜賈)詡尚書,典選舉。《魏書賈詡傳》
    至於在董卓率3公覲見的“政治表演”中,另外兩位參演人,司徒黃琬與司空楊彪,1個曾是扶風太守,1個出身弘農門閥。
    “3公俱帶斧鉞覲見”的浮誇行為,實際是董卓主持的把戲,意在通過平錮名士,收攏人心,借此更進1步。當然也要看到,黃琬與楊彪能被董卓相中,與出身和仕宦履曆密不可分。
    蔡邕作為兗州陳留人,雖然與董卓並無舊交,但托庇於楊彪、馬日磾等關中籍貫的同僚參與修史),亦在董卓集團平步青雲。
    雖然從曆史的後續發展來看,董卓提拔的許多士人,都走上了對抗自己的道路,但不宜對其行為全盤否定。
    應該說,董卓在“擢拔群士”的問題上,最初確實是仔細下了1番功夫。至於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那就不是董卓所能逆料了。
    董卓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士族與庶族、京官與邊將、中央與地方、文人與武夫”之間的立場差異。
    而這,恰恰也是貫穿漢末3國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