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兩個皇叔, 一碗水端平

字數:5142   加入書籤

A+A-


    滿朝文武已經散去,李瑛便不再坐在高高在上的丹陛之上,而是帶著十位大臣來到偏殿,共坐議事。
    商討的第一項事宜就是各省的治所,這個是重中之重。
    巨大的輿圖由兩名內侍再次展開,李瑛拿著竹竿對坐在眼前的諸位大臣詳細介紹自己的部署。
    “圖上的紅點是朕為各省選擇的治所,諸位愛卿看一下,有意見就提出來。”
    由於京兆府與關中省互不統轄,那麽關中省就需要一個獨立的治所,李瑛在地圖上圈定的是靈州治所靈武,將此地作為關內省的治所。
    這裏也是李瑛發跡的地方,可謂龍興之地,雖然現在被免去了陪都的地位,但李瑛還是要抬這個城市一手,讓他成為“關中省”的行政中心。
    相比之下,隴右則簡單了許多,李瑛選擇了蘭州治所金城縣作為這個省的治所,而且此地位於隴右核心,是治所的不二之選。
    四川省的治所自然毫無懸念的落在成都頭上,河南則暫時定在鄭州滎陽縣,山東選擇濟南郡曆城縣、山西省選擇潞州上黨。
    湖北省則以襄陽為治所,湖南的治所自然選擇長沙。貴州省以播州遵義縣為治所,福建省則以長樂郡福州)為治所。
    浙江省以杭州餘杭郡為治所,江蘇省以揚州為治所。安徽以廬江郡合肥縣為治所,江西則以豫章郡南昌縣為治所。
    廣東的治所選擇了既叫南海郡又叫廣州的地方,而廣西省則以邕州南寧縣為治所。
    總而言之,李瑛竭盡所能的讓大唐帝國的行政區劃圖向自己穿越前的地圖靠攏,各省的治所也盡量選擇二十一世紀的各省省會。
    對於皇帝的部署,在座的大臣幾乎無可挑剔。
    李瑛選擇的治所都是各省的中心所在,而且人口稠密、位置重要,也就貴州、廣西、山西三省的治所稍待商榷,其他的幾乎毫無爭議。
    這甚至讓在座的大臣們覺得自己有些多餘!
    多麽能幹的皇帝啊,幾乎一個人包攬了政事,自己製定區劃、自己策劃行政製度、自己選擇治所,甚至就連地圖他都自己繪製了出來……
    那還要我們這些大臣做什麽,我哭死算了……
    “陛下選擇的這些治所都是各省核心位置,臣等毫無異議。”
    張九齡一臉慚愧的說道,甚至在心裏考慮往後還是領三品的俸祿算了,拿二品的俸祿,愧不敢當啊!
    看著這幫老臣們佩服的五體投地,李瑛心中暗爽,滿麵笑容的道:
    “既然諸位愛卿對各省治所沒有異議,那咱們就商量下各省布政使與按察使的人選,至於各省都督,以及軍事改革,過幾日再詳細計議。”
    在座眾人一致同意,沒人說話,萬一皇帝連人選都安排好了呢?
    見眾人都不說話,李瑛笑道:“朕對各省布政使的任命並無人選,還得勞煩諸位愛卿推薦,你們都說說,推薦賢能。”
    “哦,那好……”
    諸位大臣紛紛尬笑,原來自己還有用啊?
    “朕先拋磚引玉,把自己的幾個人選道來。”
    李瑛又把話題搶了回來,“朕決定調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回京城出任刑部尚書一職,從此讓隴右節度使空缺。”
    “那讓何人統率隴右的十幾萬兵馬?”
    兵部尚書李泌關切的問道。
    李瑛道:“目前隴右境內的兵馬多達十三四萬,不僅僅隻有隴右節度使麾下的兵馬,還有來自朔方、河西,甚至來自長安、洛陽的援兵,因此不宜再使用節度使擔任主將。
    調皇甫惟明進京的同時,還要下旨擢升哥舒翰為隴右兵馬大都督,統領隴右境內的所有兵力與吐蕃作戰。”
    調走皇甫惟明之後,隴右境內的將領還有李楷洛、李光顏父子,以及去年冬天率部馳援的辛思廉、渾釋之,以及從前在王忠嗣麾下效力的高秀岩與張守瑜。
    這些將領之中,辛思廉與李楷洛的資曆要在哥舒翰之上,但能力與戰績都不如哥舒翰,其他的高秀岩、張守瑜、李光顏能力、資曆、戰績皆不如哥舒翰。
    在皇甫惟明被調走之後,確實數哥舒翰最有資格接替,而且隴右的將士也都服他。
    畢竟和吐蕃人打了一年的時間,皇甫惟明的表現隻能說是中規中矩,整個隴右全靠哥舒翰一個人在撐場。
    李泌建議道:“李楷洛與辛思廉都是十六衛大將軍,臣建議給兩人冊封副都督,一來可以讓兩人沒有怨言,二來也可以防止哥舒翰一言堂,畢竟他是胡人。”
    “行,就照李卿說的辦!”
    李瑛稍作思忖,馬上同意了李泌的建議。
    哥舒翰是突厥人,李楷洛是契丹人,嚴格來說隻有辛思廉一個漢人。
    不過,考慮著李楷洛左驍衛大將軍的資曆,再加上還要照顧其子李光弼的情緒,所以給他與辛思廉每人一個副都督的職位無疑更加高明。
    李適之建議道:“陛下既然打算就此閑置隴右節度使,不如把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也調回來,讓哥舒翰全麵掌控隴右境內的兵權,同時為撤銷節度使製度鋪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嗯……皇叔言之有理!”
    現在屬於內部會議,對於同為李世民曾孫的李適之,李瑛也客氣的以“皇叔”相稱。
    畢竟李適之是李承乾的孫子,李禕是李恪的孫子,你前腳稱呼李禕為皇叔,轉頭就稱呼李適之愛卿,那就顯得有點看人下菜了。
    李禕在李隆基時期因軍功晉升為信安郡王,又被李瑛授予申王的爵位。
    李適之因為受祖父李承乾所累,在李隆基時期僅僅隻有一個清河縣公的爵位,現在雖然被晉升到了“廬江郡公”,但仍舊比血緣關係相同的李禕低了三個等級。
    目前在任的六部尚書之中,唯有刑部尚書空缺,既然留給了皇甫惟明,把崔希逸調回來任什麽職位,這也是需要商榷的地方?
    崔希逸畢竟是封疆大吏,在李瑛還沒獲得權力的時候,就堅定不移的支持他,給的職位太低了,難免會讓人覺得鳥盡弓藏,明升暗降。
    崔希逸打仗沒有多少功勞,但卻做了最正確的站隊,堪稱李瑛的天使投資人。
    在李瑛以“天策上將”身份出征北庭的時候,崔希逸就在路上積極迎接,提供士兵、糧草、兵器。
    在李瑛到了北庭,悍然斬殺由宰相調任北庭都護的牛仙客之時,崔希逸又千裏迢迢的從涼州跑到北庭作證,並為李瑛上書辯解。
    再後來,李瑛於靈州稱帝,崔希逸又從涼州跑來站隊,還積極的派遣河西軍幫助李瑛爭奪關中,可以說其功勞絲毫不在皇甫惟明之下。
    李禕起身道:“臣年事已高,就讓我像太師這樣擔任閑職吧?把我的吏部尚書之位騰出來,由陛下任命。”
    李禕也是在官場上沉浮了多年的老狐狸,在多疑的李隆基手下掌握兵權四十年,從沒遭到猜疑,先後擔任隴右、朔方、河西等地的節度使,以及安西大都護、北庭大都護。
    今日雖然是他主動把吏部尚書讓出來,但卻沒有說讓給崔希逸,而是讓李瑛看著安排,表達了對皇權的尊重。
    李瑛大喜:“哈哈……既然皇叔這樣說,那朕就賞賜你司徒之職,與蕭太師一起擔任朕的謀主。”
    “臣謹遵聖諭!”
    李禕欣然領命。
    人家是親王,拿吏部尚書換了個吃閑飯的“司徒”職位,在座眾人也沒什麽可羨慕的。
    李瑛想了想,決定對六部尚書進行微調,他的目光落在裴寬和李適之的身上。
    “這樣吧,裴卿仍舊做你從前的戶部尚書,廬江郡公改任吏部尚書,讓崔希逸回來擔任禦史大夫。”
    李瑛的語氣既像是在跟裴卿、李適之商量,卻又似乎不容拒絕。
    開元後期,裴寬在戶部尚書的位子上坐了四年,早就得心應手,而禦史大夫是個得罪人的活,能換回去自然讓他高興。
    現在的大唐擁兵百萬,每個月需要消耗軍糧將近百萬石,而戶部下轄各大糧倉的糧食逐漸見底,李適之每天都為籌措糧草愁的寢食難安,現在把戶部還給裴寬,李適之恨不得當場給李瑛磕一個。
    “臣謹遵聖諭!”
    裴寬與李適之心照不宣,一起站起來謝恩。
    李瑛繼續道:“兩位愛卿繼續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讓崔希逸進京後出任禦史大夫,皇甫惟明出任刑部尚書。”
    “謝陛下!”
    裴、李二人再次作揖謝恩。
    禦史大夫雖然是個得罪人的差使,但掌管禦史台,位高權重,與六部尚書同為從二品,這樣也能讓崔希逸心滿意足的交出河西節度使的兵權,興高采烈的進京赴任。
    如此安排,可謂一舉三得,皆大歡喜。
    喜歡盛唐華章請大家收藏:()盛唐華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