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國際會議!必須合作,科技落後代價高昂!

字數:7999   加入書籤

A+A-


    新一次源點論國際會議,是在東港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臨近會議一個星期,已經有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集聚東港,其中有好多都是物理領域頗有影響力的人物。
    來參會的實驗團隊,主要是三大混亂力場實驗團隊——核子組織、漂亮國聯合團隊以及混亂力場項目國際組織。
    漂亮國聯合團隊,是以費米實驗室為首,再加上好多高校機構學者的聯合團體。
    混亂力場項目國際組織,則是以高能所混亂力場研究組為首,新成立的國際聯合研究組。
    雖然說是有三大實驗團隊,但前兩者受到大型事故的影響,原有的設備都已經損毀,短時間根本無法進行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沒有設備的支持,當然就無法繼續了。
    核子組織、費米實驗室,都已經有重新建造設備的計劃,還已經籌集到了足夠多的資金。
    問題就在於,設備建造方案遲遲無法確定下來。
    這依舊是實驗事故的影響。
    沒有應對實驗風險的技術前提下,即便是建造了新的設備,也可能在未來的實驗中再次損毀,也依舊會發生重大事故。
    所以,兩個團隊都非常看重源點論國際會議,不止是派出了核心學者,還有政治人物和官員陪同一起到來。
    他們希望能在會議過程中解決這個問題。
    兩大團隊中,有一些學者參與了上一次的混亂力場實驗,並加入了混亂力場項目國際組織。
    不止是學者加入,背後還有國家和機構,對國內大型混亂力場實驗基地建造資助,甚至是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
    資金和技術支持,換取的自然是參與實驗的機會。
    來參加源點論國際會議,他們也希望能和相關人士接觸,談和混亂力場研究組的直接合作,希望後者能在設備建造、安全防護上給予技術上的支持。
    這種背景下,混亂力場項目國際組織才是絕對的核心。
    他們是唯一能進行混亂力場實驗研究的團隊,也是擁有‘特異轉化點安全防護’技術的團隊。
    其他兩個實驗團隊都需要依仗混亂力場項目國際組織,才能夠繼續設備建造的計劃。
    會議之外也是談判。
    混亂力場項目國際組織不可能無條件的給其他兩個團隊進行技術支持。
    技術,能交換的是資金、其他技術,甚至是其他可交換的籌碼。
    談判,也會是高層人士的接觸。
    不管怎麽樣,任何一個實驗機構,包括核子組織、包括費米實驗室,都非常迫切的希望能達成合作,因為他們看準的是混亂力場實驗中所蘊含的新型核反應,也就是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實在太重要了。
    以此為基礎,國內已經研發出三大影響重大的科技——
    黃金製造!
    離子對空武器!
    可替代核聚變製造無限能源的新型能源技術!
    三大科技,每一項的影響都非常深遠,發展起來足以影響金融、工業、能源、軍事等各個領域。
    在來東港之前,能源部的官員就鄭重說道,“隻有掌握新型核反應技術,才能有機會在未來和國內競爭。”
    “否則,連機會都沒有!”
    “科技落後的代價是高昂的,不管在各個技術領域,都會全麵落後……”
    “世界格局,也會因此而發生重大變化,一切都會以國內為中心……”
    這是不能接受的。
    漂亮國團隊也是帶著任務而來,但實際上,他們不知道的是混亂力場實驗,和新型核反應製造技術關係很小。
    其中牽扯到基礎力的‘瞬時轉變和非瞬時轉變’問題。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支持的技術,都是發生的瞬時轉變,也就是電磁力一瞬間變成了強力。
    混亂力場實驗,主要研究對象是混亂力場,而混亂力場的轉變是多方向的。
    即便是在特異點,也就是轉變強力的點,所發生的也是‘非瞬時轉變’。
    轉變,需要實驗、存在過程。
    這也是研究主體。
    從循序漸進的轉變過程,來研究混亂力場的特性,從而了解更多基礎物理內容。
    兩者的區別可以舉例來說明。
    混亂力場實驗發生的強力轉變,可以看做是自然界中的風,有團隊要研究風的特性,就去找一個經常出現風的地域,不斷去測定風力強度,積累大量數據以後,得到的結論多和氣象變化有關,最多也就是多了解風的特性。
    不管怎麽去研究,都和人工製造風力技術無關。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則是直接製造出‘超大吹風機’,本身就是風力製造技術,研究方向是改進內部技術以及風力的各種運用。
    兩者不存在直接關聯。
    張碩對此研究的非常透徹,首都會議的時候特別說過,還特別提交過報告說明。
    針對東港舉辦的源點論國際會議,不管是實驗合作、技術交換,又或者是其他工作,他就完全不參與了。
    不過還是知道,合作一定會達成的。
    一部分原因是,合作是互利性質的。
    另外,實驗相關技術信息不可能完全保密。
    混亂力場實驗本身是國際合作的公開基礎物理實驗,而不是完全保密性質的研究。
    國際合作的實驗,有很多國際學者參與,進行過多次實驗後,隻是從實驗數據都能推斷出一定信息,更不用說,采用其他手段了。
    另外,實驗安全技術的保密也沒有意義,非瞬時轉變混亂力場的研究,研究團隊自然是越多越好,有更多的研究才能有更多的發現,而基礎的發現都是公開的。
    現在進行的源點論國際會議,張碩也同樣不參與任何的事務,他隻是以受邀學者的身份來參會,並擔任一部分學術報告評審工作。
    以張碩的影響力來說,當然不會隻是受邀擔任評審,隻不過其他工作都推掉了。
    會議本身就是源點論研究中心發起的,會議中的學術論文則都會發表在《源點物理》期刊上。
    這些已經是很大收獲,參與其他的工作沒有多大意義。
    各類的學術報告,對張碩來說就是最大的收獲。
    上一次的混亂力場實驗,發現了對比實驗數據出現的波動偏差,同樣的實驗、同樣的強度,硬件沒有出問題的情況下,波動出現極大偏差就是一種全新的發現。
    那些參與實驗的團隊、學者知道消息,國際物理界自然也都知道了消息。
    國際輿論的討論就很少了,主要是因為內容太專業。
    就像是粒子對撞實驗,即便是有什麽大的發現,也很難在公共輿論中看到。
    現在新物理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物,源點物理、混亂力場實驗,都已經出現很長時間,新鮮感沒有了,除非有什麽超大的發現,否則公眾輿論也不會感興趣。
    混亂力場的實驗研究也限製在了學術領域。
    當然,並不影響研究的重要性。
    混亂力場實驗就是國際物理界的重中之重,實驗結束後,好多沒參與實驗的機構和學者都申請查看數據,有些甚至不惜做一些交換。
    如此多的學者、機構參與研究,僅僅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已經出現大量的研究成果。
    源點論研究會議上,也出現了好多篇相關的理論報告。
    《混亂力場實驗:量子糾纏帶來的影響》。
    《波動偏差:奇異分析》。
    《α、β射線帶來的強力減弱效應》。
    《技術弱化控製帶來的偏差影響》。
    一份又一份的研究,一個又一個的報告。
    其中大部分內容基礎都是錯誤的,但有些還是有可取性的,比如談到說量子糾纏的影響,談到粒子發生裂變反應的影響。
    α、β射線,是以基礎費米子方向來論證,更是讓人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
    如此多的學者投入到研究中,主要還是因為波動偏差是新發現,而且是沒有被破解的新發現。
    很多學者希望能從理論方向出發論證問題所在,就出現了一個個與之相關的研究。
    基礎力關係模型、能量力場規範理論、粒子對撞實驗偏差聯係粒子標準模型、量子物理……
    其中甚至還有弦理論的解析。
    等等。
    一大堆的理論論文,同時研究一個實驗發現問題,聽起來就很有意思。
    其中高能所物理中心的研究很出彩,他們貢獻了幾篇弱力帶來波動偏差的影響。
    廖振宇是第一個做‘弱力影響’報告。
    當提出‘弱力影響’的時候,明顯可以看出在座學者眼前一亮,都忍不住紛紛討論起來,“弱力,確實有可能啊!”
    “原子核核力拆分,是一種核裂變反應,超子衰變也有弱力的作用,弱力造成影響很正常。”
    “到現在,弱力的研究還是很少,波動偏差也許真是一種弱力帶來的影響。”
    “這個研究很有意思,從弱力角度出發,認為弱力帶來‘不確定’影響,比其他幾份報告可信的多……”
    會議上,張碩是擔任評審工作的。
    他看了會議時間表,到各個廳去聽波動偏差相關的報告,過程中收獲也非常大。
    S級任務進度,也能體現出收獲了。
    【任務一,進度+0.154%。】
    【任務一,進度+0.219%。】
    【任務一,進度+0.340……】
    【任務一……】
    不斷的聽報告,任務進度不斷的提升。
    張碩很享受這個過程,感覺每一個報告,即便研究基礎是錯誤的,都能帶來很大的收獲。
    會議報告持續了三天時間,聽了最後一次報告,才發現任務已經有了巨大的提升。
    準確的說,是‘11.26%’。
    這個數值是非常驚人的,因為任務是S級難度,需求科研幣高達12000點。
    每一點,就相當於120個科研幣。
    換句話說,隻是聽聽報告,就提升了1320以上科研幣的進度,都可以用不可思議來形容。
    不過情況也是不可複製的,因為波動偏差才剛剛發現,國際眾多學者都很感興趣,才會出現如此多的研究論文。
    後續國際上肯定還會有新的論文出現,拿過來讀一讀也許還能繼續提升任務進度。
    但是,隻靠讀論文,肯定不能完成研究。
    這樣的提升是有上限的,而到了上限就不得不‘氪幣’繼續後續的研究。
    在學術會議結束以後,張碩感覺自己收獲的不隻是任務進度,還有對於源點論研究的整體想法。
    源點論的完善,歸根究底還是要解析混亂力場,研究四大力的相互關聯。
    每一種基礎力和基礎力之間的關聯,都是非常複雜的。
    混亂力場則更加複雜,想要探索起物理特性,就像是在研究神靈的力量。
    以人類的腦思維能力,最終能夠理解嗎?
    張碩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部分的研究都非常難,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則可以幫助自己完善‘大方向’研究,也會讓進度加快。
    所以碰到一些小的發現時,也許不應該直接解決,而是把機會留給其他人。
    這樣一來,就會有很多的研究出現。
    他可以不斷查看別人的研究,綜合在一起提升主要研究的進度,來更好、更快的完善理論。
    “要保持平穩的心態,不要在乎一些小的研究。”
    “給別人機會也很重要……”
    問題,就在這裏。
    他個人的影響力太大了,但有一個小發現的時候,自己說的話已經成為了權威,成了標準答案。
    就像是高能所物理中心,他說波動偏差和弱力相關,結果拿出的研究報告都和弱力相關聯。
    如果當時沒有說起弱力的影響,他們可能會有很多其他想法,思維也不會局限在弱力範圍了。
    即便研究基礎是錯誤的,但基礎的錯誤並不表示研究沒有意義。
    一些牽扯到其他方向的論證,也能夠有很重大的意義。
    “以後理論方向上,還是要做大研究,最少也要達到A級難度。”
    “那些小研究、小發現,可以交給其他人來做,甚至是開放給全世界。”
    “除非是技術性的,理論方向一點點進展,根本無足輕重……”
    “就像是譚友銘院士說的,要沉下心,專注做一項研究,慢慢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