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實驗大獲成功,核轉電?這一定是陰謀!
字數:9057 加入書籤
“1500萬攝氏度以上,維持了17秒,反應強度衰減後,一直在維持……”
“到現在,已經超過十分鍾!”
呂崚帶著驚呼喊出了實驗情況。
兩句話能透露很多消息了。
比如,反應穩定性很強。
核聚變反應是不具備穩定性的,沒有達到自發反溫度就會快速衰減,達到了一億攝氏度以上,強度就會指數型遞增。
現在實驗穩定性很好,就足以證明調節材料的作用。
正是在調節材料的影響下,核聚變反應才有了穩定性,而反應衰減的原因就很多了。
調節材料元素受到環境影響,發生裂變或其他反應隻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影響最小的一個,因為受到影響的元素非常稀少,大部分元素就隻是出現抗性而已。
最大的原因是真空爐內原材料的密度太低,沒有達到穩定反應的臨界線。
簡單來說,就是原材料不足。
實驗中所謂的1500攝氏度,指的是粒子活躍標準,而不是真實表現的溫度,原材料密度不足的情況下,粒子碰撞在一起的概率就低,反應也就無法自發維持。
這些都是在預計範圍內的。
實驗維持了十分鍾,依舊能檢測到熱度,說明真空爐內的粒子依舊活躍。
正常來說,反應早已經結束了。
這些都說明調節材料起到了效果,實驗已經達成了最大目標驗證調節材料的作用。
呂崚說完以後,房間裏就傳來眾人的歡呼。
張碩、佟智國等人一起推門而出,馬上就被眾人圍在了一起,他們不斷說著,“實驗成功了!”
“1500萬攝氏度都維持了17秒,比預計的還要高!”
“剛才基地那邊發消息過來都能聽到歡呼聲,(實驗)已經證明調節材料是有效的。”
“這是重大成功!”
當調節材料控製核聚變的作用被驗證,也就代表發現了一種全新控製核聚變的方式,同時也是新物理方向研究的技術。
新技術讓核聚變控製變得簡單,不再需要複雜的托卡馬克螺旋磁場設備,不會再有什麽慣性控製,磁性控製的問題,也不需要要求極高的超導材料。
等等。
新技術直接就是添加材料後的反應,實現可控核聚變的難度大大降低,甚至說,勝利就在眼前。
張碩也和眾人一起歡呼,他也感到非常的激動。
氫彈電池的研究,到現在終於看到了,希望隻要研究能夠進行下去,不遠的未來就一定能製造出氫彈電池,從而讓引力技術不再是雞肋,可以以此製造各類飛行器,甚至是大型的航天器。
四十公裏外的實驗基地裏,實驗間的歡呼聲一直不停。
宋保國一再強調專注於實驗,把喜悅壓在心裏,但其他人還是忍不住激動的討論。
實際上,連宋保國自己都壓不住激動。
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內部反應溫度進行,衰減速度非常慢的時候,他就已經興奮的甩起了手,“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等反應漸漸熄滅,指揮進行實驗收尾後,宋保國第一時間衝出了實驗間,忍不住和其他人分享喜悅。
張碩,佟智國,當然也少不了呂崚。
宋保國不斷說著實驗情況,但心裏卻出現了一個蒼老的人影——湯華。
他最希望把喜悅分享給湯華,或許不應該用分享來形容,而是‘顯擺’。
沒錯,就是顯擺。
在核物理所托卡馬克反應堆研究團隊中,宋保國一直都是二號人物,他被湯華壓製了十年之久,各類研究一直都是湯華負責,但實際上,大部分事務都是宋保國做的。
以前相對還好一些,沒什麽重大的研究,也沒什麽成果可言。
最近兩年時間,張碩和團隊合作過兩次,每次都會有重大成果,尤其是上次核轉電的研究。
湯華馬上就要退休了,結果因此延遲了幾個月。
如果是為了研究犧牲退休時間,當然要給予肯定和讚歎,實際情況是團隊有湯華和沒有湯華是一樣的,湯華基本不負責事務,就隻是分享成果而已。
湯華終於退休了,他也帶領團隊來參與一個重大研究。
現在完成了這麽大的成果,宋保國就希望把喜悅‘分享’給湯華,湯華知道以後,可能會非常遺憾?
遺憾退休早了?
遺憾沒機會參與如此重大的研究?
或者,想著再能堅持堅持就好了?
宋保國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湯華遺憾的表情。
倒不是和湯華有仇,他也是湯華培養出來的,但上麵總有個老院士壓製,讓人感覺也很不爽的。
看到湯華的遺憾,又或者是羨慕的眼神,就實在太完美了。
“可惜,不能直接告訴湯老頭……”
“唉~~”
這是宋保國遺憾的地方,實驗保密性決定不能把消息告訴基地以外的人。
張碩、佟智國一行人回到了實驗基地。
這個時候,興奮和激動已經過去了,回基地就開始查看數據,然後交代下一步的工作。
實驗中添加的原材料不多,也是在計劃中的,一則是為保證安全性,二則也是一個個實驗中不斷上升的材料密度,來拿到更精確地數據。
當材料密度高,理論來說維持區間溫度的時間就會變長。
連續幾次都是如此,就可以認為是理論得到了驗證,技術方麵也沒問題了。
再下一步,就要朝著應用轉化方向走了。
比如,改造添加核轉電裝置,來讓設備源源不斷輸出電能,並做基礎實驗測試。
當能夠穩定對外輸出電力,也就代表掌握了核聚變電池技術。
然後,就是安全測試。
安全測試,需要不斷增大原材料密度,並增大反應強度來測試設備的極限,危險性還是比較高的,同時也是技術應用前的最後準備。
不管怎麽樣,研究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後麵就容易多了。
實驗基地內部召開了總結性會議,會上說明了實驗數據,總結了碰到的問題,也交代了下一步工作等等。
會後,基地向上級打了報告。
實際上,科技工業局第一時間就知道了消息。
李老師百忙之中,也關注了實驗情況。
當得知實驗取得成功,調節材料的作用被驗證時,他忍不住讚歎道,“又是一項重大技術啊!”
“調節材料的作用被驗證,也就代表氫彈電池技術沒有了不可跨越技術屏障。”
“應用,是早晚的事……具體什麽時候能應用?”
他還是很關心這一點。
佟智國說道,“應用上也不確定,實剛剛開始,估計最少也要一年吧。”
“如果一切都順利,可能隻需要半年。”
佟智國預估的時間讓李老師有些驚訝,他問道,“樣機製造也要很久吧?”
“不會。”
佟智國搖頭解釋道,“如果到了應用那一步,製造反倒不是問題,核聚變電池,最主體的部分是真空反應爐,後續還要進行核轉電的研究,我問過宋保國教授,他說核轉電裝置也很容易,隻是需要簡單改造一下,技術複雜性來說,甚至趕不上發電機。”
如果是托卡馬克核反應堆,製造裝置怎麽也要兩年時間,最快的情況下,一年也不可能完成。
主要是因為多數部件都是定製的。
現在的實驗設備不一樣,核心就是真空反應爐,後續添加核轉電裝置,技術需求也不高。
裝置、技術的核心還是調節材料。
隻要調節材料配比沒問題,其他都是很容易的。
……
大洋彼岸,信息中心大樓。
麻省理工大學核反應堆研究學者丹尼斯懷特、泰勒威爾遜,一起坐在接待室裏等待著。
他們是被邀請過來的,但來信息中心以後,就一直待在接待室。
兩人心裏都有些忐忑。
丹尼斯懷特則還有一點期待,“泰勒,你說會不會是他們準備支持我們的研究?”
“不會。”
泰勒威爾遜搖了搖頭,猜測道,“如果是支持研究,不會讓我們來這裏,應該和情報信息有關,或許是新核物理?”他說著眼前一亮。
懷特說的研究,就是托卡馬克核聚變反應堆。
他是麻省理工核聚變反應堆項目負責人,二十幾年以來,研究可以說成果斐然。
去年的時候,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在材料的突破上。
實際上,托卡馬克控製核聚變最大的難關就是材料,技術本身已經非常成熟了,材料才是難以突破的關卡。
他們找到了一種新的超導材料,可以讓超導控製溫度從4開爾文上升到20開爾文。
這樣就可以讓核聚變反應堆的成本降低到原來的四十分之一,反應成本大幅度降低,投入應用的可能性變得更高。
世界各國可控核聚變技術方向是存在不同的。
丹尼斯懷特團隊約束核聚變是利用慣性控製,而國內團隊更傾向於磁性約束。
當然,已經不重要了。
國內公開新核能源技術,並宣布建造世界首個新核能源電站後,全世界的核聚變反應堆研究都受到了影響。
丹尼斯懷特團隊也一樣,他們失去了資金支持,研究根本進行不下去。
他一直不斷地奔走,就是希望研究能重獲支持。
可惜,收獲寥寥。
現在突然被邀請來到信息中心,丹尼斯懷特有點期待能夠獲得政fu的支持,就可以繼續核聚變反應堆的研究。
泰勒威爾遜也是團隊的一員,他比丹尼斯懷特年輕的多,也隻有30多歲。
威爾遜十幾歲的時候,就親手設計了核反應堆而年少成名,還收到過頂尖決策人的接見。
現在威爾遜成為了丹尼斯懷特團隊的二號人物,隻是,一切似乎都不重要了。
什麽少年天才、年少成名……
因為專注於核聚變研究,而核聚變又被放棄,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東流。
所以說,選擇大於努力。
威爾遜還很年輕,他已經有了新的選擇,也就是研究新核物理,直白來說,就是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
原子核核力拆分是國內才有的技術,但威爾遜認為自己應該早做準備,多看一些理論內容,更加了解源點論,未來有機會就能參與新核物理的研究。
兩人正說著的時候,有幾個人推門而入。
走在最前麵的官員,主動和懷特、威爾遜握手,歉意道,“懷特博士、威爾遜博士,讓你們久等了,我們剛才在開會,和一個情報信息有關。”
威爾遜看向了懷特,眼神透露的意思是‘我就知道是這樣’。
懷特不在意的聳聳肩。
那名官員走過去坐下來,隨後開口道,“我們有消息說,大洋西岸正在做一項有些搞不懂的研究,和托卡馬克約束核聚變有關,那是你們的領域。”
“具體是什麽?”丹尼斯懷特直白問道。
“我們發現了托卡馬克裝置,在道路上,運送了有一個多月,那麽龐大……”
“從核物理所到一個無人的區域,距離非常遠。”
“具體信息就是這樣,但我們都知道他們有新核能源技術,為什麽還要用托卡馬克裝置?”
“我們都覺得很不尋常,如果再加上另一個技術消息,核轉電,就更不尋常。”
“你們知道核轉電,對吧?”
懷特、威爾遜一起點頭。
換做是其他學者,也許根本不知道核轉電技術,但他們一直研究核聚變,當然知道核物理所團隊以及張碩發布的成果。
核聚變特定反應強度區間,直接檢測到電力信號!
丹尼斯懷特思考著說道,“會不會是,利用新核能源技術研究核轉電技術?”
“這樣一來,就可以直接輸出電力。”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威爾遜直接否定了。
“不可能!”
“原子核核力拆分會影響任何物質或材料,不管核轉電的關鍵技術是什麽,都一定會有材料或部件深入到反應內部。”
“材料和部件會受到反應影響,核轉電就根本不可能實現。”
威爾遜說完,思索道,“或許就是研究核轉電技術?”
“比如,他們找到一種能夠讓核聚變在低溫下持續進行的技術,利用托卡馬克裝置,再加上核轉電,就能源源不斷的輸出電力?”
丹尼斯懷特聽的直撇嘴,核聚變需要一億攝氏度環境才能自主進行。
低溫,核聚變?
想象力真是太豐富了!
不過懷特並沒有反駁威爾遜的話,畢竟隻是一種猜測,而且他更期待看到官員的反應。
那名官員馬上追問,“真有可能嗎?低溫核聚變,穩定反應,然後持續輸出電力?”
“有這種技術,就能拿來做大型設備的動力係統了,飛行器、戰艦,甚至是航天飛機……”
“我覺得……有可能。”
丹尼斯懷特說了違心的話。
他認為威爾遜說的非常離譜,核聚變自發反應需要一億攝氏度環境,已經是印在骨子裏的‘正確’內容。
但他還是給與了肯定,“這是有可能的,新物理麵前,一切都有可能。”
“好多常識都被顛覆了,核聚變也許也可以,而且,全世界都知道張碩教授也研究核聚變,研究托卡馬克裝置。”
官員讚同的點頭。
威爾遜的目光則帶著疑惑,他覺得丹尼斯懷特有些不正常。
然後他就知道為什麽了。
那名官員思考著說道,“或許應該考慮繼續支持核聚變研究,他們發布了新核能源技術,卻繼續研究核聚變。”
“而我們,或者說,其他的國家和機構都因此暫停了研究。”
“這看起來很不對勁……”
“可能是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