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那會是電影中的巨大堡壘!

字數:8326   加入書籤

A+A-


    核轉電,意味著核能源技術會擁有極高的電能轉化效率。
    高電能轉化效率,還屬於能源製造技術行列,影響力也不會太大,隻是能源領域的研究而已。
    這是因為先進國際並不缺乏能源或者製造技術。
    比如,核電站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電能,轉化效率低一些,電能充足也沒什麽影響。
    清潔核能源,是未來的概念,暫時也不需要考慮。
    可移動,同樣也具有替代性,比如,航母的核動力能源組,具有超高功率可移動的特點。
    當把以上三者加在一起,就實在太可怕了,絕對是跨時代領先的高端技術。
    目前國際上來說,先進、高功率、可移動的能源動力技術,就是航母上的核反應堆。
    但是,相關技術無法用在飛行器上。
    塊頭太大還不是問題,最主要是具有核汙染,飛行器的構造決定無法屏蔽汙染。
    低溫核聚變、核轉電,與引力技術結合在一起,就可以用來製造大型的飛行器。
    “那不隻是飛行器、航天器,也許是龐大的太空戰艦,甚至是太空堡壘。”
    “能源上能夠自給自足,引力技術能夠抵消地球引力,就可以一直在懸浮在空中。”
    “那會是科幻電影中的巨大堡壘……”
    信息中心對於人力技術也是有了解的。
    有好幾個團隊都在研究引力技術,研究也有很大的進展,最高已經可以製造0.2倍地球引力。
    最大的問題在於技術需求太高,需要9T以上的穩定磁場幹涉,對於粒子活躍度需求也很高。
    如果更進一步研究,他們認為追趕地球另一邊的技術水平也隻是時間問題。
    但是,相關技術卻無法應用在航天器上。
    技術需求高,是可以通過研究不斷降低的,但另一個問題和引力技術本身無關。
    那就是能源,準確的說,是超高功率的電能需求。
    有人提出利用核反應堆來進行實驗,但核反應堆是散熱的,並不是直接轉化為電能。
    如果加裝個發電機組上去,能源裝置就太過龐大了,所製造的電力無法供給能源裝置本身擺脫地球引力飛行。
    這就是引力技術應用最大的問題。
    低溫核聚變、核轉電,似乎就是解決引力技術應用在飛行裝置上的完美方案。
    這個完美方案的技術,正被地球另一邊的對手國家研究,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了。
    信息中心的會議室裏,幾個高級決策人都沉默起來。
    直到有人開口道,“沒有必要悲觀,這些都隻是猜測,或者說最壞的猜測。”
    “低溫核聚變,隻是根據核轉電技術推測出來的,威爾遜先生說的技術不一定存在。”
    “我們隻是知道他們運送了托卡馬克裝置,有核物理的團隊參與研究,僅此而已。”
    “也許他們為了研究其他技術,比如進一步研究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或者是和新核能源有關。”
    “至於運送托卡馬克設備,也很好理解,畢竟造一個新的設備需要很長時間,研究不一定和核聚變有關。”
    這個說法讓眾人輕呼了一口氣,馬上就得到了讚同,“一定是這樣!”
    “都是猜測而已,根本不需要擔心。”
    “那是最壞的情況,實際可能沒什麽……”
    “不管怎麽說還是要重點關注那個區域,看是否有高熱能反應,也要關注周邊,尤其是主要道路……”
    在一番否定之後,會議做出了幾個決定。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始討論支持麻省理工丹尼斯懷特團隊展開‘低溫核聚變’研究。
    即便隻是推測,隻是有那麽一絲絲可能,也必須要支持研究。
    ……
    國際上出現一條科技相關的消息,來自麻省理工大學丹尼斯懷特核物理團隊。
    丹尼斯懷特公開表示說,存在一種結合新物理持續維持低溫核聚變的技術。
    這則消息是丹尼爾懷斯公開說出來的。
    他主動找到了媒體記者,宣布了最新研究的理論,“我們認為,新物理方向的技術,能夠使得核聚變在低溫下持續運行。”
    “也許是5000萬攝氏度,也許是2000萬攝氏度,總之,溫度要低的多。”
    “維持反應依靠的是新物理方向電磁力到強力的轉化。”
    “這種轉化研究上有很多奇跡,包括原子核核力拆分也是其中一種。”
    “當電磁力轉化為強力,製造出特殊的環境,就可以促進核聚變在低溫下持續進行。”
    “然後,再結合張碩教授的‘核轉電’研究,就可以源源不斷高功率對外輸出電力……”
    丹尼斯懷特把‘理論’說給了媒體記者。
    他本身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學者,說的技術內容真令人震驚,記者也馬上把新聞報道出去。
    新聞發酵的速度非常快,低溫核聚變的概念實在太有意思了。
    在媒體的報道中,還出現了‘泰克威爾遜’的名字,丹尼斯懷特沒有攬功,他對記者說是泰克威爾遜提出的技術概念,還讚揚了威爾遜的創意思維。
    “他是核物理領域的超級天才!”
    “他提出了這個概念,我們進行了一定的研究,都認為是可行的。”
    “這將會是改變世界的技術!”
    泰克威爾遜,頓時成了相關輿論關注的焦點人物。
    威爾遜本人確實有話題性。
    在公眾輿論領域,他的名氣比丹尼斯懷特大的多,因為他是年少成名,十幾歲時設計核反應堆,就被很多新聞媒體報道,還得到了當時一號決策人的接見。
    威爾遜確實也對得起年少成名,他才三十多歲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參與最核心的托卡馬克核反應堆項目,並成為項目的核心研究員。
    他還獲得過核物理領域的獎項。
    年少成名的科學家,總是容易吸引關注,媒體輿論也喜歡這樣的主角,頓時有一大堆的記者趕過來采訪威爾遜。
    威爾遜接受了采訪,但他的表態和丹尼斯懷特不同,相對來說更保守一些。
    “低溫核聚變,確實是我提出的想法。”
    “到目前,還隻是想法而已,具體的理論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至於丹尼斯說的技術實現方法,我還沒有研究到那一步,也許他是對的,但也許,隻是想象而已……”
    威爾遜對懷特說的‘技術原理’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否定,但他的否定對公眾輿論沒什麽效果。
    普通人並不關心技術原理,他們感興趣的是威爾遜非常年輕,並大膽的提出了一種新技術,還被知名學者認可。
    好多人討論都期待威爾遜後續的研究,希望他能夠在新的技術方向大放光彩。
    公眾輿論大多都是讚揚和期待的聲音。
    國際核物理領域的觀點截然相反,尤其是專業從事核聚變研究的學者,就更是對威爾遜的觀點嗤之以鼻。
    他們和丹尼斯懷特的想法類似,他們認為核聚變的自發反應,隻存在於一億攝氏度以上環境,根本不可能在低溫下進行。
    這是已經刻印在骨子裏、根深蒂固的常識。
    哪怕是添加了新物理的因素,也不可能出現違背常識的情況。
    “新物理確實很厲害,但它無法影響到核聚變。”
    “至少到目前,新物理所謂的強力轉化,也沒有完全確定下來,原子核核力拆分也許是另一種反應。”
    “除了掌握技術的團隊外,沒人知道具體情況。”
    “電磁幹涉讓氘、氚元素產生強力,再促進元素自身發生核聚變反應?這實在太荒謬了!”
    “托卡馬克裝置本來就施加了強大的磁場控製,但從未有實驗檢測出核聚變低溫下具有持續性……”
    一大堆的核聚變專家站出來抨擊。
    換做是原來的環境下,相關領域的專家都在忙著做研究,有個違背常識的技術觀點提出多數也不會直接進行否定甚至抨擊。
    有些人大概會不屑一笑,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
    現在的環境就不一樣了。
    國際上大多數托卡馬克核反應堆的研究都暫停了,相關的專家學者不能說丟掉了工作,但實驗經費肯定是沒有了,研究也進行不下去,自然就變得很清閑。
    他們的工作時間,都是喝茶、看報,有心情時也會傷春悲秋,回憶一下過往的輝煌。
    順帶,感慨自身境遇……
    現在發現有人提出違背常識的技術,就好像給了他們一個情緒的宣泄口。
    丹尼爾懷特的團隊就成了被抨擊的對象,泰勒威爾遜則被重點照顧。
    “什麽核物理天才,他到現在也沒什麽成果,那些實驗研究根本不值一提。”
    “他提出來所謂低溫核聚變,大概隻存在於夢裏了……”
    “或許,他的研究全憑想象?現在核聚變被其他技術頂替、項目暫停了,他可以轉行當個作家?我相信,他會很有前途。”
    “以他的名氣,銷量一定很不錯!”
    ……
    元素抗性實驗基地。
    基地內一直都非常忙碌,團隊上下不斷的進行實驗工作,確定新實驗方向後,他們已經完成了兩次‘核轉電’實驗。
    在工作的間歇期,佟智國也關注到了國際新聞。
    他急忙的就找到張碩,“看看這個,泰勒威爾遜,麻省理工的天才核物理學家,他提出了低溫核聚變技術!”
    張碩也找了幾個新聞,認真的看了好半天,疑惑道,“如果我的理解沒錯,威爾遜和懷特是一個團隊?”
    “威爾遜提出了低溫核聚變技術,但否定了懷特說的所謂‘技術信息’?”
    “是這樣,有什麽問題?”
    “所以他們所謂的技術還沒有理論支持,也隻是一種想象而已吧?”
    “能想到也很了不起啊!”佟智國歎道,“換做是我絕對想不到,不,應該說,核聚變領域的學者都想不到。”
    “他想到了,真是太天才了……”
    佟智國的年紀,早就能感受到知識迷障對研究的阻礙。
    知識迷障,也就是了解的知識太多、太豐富,碰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就能想到一大堆‘常識’。
    那麽思維就會受到常識的阻礙。
    如果產生了打破常識的想法,馬上會有一大堆其他正確的常識,來證明常識的正確性,也就等於進行了自我否定。
    這就大大限製了創造力和想象力。
    所以說,年輕人的創造力更豐富,因為他們可以隨意的想象,而不會被知識迷障所限製。
    泰勒威爾遜是個核物理學的學者,即便隻有三十多歲,但在自己的領域內能想到低溫核聚變,並認為‘可能實現’,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當然,隻有他們這麽認為,因為他們已經實現了相關技術。
    其他核聚變領域的學者,都對於低溫核聚變嗤之以鼻,學術領域才會出現一大堆否定的聲音。
    “確實很天才啊,能提出來都都很了不起。”
    張碩也肯定了威爾遜的天才,“至於技術提出,也沒什麽大不了。”
    “不會有影響嗎?比如,他們也朝這個方向進行研究。”佟智國還是有些擔心。
    張碩搖頭笑道,“他們說的技術方向都是錯誤的,我們根本沒有用什麽電磁幹涉。”
    “如果他們一直去研究,也可能會找到正確方向,但到那時,我們都已經在研究引力飛船。”
    “到時候,外界肯定知道了。”
    現在的實驗研究保密性很強,就是因為可以完全封閉,換做是引力飛船的實驗,就和飛行器製造一樣,造好了以後是要試飛的。
    隻要引力飛船試飛,就一定會被外界知曉。
    或許隻需要一張照片,就能推測出所用的能源技術,也隻有核轉電才能提供飛行器上製造引力所需要的超高電能需求。
    既然是核轉電技術,自然是實現了低溫核聚變。
    佟智國聽罷有些期待的說道,“現在好多人都在否定威爾遜,有好幾個非常有名。”
    “威爾遜一定很不好過,希望他不要放棄自己的想法。”
    “再等等,堅持堅持,也許就等到了引力飛船實驗……”
    他說著滿心期待。
    實驗基地裏,每個人都非常積極,因為研究非常順利。
    他們進行了兩次核轉電的實驗,到第二次實驗的時候,實驗裝置已經能輸出超過‘260兆瓦’功率的電力。
    實驗,非常成功。
    團隊一起進行數據分析認為,實驗裝置的輸出上限可能會超過600兆瓦。
    600兆瓦,什麽概念呢?
    國內火力發電站的大型發電機組,下限也隻有300兆瓦,核動力航母的先進核反應堆,單個輸出功率也隻有350兆瓦。
    國內所掌握的引力技術支持製造的引力懸浮裝置,消耗功率也不過30兆瓦而已。
    換句話說,實驗裝置的輸出功率,相對於引力懸浮裝置已經嚴重溢出。
    同時,也代表可以支持製造非常龐大的引力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