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航空技術邏輯,徹底改變!
字數:8262 加入書籤
‘核轉電’技術實驗的推進速度很快。
一個接著一個的實驗,設備輸出功率從120兆瓦,提升到了300兆瓦以上。
每一次實驗都會對於上一次進行總結,和以往的實驗進行對比,並采納對研究有益的設計,帶來的提升也是非常直觀的。
研究團隊的目標是通過改善設計,把輸出電功率提升到極限的程度。
極限,也就是再往上提升就非常困難了。
這個時候,研究可以說就告一段落。
核轉電技術實驗的研究,還是由佟智國負責,上級部門還派來了很多電力領域的專家。
在又一次實驗之後,基地迎來了新一批人員,是李老師帶來的專業人員。
其中有機械專家、動力專家、能源專家,等等,還包括引力技術項目組的研究員。
他們都是過來參觀了解核轉電裝置,以此來設計製造低溫核聚變核轉電電池。
低溫核聚變核轉電電池,也可以稱之為‘氫彈電池’,就是實驗的核轉電技術裝置,了解實驗相關信息,了解實驗設備的詳細情況,就能以此進入設計製造階段。
當氫彈電池進入設計製造階段,要考慮的內容就不止實驗這麽簡單,要配合應用技術來設計,還要考慮安全穩定性、持續性以及控製性等等。
直白來說,要配合引力技術來應用。
氫彈電池製造出來以後,通過驗收就可以和引力技術相結合,製造出第一台引力飛行器。
這是非常重大的決策,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這會是個重大標誌!”
李老師精神振奮的說道,“第一台引力飛行器,代表著我們在航空航天領域,已經邁向了新的領域!”
“就像是蒸汽機引發第一次科技革命,引力飛行器將會徹底改變航空航天的技術邏輯。”
技術邏輯,必定會被改變。
氫彈電池製造出來以後再和引力技術相結合,就是理想中最完美的飛行器。
它的出現,會讓傳統的航天發動機,再包括各類火箭發動機都失去意義。
引力飛行器、引力戰艦、引力飛船,將會成為航空航天領域的主流,其技術性能也會遠超傳統的飛機以及航天器。
這主要是因為引力技術為基礎的飛行器,本身已經擺脫了地球引力的影響。
地球表麵飛行時,阻礙飛行的隻有空氣而已,其設計邏輯和傳統的飛機已經截然不同。
各類型的飛機,都會像鳥兒一樣長著一雙翅膀,飛機需要依靠翅膀帶來向上的推力,來維持平穩或向上飛行。
航天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有很大一部分,都作用在讓飛機不下落或動力上升上。
這大大限製了飛機的速度和靈活性。
引力飛行器就不一樣了,因為本身已經擺脫了地球引力,根本不再需要翅膀來維持,需要考慮的隻是對抗空氣帶來的阻力。
飛行器的加速度,速度,靈活性都會因此得到大大提升。
氫彈電池,是一種可持續釋放強電力的能源裝置,飛行器的航行距離不再會受到限製。
速度快,靈活性強,外形設計自由,再加上動力不受限,完全可以碾壓傳統飛機。
這樣的飛行器,隻是想想都令人激動。
很多人都已經迫不及待了。
李老師帶來的專家組參觀實驗裝置的時候,佟智國還說起了氫彈電池的另一大優勢,“相比航空發動機來說,構造簡單的多,樣機製造出來隻要性能穩定,一般來說,就不會出問題。”
這讓專家組的人都很驚訝。
其中有專門為氫彈電池而來的學者,趕忙問道,“也就是製造出來後,隻要通過初步測試就可以安裝在引力飛行器上了。”
“對。”
佟智國很確定的點頭,“測試也很容易,點火以後持續穩定的輸出電力,持續個幾天、十幾天,應該就沒有問題了。”
“氫彈電池,不是航天發動機,和核反應堆有些類似。”
“核反應堆(核裂變)穩定燃燒起來,不考慮能量轉化,不考慮輻射問題,當然也就不需要檢測了。”
這樣一解釋,其他人也都明白過來。
好多人來之前還想著,氫彈電池會非常的複雜,因為牽扯到核聚變的控製,想想托卡馬克裝置都讓人頭皮發麻。
即便是低溫核聚變,常規來想也會非常複雜。
竟然和核反應堆(核裂變)類似?
核反應堆,說白了就是一定豐度的原材料,放在一起進行點火就可以了。
中途需要做的就是控製一下反應強度。
難道低溫核聚變就是把氘氚元素混在一起讓其自發反應?
這不可能吧!
如果核聚變那麽容易維持住,也不需要這麽多的研究了。
這些專家們並不知道低溫核聚變的反應原理,他們隻是過來參觀實驗基地,了解氫彈電池的裝置設計而已。
至於反應原材料,他們是接觸不到的。
調節材料,更是嚴重保密內容。
……
地球的另一邊,信息中心已經和能源部進行溝通。
能源部非常重視低溫核聚變的問題,即便隻是猜測性的內容,但也是根據情報分析得出的結論。
他們內部召開了會議,又把消息上報給了一號決策人。
一號決策人找了專門的人員了解情況,然後決定簽署命令支持低溫核聚變研究計劃。
就像是信息中心官員的想法,隻要有可能就必須要支持,低溫核聚變的誘惑太大了。
低溫核聚變和核轉電技術相結合,就可以遠遠不斷的輸出高電力,再結合引力技術……
不可想象!
哪怕隻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必須要支持研究而第一步就是支持丹尼斯懷特團隊。
丹尼斯懷特團隊研究的是托卡馬克核反應堆,他們的經費主要來自於能源部。
能源部有權繼續支持他們的研究,卻沒有權利支持一項從未有過的技術研究。
這項技術研究,未來牽扯的經費數量可能會很高,就必須要多方進行討論才能決定。
多方討論再作出決定,又可能牽扯到高經費,決策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
上報了一號決策人以後,有了第一決策人的簽字,一切都變得容易很多。
當然,有好處也有壞處。
一號決策人簽字以後,消息馬上被發布出去,頓時有媒體記者做出了報道。
《一號決策人簽署新命令支持低溫核聚變項目!》
《顛覆科學的技術研究,竟然通過了!》
《低溫核聚變,是存在還是想象?》
國際一片討論之中。
在國際核聚變研究領域,也出現了一大堆專業學者否定的聲音,“竟然會批準低溫核聚變項目?瘋了吧?”
“一號決策人,果然是完全不懂物理!”
“他們是搞政製的,是純靠想象支持物理研究嗎?”
“低溫核聚變根本不存在,隻是個30多歲的孩子,提出的概念性技術而已!”
“這實在太荒謬了,純粹是浪費納稅人的錢!”
其中也少不了酸溜溜的聲音,“我們必須承認,丹尼斯團隊幹的不錯,他們竟然忽悠了能源部,忽悠了一號決策人,以此拿到了高額經費……”
“丹尼斯團隊可以繼續展開研究了,而我們,這群正直的人,就隻能暫停實驗。”
“他們的能力不是獨一無二的,但想象力是。”
其他能源部支持的核聚變研究團隊確實很酸。
他們的研究都暫停了。
本來大家一起暫停也沒關係,反正情況已經如此了,結果丹尼斯懷特的團隊獲得了更大的支持?還是以一個離譜到家的說辭,拿到了高額的經費。
“不是恢複?”
“是進行新的研究?”
“怎麽可能!”
“懷特這家夥怎麽可能相信低溫核聚變,他就是以這種說辭要拿到經費而已。”
“他是項目負責人,有了經費以後做什麽研究還不是他說了算。”
“能源部的人懂什麽技術?那些官員懂什麽?做什麽研究,忽悠幾句就過去了。”
有些同行猜透了丹尼斯懷特的想法。
丹尼斯懷特完全不以為意,他當然不會承認,反倒不斷強調低溫核聚變,“那就是我們要做的研究。”
“這是非常有前景的方向,未來是可能實現的。”
“新物理,什麽都有可能,連引力都可以製造,低溫核聚變又算得了什麽?”
他言之鑿鑿的說著,心裏卻想著繼續常規實驗。
泰勒威爾遜的想法不同,他認為托卡馬克核反應堆已經沒了前途,可替代性的技術有什麽好研究的?
低溫核聚變是他的想法,他是真希望做相關研究。
威爾遜也是丹尼斯懷特團隊的一員,宣傳低溫核聚變的時候,他和懷特站在一起。
現在已經拿到了經費,他的心思和懷特就不同了。
經費拿到手,誰不想做自己想要的研究呢?
他希望能說服懷特。
……
張碩看到低溫核聚變相關的新聞,就隻是微微一笑,完全當八卦娛樂來看。
他們的實驗進展非常順利,氫彈電池已經進入到設計製造階段。
設計製造和實驗不同要考慮的因素更多,甚至還要考慮引力技術的應用需求。
張碩對此也非常期待。
但是他並沒有參與後續的工作,不管是氫彈電池的設計製造,還是和引力技術相結合製造引力飛行器,都是專業人士的工作。
他已經回到了蘇東市。
長時間出門在外,丟開研究回到蘇東,當然要好好休息幾天,也好好陪陪李劉雙月。
在結婚以後,他們一起生活的時間並不多。
張碩一休息就是半個月,隨後才去了一趟蘇東大學,然後就回到了源點論研究中心。
在進入自己的辦公室以後,他耐一下心思整理起了過去幾個月的收獲。
實驗、技術,都是附帶的部分,也不需要多去關心。
理論,才是需要重視的。
元素抗性實驗,再包括核轉電技術實驗,也帶來了理論的積累和任務進度的提升。
S級任務,混亂力場實驗波動偏差原理,也有了一定百分比進度的提升。
這讓他對於弱力的理解加深了。
同時,也發現了原來理論理解中的問題。
元素抗性!
他對於元素抗性的理解,一直都認為是散發一種特殊的強力場,可以促進核聚變反應的產生。
當對弱力的理解更深入以後,張碩發現原來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促進核聚變反應的不是強力,而是弱力。
強力,對於核裂變的作用更大。
弱力才能促進核聚變。
“原子核核力拆分反應,本身就是強力場的作用。”
“混亂力場實驗出現的情況也證明了這一點,強力環境提升,元素更容易發生裂變,而不是聚變。”
“裂變和聚變,是逆反應,不可能都是強力支持。”
“弱力,作用於粒子碰撞的一瞬間,其原理機製一直都隻有理論解析……”
“弱力環境的增強,才更有可能促進核聚變發生,其機製原理是讓粒子接近就能發生反應。”
雖然理解上是這樣,但弱力究竟如何產生作用以及促進聚變反應的機製,還隻能簡單去推測。
其中的原理可能非常複雜,甚至涉及到不能理解的內容。
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元素抗性促進核聚變發生的機製,弱力一定起到了主要作用。
“或許,強力也有作用,不知道是正麵還是負麵,即便是正麵,也不可能趕上弱力……”
“又或者,可以理解為內部出現一種趨於轉變強力、弱力的複雜混亂力場,兩種力共同產生作用。”
“甚至是,本身就是有轉變趨向的混亂力場作用?”
張碩思考著有些頭疼。
理論是技術的基礎,而理論研究比技術要複雜的多。
發現元素抗性和弱力存在很大關聯,再加上混亂力場弱力的作用、黃金製造中弱力帶來的偏差影響,感覺新物理方向上,弱力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
偏偏,弱力的研究非常複雜,它不像是電磁力、引力,又或者是強力,都能有明確的表現,並針對性的進行實驗研究。
每個研究都相關,同時,都隻能根據結果做‘邊角’的分析。
這才是最頭疼的。
“要怎麽去針對性的研究弱力呢?”張碩認真思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