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看不見的膜?到底撞到了什麽!
字數:8777 加入書籤
青山發電站是以新核能源為技術基礎,投資的大型發電站。
發電設施的核心是主反應爐,反應爐內持續維持原子核核力拆分,也就是新核反應,反應爐釋放的持續熱能帶動發電機組運轉。
第一台發電機組製造完成,對外輸出功率達到了500兆瓦以上。
從能量測定以及反應爐情況來看,還能夠帶動五個以上的發電機組,也就是最終的發電功率會超過3000兆瓦。
3000兆瓦,是相當驚人的數據。
做個對比來說,能頂得上二十個以上普通火力發電站,相當於最大的發電站,三俠水電站發電功率的八分之一以上。
到現在為止,青山發電站的投資規模也不小,達到了460億人民幣。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發電站以新核能源為基礎,也是世界第一台新核能源發電站,先天具有巨大的科研價值,都可以圍繞其打造一個科研基地。
新核能源製造電力,實用性也是非常巨大的,因為其需求燃料非常少,公開的資料表明,隻需要鋁、鎂作為材料,幾十斤、幾百斤的需求,原材料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另外,汙染性也很低。
新核能源反應放射性很低,製造極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高溫下迅速就會完成衰變,廢物處理根本不是問題。
青山發電站最大的意義在於,可以幫助積累新核能源發電的經驗,隨後就可以幫助建造更多的發電站。
“有了新核能源後,火力發電站可以退出曆史舞台了。”
“新核能源發電建造費用不高,運轉需求原材料極少,可以一直維持下去,並源源不斷的製造電力,電力成本單價極低。”
“成本低、效率高、無汙染,新核能源必定會成為人類科技發展的能源支撐……”
青山發電站以及項目組的消息,引起了國際輿論熱議。
好多媒體爭相進行報道,很多人都參與過討論,“這種技術太厲害了,完全頂替了可控核聚變。”
“等於是提前實現了可控核聚變,而且需求的成本更低,其放射性甚至比核聚變還要低。”
“核聚變也有一定的放射性,氚元素本來就有具有放射性,除非是實現了氘氘聚變,但短時間不太可能……”
“連氘氚都沒有,氘氘……也隻能想想了。”
“新核能源的建造費用不算低,但維持費用極低,而且不需要大量原材料,現在就可以取代大部分非清潔能源。”
“青山發電站成功以後,國內可以開始普及了……”
“我是在鷹國,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用上新核能源製造的電力……”
新核能源發電站很受期待。
國內還有很多的火力發電的,或者說,很大比例的電力都是火力發電站供應的。
火力發電站,原材料耗費多,汙染性還比較高。
和新核能源發展相比,火力發電站幾乎沒有任何優勢,被取代也是必然的,區別隻在於時間問題而已。
新的技術要普及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因為新的發電站建造需要大量成本投入。
替代過程,也隻能一步步進行。
在國際輿論沸沸揚揚中,能源原料價格受到了重大影響,煤炭價格應聲暴跌,而且是持續幾天的暴跌。
火力發展,最重要的原料就是煤炭。
如果新核能源發電開始普及,煤炭的使用量就會大幅下降,煤炭的未來預期自然變得非常慘淡。
石油、天然氣等原料也迎來下跌,跌幅趕不上煤炭,也可以歸在‘曆史性’行列中了。
上一次石油、天然氣的大跌,還是在新核能源信息發布的時候,有了新核能源以後,化石原料未來的預期都變得很差,後續也隻能是跌跌不休了。
……
青山發電站項目組的成功,影響輻射了整個世界。
能源,就是科技發展的基礎。
能源科技研究帶來的變化,影響是方方麵麵的,而人類發展各個領域,都和科技研究是分不開的。
前沿的能源科技,能改變現有的能源格局。
其他科技也是如此。
引力技術研發,讓全世界都認為引力飛行器才是未來的主流,國內則是已經試飛了引力飛行器,其飛行測試頻頻登上報道。
源點論研究中心的實驗組,則專注於引力技術的‘進一步研究’。
其又代表了什麽呢?
趙老師非常關注,新的實驗是有風險的,有風險出問題自然要擔責。
所以研究不止是研究,也是承擔風險的一次賭注,他不懂什麽理論、技術,唯一能做的就是監督張碩,不讓他直接接觸實驗。
其他,已經管不了了。
實驗當天,趙老師和張碩一起待在了蘇東大學,或者說,是張碩在蘇東大學,趙老師隻是過來看著他。
這天的實驗非常重要,但因為一切已經安排好,實驗本身也無法插手,張碩幹脆抽空履行了一下教學職責。
他開了一堂公開課,講了下‘能量力場規範理論’。
‘能量力場規範理論’,是源點論的基礎,是基礎力關係模型構架的重要理論。
張碩的課程依然非常火爆,即便隻是倉促做出準備,課堂依舊是人滿為患。
“能量力場規範方程,是通過粒子對撞實驗的數據推導出來的。”
“哪怕再精準的實驗,檢測數據是肯定是存在偏差的,更不用說以此總結出的方程、函數……”
“所以能量力場規範方程的解,也同樣是不精準的,隻是代表一種物理的規律,當然大多數人接觸不到這些,因為方程的精確解是數學的一大難題……”
當無法求出精確解,自然也談不上精準不精準了。
與此同時,源點論研究中心的實驗組正在進行緊張的實驗。
姚啟明依舊負責實驗工作。
薛柏坤、王強等人待在控製室做數據工作,等實驗正式開始以後,他們又一次發現了上一次實驗的情況——
中間引力測定設備有數據,其他的設備無數據。
同時,引力數值無規律跳轉。
“和上一次情況一致啊,都是不斷跳轉。”
“這也是正常的吧,按照我們的分析,氚元素流動速度更快,引力場變化頻率更高,一秒捕捉一次場力數據,不僅不精準,而且也不會有規律……”
“確實是這樣。”
“但能看出什麽呢?我們也沒辦法證明引力場強度是周期性波動的吧?”
當檢測結果和上一次實驗一致,因為檢測設備的性能跟不上,想從數據上看到一些內容就很難。
主實驗間。
姚啟明正承受著巨大的決策壓力,他一直盯著‘管道溫度’檢測的幾個數據,尤其是不斷上升的管道壁溫度。
從數據上來說,管道壁溫度不超過兩百攝氏度就是安全的。
在超過兩百攝氏度以後,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影響到實驗,甚至是影響到安全的問題。
常規來說,隻要溫度上漲到100攝氏度,就會決定暫停試驗,就像上次一樣,不斷上漲就感覺很有風險。
現在管道壁溫度,已經上升到超過150攝氏度。
姚啟明有心暫停實驗,但又想讓實驗繼續維持,因為他們還沒有測定到有意義的數據,又或者,他們沒有看到‘不同’的現象。
‘不同’的現象,也就代表有新的發現。
如果能測定到特殊的數據,比如,薛柏坤那邊發來信息,說有什麽數據和常規不一樣,也同樣代表有了新的發現。
現在什麽都沒有,暫停實驗很可能代表實驗沒有任何發現。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實驗就沒有意義。
如果繼續呢?
別說是發生爆炸之類的問題,即便隻是設備出現故障也是大事情,會帶來很大的損失,也會影響到後續的實驗。
“現在怎麽辦?”
姚啟明感覺到很大的壓力。
所有人都等著他的指令,而他不知道該怎麽做。
他凝住了眉頭,盯著設備中心的引力測定裝置看了很長時間,忽然腦子裏出現了個念頭,“你要不直接試一下引力場呢?”
這個念頭出現以後,馬上就被否定了,因為‘試一下’不在計劃之內,出現什麽問題就要擔責了。
當然,擔責也不是大問題,最主要是出現了風險怎麽辦?
他還是在現場的。
其他還有好幾個人也在現場。
姚啟明猶豫了好半天,直到發現管道壁溫度上升到160攝氏度……
“拚了!”
“就試一下!”
“常規來說,應該不會有問題。”他用力咬牙低頭看到了一個塑料水杯。
“拿這個試試!”
姚啟明拿起了水杯,遞給旁邊的實驗員徐利,“把這個扔到中心位置,看看會發生什麽!”
他說完指著環狀管道的中心方向,也就是因為引力測定設備的位置。
那個位置有一塊空曠區域。
引力場是在環狀管道的中心位置,空曠區域內必定存在不斷變化的場力。
“啊?”
徐利聽罷有點懵,他接過塑料水杯愣愣的問道,“姚組長……這不在計劃內吧?”
“總要試一下吧?要不然實驗不是白做了,扔一下看看,應該不會有問題……”
“這個……”
徐利身上穿著厚重的防輻射服,手上也有厚重的手套,他拿起水杯筆畫的對準中心位置試了試。
“不一定能扔的準,”
“試一下,看看,反正都是鐵的東西,一個塑料水杯扔過去不會出什麽問題。”
“不管出現什麽情況,都結束實驗。”
姚啟明說完還朝著所有人強調一句,“準備關閉電力。”
“等徐利扔過去,不管有什麽情況,馬上關閉……”
“好~~”
其他人回答的也都看向徐利。
“扔的準一點!”
“可別扔錯地方,那個中間範圍……”
“那麽大地方呢!”
徐利頓時產生不少的壓力,他倒是知道姚啟明為什麽讓他來扔。
一個是年輕。
另一個是,他的位置距離場力位置最近,也隻有四米多一點。
四米多,扔過去……
常規來說沒有問題,但他穿著厚重的防輻射服,對動作的影響是很大的。
徐利深吸了一口氣,就像是姚啟明說的,不管怎麽也要試一下。
他下定了決心,認真盯著目標區域,右手抓著塑料水杯試了幾次,一咬牙直接朝前扔了過去。
這次‘投杯’非常準。
塑料水杯劃著一條小弧線,衝向了引力測定設備的邊側空曠區域。
空曠區域什麽都沒有。
按照正常情況,水杯必定會穿過空曠區域,並砸在後麵的線路、設備上。
所有人都認真看著。
下一刻,意外的情況發生了,水杯沒有能衝過空白區域,而像是撞上了一層透明的膜,卻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就直接轉向撞到了引力測定設備邊緣。
“彭!”
“哐當……”
水杯撞了幾下設備後落地。
此時此刻,沒有任何人再去關注水杯了,實驗間內的所有人都帶著驚訝盯著中心的空曠區域。
好多人的表情都僵在了臉上。
有些人張著的嘴,就一直維持沒有再合攏,有些人則忘記了呼吸,就瞪大了眼看向那片空曠區域。
一秒、兩秒……
好像是過了很長時間,又好像隻過了一瞬,徐利第一個反應過來,忍不住大喊一聲,“怎麽回事!”
其他人也都反應過來,“水杯好像是撞上了一層膜?”
“看不見的膜?引力場不應該這樣吧?”
“剛才怎麽了?是撞上其他東西了嗎?我怎麽沒看見?”
“不對勁!等會調監控……”
姚啟明也反應過來,他也對看到的事情感到驚訝,但理智還是存在的,他馬上大聲提醒,“關閉電力!”
“結束實驗!”
那喊聲中帶著驚訝和激動。
……
“什麽?”
“實驗中朝引力區域扔了個水杯,然後被彈開了?”
“好像存在透明的膜兒?”
“塑料水杯出現了損壞,碰撞位置產生撕裂變形……”
張碩是在課後聽到的匯報。
姚啟明說明了下實驗情況,話語裏都帶著激動,他說完了發現的情況以後,還承認了錯誤,“主任,我是看實驗沒有發現,擅自決定扔個東西試一下……”
這種做法確實是違規的。
雖然結果是好的,但過程可能會發生風險。
不過張碩更重視結果,實驗中什麽都可能發生,實驗人員突發奇想,想扔個東西試一下場力,也是一種科學性的探索。
這種行為不鼓勵,但也不能完全否定,畢竟科學就需要探索精神。
姚啟明還是一線坐鎮實驗間,直接負責實驗相關的事務,出現風險可是直接麵對的。
張碩並沒有說什麽,隻是交代道,“調監控,把那段視頻保存好,我馬上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