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你們這些普通人,不要想東想西!

字數:8570   加入書籤

A+A-


    實驗基地。
    控製間、主實驗間,每個人都非常的興奮。
    當看到引力場數值的時候,他們都非常清楚代表著什麽。
    那說明他們研究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技術,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牽扯到某種未知的底層邏輯。
    中心管道內,磁場幹涉下氚元素衰變的輻射特性,直接影響到了引力場的強度。
    既然輻射特性對於引力場強度帶來直接影響,那麽隻要增加輻射密度,就必定能增強其影響,也能增加製造出的引力場強度。
    這樣就可以通過對於氚元素密度的調整,來達到調整引力場強度的目的。
    雖然實驗中製造出的引力場強度隻有1.19,比正常數據1.13隻多了0.06,但卻證明氚元素輻射幹預是直接有效的,對引力場技術的提升是巨大的。
    原來的引力場技術隻能製造固定數值的場地。
    1.13,就是個固定數值。
    不管是怎麽對於媒介材料鋰元素進行變動,包括運動速度、粒子活躍度,等等,但隻要依靠鋰元素以及特定強度磁場製造出引力場,就是這個數值。
    現在數值不是固定的了。
    從技術上來說,可以認為是0~1的突破。
    很多人已經討論起了增強引力場技術的方案,“我們可以采用分層設計,在管道內設計多層通道,並在其中注入氚元素。”
    “也可以直接增加內部管道數量,現在隻有中心一條管道,可以增加了兩條、三條,唯一就是環狀管道要變寬一些。”
    “直接增加氚元素密度應該有效吧?”
    “中心管道外壁也可以變動,那邊給的反感,材料並不是最適合的,可以繼續薄處理。”
    其中有人談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更換衰變元素材料。
    實驗中用的是氚元素,氚元素的放射性並不強。
    研究進行到這一步,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衰變帶來的放射性,是影響引力場製造的關鍵因素。
    如果是更換衰變性更強的元素,比如,放射性鈾,引力場強度一定會大大增加。
    當然,更換放射性材料的實驗並不著急。
    現在還沒有到那一步,而放射性元素實驗,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主要還是因為安全防護體係沒有完善。
    放射性材料對人體的傷害太大了,而且也會讓實驗變得更危險,相關時間不能隨意展開。
    ……
    張碩也知道了實驗結果。
    他所處的位置和實驗基地直線距離有10公裏。
    即便是普通的實驗,隻要牽扯到新物理方向,他就必須要遠離10公裏外。
    這是上級的要求。
    實驗基地所有人都是監督人,若是實驗中張碩就在現場,上麵都交代不過去。
    直線距離十公裏,也算是離開危險區域了。
    十公裏,是很遠的。
    實驗基地所處的位置,周邊並沒有直線的公路,汽車開上十公裏距離,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
    等實驗開始的時候,張碩就坐上了車慢慢的往回趕。
    一直等接到了電話,得知實驗已經結束,司機才開的快了一些。
    張碩都有些無力吐槽,聽到姚啟明激動的報告,他隻是帶著鬱悶回了幾句,“我知道了。”
    “你們做的很好!”
    “有發現,很不錯,等我回去再說!”
    在說話的過程中,他一直表現的非常淡定,主要實驗是在把控之中的。
    雖然結果存在不確定性,但能成功也是很正常的,他感到鬱悶的是,因為一次實驗前後要坐三個小時車。
    對麵。
    一群人圍著姚啟明問道,“張主任怎麽說?”
    “是不是也很激動?”
    姚啟明放下了電話,抬起頭表情怪怪的,“張主任說他知道了。”
    “就這樣?”
    “對啊。”
    “沒有別的了?”
    “他好像很累的樣子,我隻聽到了鬱悶,可能是不太想跑吧……”
    姚啟明說著都笑了出來。
    其他人想想也跟著搖頭,隻是一次有些變化的引力實驗而已。
    氚元素的放射性並不高,實驗間內還有輻射防護,也有核物理專家幫著做安全監督,根本沒什麽危險。
    但因為上級的強製要求,張碩卻不得不遠離十公裏。
    山路,歪歪扭扭,可不好走啊!
    汽車開了十分鍾,來來回回的轉,也許就隻走了幾百米。
    張碩確實在為走山路而鬱悶,三個多小時的山路坐過來很不舒服。
    針對實驗,他還是很高興的。
    即便一切都在計劃之中,但也是有可能沒有發現的,實驗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也有了新的發現,而且是創造性的發現,他也感到非常的欣慰。
    張碩轉過頭看著兩側的風景,還是忍不住歎氣的問了一句,“還有多久啊?我記得這邊……沒多久就開到了吧?”
    “不到一個小時。”
    “……哎~~”
    來的時候,時間過得挺快,因為能看到沒見過的風景。
    原路返回,感覺就不一樣了。
    “下次一定要安排直升機,汽車走山路太不方便了……”
    張碩還是搖了搖頭。
    安排直升飛機倒是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每一次坐直升飛機都要準備很長時間,主要是穿戴好各種救護裝備。
    安全服、降落傘,甚至座椅下還要安排彈射裝置?
    離大譜了!
    上級似乎是生怕直升飛機出現故障,國際上就有好多直升飛機出故障導致墜亡的事件。
    不管怎麽說,都是對他的保護了。
    除了接受還能怎麽樣?
    張碩帶著鬱悶還是回到了基地。
    等回到基地以後,他頓得精神得精神了很多,基地裏每一個人都非常的興奮,他們不斷說著實驗相關的話題。
    “這一次的發現太厲害了,引力技術革命性的提升啊!”
    “以後引力數值就能控製了,也許還能反控製,我們再進一步研究,不隻是增加也可以降低。”
    “對啊!”
    “我們製造出了周期性的引力場,就說明引力不隻能增加,若是用在引力飛船上,降落也可以用減小引力的方式。”
    “這樣會非常簡單,而且技術單一設計以及安全性都大大提升。”
    “技術巨大的突破呀,沒想到一次就這樣,感覺基地才剛剛建好……”
    姚啟明、薛柏坤等人,則都圍著張碩說起實驗,也拿出了具體的報道。
    張碩仔細看了報告,任務進度也不斷的提升。
    100點科研幣任務確實簡單,很快進度就達到了百分之百,他也提交了完成任務。
    提交任務,收獲也很大。
    技術性研究的任務不追究其理論根本,實驗結果已經代表了一切,但還是增加了對於技術的了解。
    首先,就是明確了影響引力場強度的是磁場下的輻射效應。
    輻射效應,距離是越近越好,最好是粒子級別的。
    但是氚元素和鋰元素不能混在一起,否則就會受到鋰離子運動的影響,讓引力場變得不穩定。
    技術上來說,也隻是依靠輻射影響本身。
    張碩沒有進一步進行實驗的想法。
    當實驗進行到這一步,研究就已經完成了,他們找到了增加引力場的方法,後續再去提升場力就可以交給其他團隊了。
    他馬上決定開啟第二個研究,“我們研究增加引力場的範圍。”
    “這同樣是個技術性研究,希望每個人都能認真對待。”
    “今天的發現很重要,所有人都知道,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懈怠,研究也隻是剛剛開始……”
    張碩說了很多鼓勵的話。
    實驗方向上,他已經有了具體的方案。
    針對擴大場力範圍的研究,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更換媒介材料,但更換媒介材料就等於換了一種全新的引力技術。
    現在依靠鋰元素製造引力場的技術,可以認為已經成熟了,更換媒介材料,開啟新的研究就有些得不償失。
    實驗基地的設備,都是圍繞以鋰離子為媒介材料的引力場技術打造的。
    所以更換材料行不通。
    張碩的方案也不是更換材料,而是更精準的控製,依靠多層次引力場的迭加,來增加製造引力場的覆蓋範圍。
    簡單來說,就是在環狀管道內,裝滿環狀的‘小管道’,就像是一顆粗導線,變成一個個互不連通的細導線一樣。
    從導體的電阻角度來看,多導線並聯不一定比單一粗導線電阻低,換做是引力場製造,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兩個不同的環狀管道,所製造的引力場是不同的,甚至說,連基礎的磁場都存在同。
    環狀管道外圍有‘磁場設備’,而所謂的‘磁場設備’,實際上是環狀管道外層的密集線圈。
    管道上纏繞的線圈,通電的時候就會產生內部指向單一方向的磁場。
    如果把管道分成密集的小管道,也不會共用一個磁場,而是在小管道上纏繞密集的線圈,也就代表實驗中製造的是一大堆不同而迭加的引力場,隻是單一引力場覆蓋範圍會小很多。
    這個過程中,電力耗費的就更多,但明顯控製的更精細。
    “不同強度的引力場不能迭加,但處在同一空間的引力場,尤其是大部分都是同一空間,其影響並沒有研究過。”
    “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樣的場地一定會有邊緣效應。”
    “但我認為其邊緣效應比起隻單一場力,隻會變得更弱而不是更強。”
    同一空間施加的場力,和兩個不同空間引力場邊緣重迭,效果會存在很大不同。
    因為空間就隻有一個,迭加後的強度數值也不會有變化,而場力邊緣和常規空間的隔層,因此可能會變‘厚’。
    那麽引力場邊緣效應就會因此而減弱。
    另外,最重要的是,同一空間施加的引力場,很可能會‘擠占空間’而擴大範圍。
    “從引力場基礎理解上來說,我認為最終結果是,引力場所覆蓋的範圍等於每一個單獨引力場範圍的總和。”
    “這樣一來,引力覆蓋範圍就增大了……”
    ……
    實驗方案確定下來,並不代表實驗就開始了。
    在那之前,還需要做很多準備。
    最主要就是環狀管道的改進,要製造很多的小管道,就需要合作工作來完成,而製造再運過來也是需要時間的。
    這一段時間裏,其他人繼續忙著各類設備的調試、檢測工作。
    主實驗間以及基地內,也開始了應對放射性材料輻射的準備工作。
    同時,每一個人也依舊在談論著新的實驗。
    “張主任已經擬定好了方向,但我還是有些不理解,引力場真的可以迭加嗎?”
    “邊緣效應不增反降?為什麽呢?”
    “為什麽不重要,我可不會考慮那麽多,最重要的是,下一次實驗是否能擴大引力場範圍……”
    “如果真能做到就太了不起了,增加了強度、再增加範圍,可以說,引力場技術有了質的突破。”
    “到時候,飛行器裏按個小設備,就能無視引力了?甚至說,依靠引力為動力?”
    “普通飛行器可不行,能源不支持,還是要引力飛行器,能搭載那種據說是……低溫聚變能源?”
    “那種能源到現在都不清楚,都隻有一些分析,誰知道呢?”
    “應該也是張主任的研究吧……”
    “噓!”
    “這個話題不要多說,肯定是保密的,絕對保密……”
    “總之應用在飛行器上,可以說技術就完美了,別說是一百噸,一千噸也能帶起來,到時候,動力和重量就沒關係了。”
    “你們說,下一次實驗,不會也是一次成功吧?”
    最後一句話,讓很多人都沉默了。
    一次成功?
    技術性研究一次成功,簡直是不可思議、無法理解。
    他們中有些人也參與過技術性研究,但每一種研究都耗時很長,別說是一次實驗了,十次實驗能有個小發現就不錯了。
    現在的研究進展速度之快,讓人感覺就像是做夢一樣。
    姚啟明則是信誓旦旦的說道,“你們都不懂,我和老薛就說過了,一定要對張主任有信心!”
    “我是第一個跟著張主任的,引力實驗是第一個做的,當時就是一次性成功,很難理解對吧?”
    “其實也根本不需要去理解。”
    姚啟明得意的昂起了頭,“就像是普通人難以理解天才,張主任就是這種天才。”
    “他主導的實驗研究,能和其他人一樣嗎?否則怎麽會有這麽多的突破,這麽多的發現。”
    “我們都覺得不確定的實驗,張主任早就摸透了。”
    “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像你們這些普通人,不要想東想西的,跟著做實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