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騰雲-2,完善?早知如此,何必研究!

字數:8840   加入書籤

A+A-


    “你們這些普通人?”
    “你也是普通人,和我們一樣,沒差別!”
    “姚主任肯定不是普通人,大主任啊,能是普通人嗎?看!嗯他都長尾巴了……”
    薛柏坤、王強等人一起諷刺反駁。
    姚啟明倒是樂嗬嗬的。
    他們的關係都很好,就隻是打趣的說上幾句而已。
    不過姚啟明說的話,其他人也是認可的,張碩主導的研究確實都很順利。
    這很可能與理論的理解有關。
    當然探究其根本也沒有意義,直接把張碩歸為天才行列,就能解釋一切了。
    普通人確實無法理解天才,兩者仿佛生存在兩個世界。
    平時的打趣並不影響實驗工作,基地裏每個人對待工作都非常認真。
    一個月後,實驗準備工作都已經完成了。
    397工廠改裝的環狀管道運到了基地,並已經安裝在設備上,基地針對的每一個單獨的小管道進行測試,都已經成功製造出了引力場,還測定了引力場的強度和範圍,數據都在計算範圍內。
    下一步,就是同時開啟所有的小管道,一起運行來做最後的實驗。
    實驗前的會議上,姚啟明做了技術總結性報告,“主管道內有八根小管道,我們針對每一個管道進行了測試,都可以單獨製造出引力場,強度數值都是1.13。”
    “當一起開啟以後,電力功率會增加八倍,是原來的1.7倍,電力損耗一部分是在設計上。”
    “這方麵,397那邊兒給了報告,他們認為主管道最高能拆分成33根小管道,因為隻是實驗,不需要那麽精細的控製。”
    “從技術上來說,分成33根小管道以後,能控製電力損耗為常規的1.9倍。”
    “那是最完善的情況。”
    “我們現在的實驗,一部分電力耗費在設計問題上,而從技術上來說,最低可以降低至常規用電的1.3倍……”
    電力損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如果電力損耗達到了常規使用的兩倍,單一的氫彈電池就無法支持。
    1.5倍以下,完全可以接受的。
    現在是使用的環狀管道,內部存在9個小管道,製造上、材料上並不完善,電力損耗相對就會高一些,好多都是憑白的電阻損耗。
    這就像是電器的節能,絕大部分電力都用在主功能上,電器自然就是節能的。
    反之,就有很多平白耗費的電力。
    技術控製的難度主要在限製小管道之間的影響,因為小管道都是挨在一起的,而且管道內要存在磁場,讓鋰離子順暢的流通,材料和製造上要求技術很高。
    現在的製造是為了實驗,不會用這麽高端的技術和和材料,否則就需要很長時間,還需要耗費大量的經費。
    在說了電力問題以後,姚啟明繼續說起了測試的問題,並報告了詳細的數據。
    張碩都聽完了以後,認為已經沒有問題,當即點頭道,“準備實驗吧!”
    他說完去了一趟主實驗間,查看了下各個設備後,就乘車離開了實驗基地。
    ……
    實驗的直接負責人是姚啟明,數據和其他的控製方麵是薛柏坤來負責。
    他們分別是基地的二號和三號人物。
    張碩離開以後,實驗就準備開始了,每一個參與的人都對於結果非常期待。
    之前很多人就討論實驗問題,認為研究一次就會有發現。
    有發現,也就代表了研究的成功。
    他們是進行實驗,也是驗證技術理論,實驗結果符合預期,就說明技術是沒有問題的,下一步就可以投入應用了。
    上一次實驗已經研究出了增加引力強度的技術。
    如果進一步研究出增大引力範圍的技術,兩者加在一起就代表引力技術有了質的突破。
    那就像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巨型計算機’,一躍更新了21世紀的台式電腦,技術和實用性的提升是巨大的,甚至說,兩者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另外,研究還非常的‘低調’。
    他們所做的研究,可以算是‘臨時起意’。
    按照基地建造計劃來說,現在依舊處在實驗的‘準備環節’,而不是投入到正規研究階段。
    實驗基地的主研究方向是,更換核材料來研究周期性引力場,並進一步解析衰變對於引力場的影響,解析基礎力弱力在新物理中的作用。
    在了解信息的人看來,實驗基地還處在前期的準備階段,並沒有真正進行研究,正式進行研究的標誌是使用核材料。
    現在沒有使用核材料,研究沒有得到任何上級的關注。
    這種背景下,完成了如此重大的技術成果,想想就非常了不起。
    “這可以算是調試設備過程中的附帶成果吧?”
    “我們做了上報,但依舊是調試設備,處在常規準備階段,結果引力技術得到了質的突破……”
    “這有多了不起?!!”
    “引力技術還是要看我們團隊啊,其他團隊都不行……”
    “準備開始吧!”
    “都認真點,馬上就要出結果了!”
    ……
    引力飛行器研究基地。
    騰雲1型試飛工作結束以後,他們按照計劃又進行了兩次試飛,試飛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小問題,但騰雲1型也基本成型了。
    騰雲1型的試飛工作過程中,劉誌文團隊也繼續考慮下一個研究計劃。
    之前他們是計劃製造大型的引力飛行器,結果擬定的方案都被張碩否決了。
    一句話,技術不支持,什麽設計都沒有意義。
    這種情況下,大型飛行器研究計劃已經被扼殺。
    但是,必須要拿出下一步計劃。
    劉誌文等人希望能製造完美的引力飛船,大型飛船方案被否定,還是有很多人繼續考慮新方案,但因為引力技術應用被限製,無法擴大、迭加場力的情況下,什麽方案都行不通。
    他們隻能重新著眼於小型引力飛船,去設計單獨引力場的騰雲2型。
    騰雲2型,是騰雲1的升級版本,團隊是希望能完善其最大的缺點——靈活性。
    要增加飛船的靈活性,就必須要對動力係統進行調整,螺旋槳動力設計是直接被淘汰的,但用什麽來替代呢?
    “空壓電機!”
    一大群航空專家都有同樣的觀點。
    如果使用空壓電機,計算結果來說,就可以讓飛船擁有3米/s以上的橫向加速度,3米/s的數據並不高,但考慮到引力飛行器過百噸的重量,動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問題在於,一台氫彈電池無法同時帶動引力係統和空壓發動機。
    有人就提出要安裝兩台氫彈電池。
    從設計上,是可以做到的。
    引力場覆蓋橢球型的範圍,上下可以分別安裝氫彈電池,從覆蓋範圍來看,下方安裝兩個氫彈電池都可以做到。
    但再加上空壓發動機,就實在有些‘塞’不下了。
    “或者,製造小型的氫彈電池?”
    “技術支持嗎?”
    “還可以製造個橢球的飛行器,把駕駛艙和其他設備放在外圍邊緣……”
    “這樣不行吧?駕駛艙不能放在氫彈電池外圍,太危險了,各類的電子設備最好也不要貼近氫彈電池。”
    “如果是把空壓電機放在正中心呢?”
    “空壓電機是有進口和出口的,放在正中心橫向移動就要調轉過來?到時候,駕駛艙也會調轉,得不償失。”
    一大堆人參與討論分析。
    在一個固定範圍區域,要多放置兩個占據大量體積的設施,還需要考慮相互影響、駕駛艙的安全、空氣動力……
    等等。
    這麽複雜的問題可不容易想出來。
    劉誌文找了一大堆的飛行專家,集合了幾十個飛機設計所、機械、電力以及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員,連續開會的討論,最終還是有了個勉強可行的方案。
    “把一台氫彈電池放在圓環的中間,另一台放在下方,上麵則是空壓電機。”
    “駕駛艙位於空壓電機上方,處在場力邊緣的最高點,其他設備則堆在電機兩側……”
    “我們可以縮小其他設備占用的空間,中心的氫彈電池支持空壓電機。”
    “但在設計上要做更多的計算,確保每個位置都沒有問題,還有一些設備要簡化製造,首要考慮的就是占用體積……”
    “包括雷達,也要設計成三角的板狀,可以放在場力邊側。”
    “這樣一來,整個場地填滿,就是個橢球型的飛行器,但有空壓電機,橫向移動會更加靈活……”
    這個設計可以說沒有浪費任何的空氣,各類設備都需要特別製造。
    因為整體設計上非常複雜,要經過大量的運算才能讓方案可行,後續的飛船調試上,難度係數會增加幾十倍以上。
    不過團隊的人都認為,設計是可行的,而且也能接受設計以及後續工作的複雜性。
    “航空設計是這樣的,包括發動機也好,飛機也好,每一種實用的機械、飛行器,設計上都非常複雜。”
    “像是先進的戰鬥機,五代機、六代機,調試幾年不是很正常嗎?”
    “技術複雜也是正常的,騰雲1簡單,是因為隻有主體的技術,其他都是直接放上去的,但並不實用。”
    “騰雲2,一定要更尖端、更實用……”
    在設計方案敲定好以後,劉誌文進行了總結,他對於方案還是非常滿意的。
    同時,也感覺自己團隊的工作非常有價值。
    那是一種成就感。
    騰雲1型上,他們就很難找到成就感,因為主體的設計都是孟誌林團隊完成的,他們隻是把成果拿過來,添加了一些實用的設備而已。
    騰雲1型的試飛工作也是一樣的。
    在飛船製造好以後,包括引力技術、氫彈電池,大技術上沒問題,多幾個螺旋槳驅動能有什麽問題?
    這些工作感覺是個團隊就能幹。
    現在劉誌文也露出了笑容,他和幾個飛行器專家在一起,談起了方案設計工作,“即便是引力飛船,也是需要專業設計的。”
    “張碩教授是研究技術、提供技術,而我們是對技術進行應用。”
    “騰雲2,就是我們的成果了。”
    “這一套設計方案非常完美,到時候一個橢圓形的飛船出來,也會非常漂亮。”
    “後續還有很多工作,要等騰雲2出來,估計要幾年了,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
    劉誌文等人辛苦了幾個月,終於拿出了一套全新的方案。
    方案也很快被提交上去。
    隻要上級部門審批以後,就可以開始騰雲2型飛船研究的準備工作了。
    基地裏好多人都在談著,他們也對於新型號的飛船非常期待。
    方案提交了三天。
    上級部門打來了電話,直接找到了劉誌文,劉誌文還以為是方案通過,興高采烈的接了電話,就聽對麵說了句,“騰雲2,設計方向已經有了,你們就不用研究了。”
    “啊?”
    劉誌文腦子有點兒發懵,他還以為是聽錯了,馬上問了一句,“是方案通過了?”
    “你們的沒通過,也不用繼續研究了,沒意義。”
    “為什麽?”
    劉誌文很不服氣,“我們可是研究了幾個月,方案一直改進、再改進,做了很多工作……”
    他連續說了一大堆,把對麵的老師都說沉默了,隨後追問道,“什麽方案比我們的方案更好?”
    “哪個團隊做出來的?”
    對麵老師組織了下語言,說道,“劉工,我理解你的心情,你先不要激動。”
    “我說的新方案並沒有確定下來,但是主方向已經有了,是依靠新技術設計一款全新的飛船。”
    “新技術?”
    “對。”
    對麵老師道,“有團隊對於引力技術進行研究,提升了引力強度的同時,擴大了場力的覆蓋範圍。”
    “我們要在新技術的基礎之上,進行騰雲2的設計。”
    “……”
    這下劉誌文明白了。
    對麵老師又說了幾句,他就呆呆愣愣的放下了電話。
    旁邊人頓時問起來,“我們的方案通過沒有?”
    “什麽情況?”
    “說的什麽?”
    劉誌文半張著嘴,好半天苦澀道,“沒通過,因為有新技術了。”
    “啊?”
    “引力場強度和範圍都得到強化,而且,好像還是大幅度的增強。”
    “我們的設計基礎都落後了,還談什麽方案通過……”
    他說完都不知道是什麽心情。
    努力幾個月,結果引力技術升級了?而且是大幅度的提升。
    這就不講道理了!
    如果說設計上有什麽問題,導致方案沒有通過還能夠接受。
    基礎技術大幅度提升,讓設計變得沒意義,簡直就是跨次元的打擊了。
    他忽然想到了張碩離開時說的話——
    “下一代飛船設計不要著急,引力技術會不斷提升。”
    “等回去就研究一下……”
    研究一下!
    還真是研究一下啊!
    到現在才過了幾個月?引力技術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早知如此,何必做什麽方案!